1、浙江余姚柴氏家谱
祖先始祖:柴洪先 浙江 宋
始迁祖:柴明益 明
分迁祖:柴秉伦 明、柴秉孝 明
提
要始祖洪先,南宋初徙绍兴。始迁祖明益,洪先十一世孙,明中叶徙居姚北云柯。二子秉伦、秉孝,分别东柴下宅、西柴上宅祖。卷首至二序、渊源考、诰命、像图、传记、墓志、杂记,卷三、四系图、世表,卷末跋。有范必大、谢迁、赵锦、翁大立序。
2、浙江省建德柴氏(家 谱 的 厄 运)
03年我回家乡过年。家族兄弟十几个多数都还健在。这次连在外地工作多年的兄弟都到齐。家族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算是口头协定吧!每年正月初四,都由某一兄弟准备一餐晚餐或中餐,摆一桌酒宴。摆上丰盛的菜肴,醇香的家酒。兄弟们一年一聚,一年年的轮流,年年如此,从不间断。酒席上谈家庭琐事,论子孙出息,议同族邻里和谐与矛盾纠纷,决议家族大事要事。子孙辈们围在桌外倾听。但不会随便插话和发表议论。这次家族的议题:大家认为父辈都已离逝,家谱重修的任务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来。当场决议了三人“宗谱编纂小组”,提出了编撰思路、方法、经费筹措等事宜。我被兄弟们推荐为编写家谱的执笔人。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已初中毕业,看得懂家谱了。人们道,“六月六小狗洗洗浴”,到了这,冬装棉被毛料呢货都要翻箱倒橱, 强光曝晒,
防霉治蛀。那年的“六月六”清晨,只见我楚亨伯父,慎重而严肃地在案桌上摆上三牲贡品。又明烛燃香,做完了祭祖仪式后。他打开专门存放宗谱的“谱箱”,将五六卷深蓝色封面木刻线装版本家谱,小心翼翼地将十几卷家谱,晾晒在院子中的烈日下。我好奇地一本本,一页页地翻看过。曾记得,翻开柴氏家谱的首页。可见印着朱红色“左龙右凤”框成“□”型的图案。中间印着“柴氏宗谱”四个黑色的木刻楷体大字。我伯父指着“□”
型图案对我说:这叫做“龙凤谱”。柴家宗谱属“龙凤谱”呀。他说:凡祖先在某朝登基曾是一朝君王的,或有敕诰为娘娘、皇妃的家族。编纂的宗谱称“龙凤谱”。又说古时候凡拥有“龙凤谱”的家族后人,进京赶考都背上“龙凤谱”的。有了“龙凤谱”的考生,同等条件下,在录取功名时,具有优先录取功名权。
我记得柴氏家谱是按照家宝、敕诰、新序、祖训、世系渊源考、历世祖派、外纪世系、前纪世系、本纪世系、家庙图、阳宅图、阴宅图、产业图、遗像、传赞、后跋等目次以序编纂的。我还记得我们有“……兆、望、楚、与、堂、祖、国……”60个排行字辈,一个字为一世。从后周世祖柴荣始推算起来,我排行为三十七世孙。遗像、传赞中,是首位始祖(周世宗)柴荣的画像和他的生平功绩的记载。本纪世系载有本家族子系分支图,注明妻室,子嗣。生卒年月。有获取功名的祖宗也有遗像和生平记录。山产、田产、房产、祖宗墓地的略图,都注明方位。
我对家谱中的祖训“十毋十以”印象特深。到如今还记忆犹新:
毋听偏言,以伤骨肉;毋因小利,以乱大谋;毋恃斗恨,以犯刑科;
毋纵奢靡,以耗财用;毋流盗贼,以坠家声;毋习赌博,以堕职业;
毋贪淫乱,以损阴德;毋恃富贵,以欺贫贱;毋逞才能,以谋人财;
毋耽酒食,以荒厥事。
并提示家人后代:“后世子孙,敬听予训,毋怠毋玩”。家谱中的祖训“十毋十以”,我感到古时候的人不也重于家教,讲究文明的吗!与现今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号召,似乎有些类似。
在烈日下,我将《家谱》一册一册翻阅过,《家谱》是由远而近的记录在册,记载着一个家族的兴衰存亡。我迟生了几年,故未编上家谱。我伯父只是在草本上记上生辰年月,以待后人续编。
一部家族档案。从微观角度看,不仅能考证到一个家族的兴衰变迁。从宏观分析,还可以透视一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一个地域的乡土风情。从而可挖掘出许多珍贵的、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据史料记载。柴氏在,有“北柴”与“南柴”之分。它要
溯源于春秋以前的母系时代。柴氏属“姜族分姓”。查阅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柴氏人口不算居多,只有几千万人口,但也遍及多数省市县。在一些县市管辖范围内,都有千户、百户柴氏世居村庄。据父辈讲述得知,我们这支柴氏子系属“北柴”系列。在北宋末年,由于金兵入侵,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北宋皇朝南迁杭州时,柴氏家居河北沧州(属北宋皇朝对柴氏封地,系皇亲国戚)的先祖跟朝廷南迁。由于属皇亲国戚,而后封地宁波以东沿海定居,从事男耕女织。当时宁波以东是一片荒凉的海涂。定居以后,柴氏人家修田造地,挖沟筑渠,连接宁绍运河,建造通航码头。宁波以东居地命名为“柴埠”。至今柴埠还保存着柴氏家庙、柴氏祠堂、柴家古井、柴埠码头等古迹……
建德柴氏家族,未去宁波柴埠。先祖当时在临安(今杭州)为京官。南宋建都杭州,在杭为官的后人,因仕途无望,便择选严州(现今梅城)从商。经营丝绸布匹,柴炭茶叶生意。从商发迹后,在乾潭、三都两地购买部分田产、房屋、坟山。到了元末明初,人丁旺盛,家业拓展.。定居梅城北门的后裔,大房留守北门老宅、商号。笫二、三房各迁居乾潭的重源、三都外梓里从农。乾潭、三都柴氏也另立堂名。乾潭柴氏立“登云堂”,三都柴氏立“世善堂”。建德柴氏的“柴氏宗祠”建于梅城北门,建德柴氏家族仍在梅城北门宗祠内商议重大家事。现今,梅城北门柴姓已不居多。但还保存着柴宅院门,柴家后花园浇花取水的小口径“柴氏花井”。
文革初期的1966年。时局掀起了“破四归、立四新”潮流。柴氏几代重修续编的宗谱,遭到了厄运。应该说,当时我们的父辈对家谱的保护是尽责的。当时父辈们也悄悄地商议过,认为这场
“风暴”来了不交宗谱是不行的,但不能全部上交。因此,保存在三都的一部三套,每套6册的《柴氏宗谱》只交出二套,而隐藏了一套。
他们将这套家谱悄悄地放进酒瓮里,密封好后,深埋在菜地里。不知谁告密。来了几个红卫兵,硬说柴家还有一套宗谱没有上交。决定挖地三尺进行寻找。来势凶猛,胁迫我楚亨、楚华伯父必须限期交出,否则挂牌游街、上台批斗别怪不留情。我楚华伯父在无奈情况下,只得又从菜地里挖出这套仅有的《柴氏宗谱》交给了红卫兵。
在那年的10月,全村收交的所谓“四旧”陶瓷古玩、画卷、家谱、古戏服装、古书籍等。统统砸的砸、烧的烧。我亲眼看到《柴氏宗谱》,也在这场浓烟翻滚的烈火中焚烧个精光。
决定由我执笔编纂家谱的事,的是没有了“谱头”,使之无法着手编纂。我曾通过同姓关系到过衢县、桐庐,乾潭、梅城翻阅“谱头”原件。经查阅衢县、桐庐柴氏属“南柴”系列,是牛马不相及的事,根本无法与建德柴氏衔接。宁波柴埠宗谱虽说属“北柴”子系,但分支遥远,中间断隔层距之,也无法延伸衔接。经查,本市内的同版本世系家谱,据说也都在文革期间遗失。因此,相近的家族历史无法追踪续编。使我对编纂宗谱工作失去了信心,成了一件遗憾的事。
故撰写此文。在04年春节兄弟聚会时,算是我对编纂宗谱未能如愿的一个交代了吧
资料来源:柴与恩
3、世恩堂柴氏家谱:
:十六卷:[鄞县] 家谱名:世恩堂柴氏家谱: :十六卷:[鄞县]
作 者:柴志潮纂修
堂 号:世恩堂
先 祖:始迁祖:[宋]柴荣
居 地:浙江柴氏家谱 > 鄞县柴氏家谱
版 本:民国23年(1934), 木活字本
摘 要:始迁祖荣,宋代由大梁辗转播迁於四明。明柴经出此族。卷一至三谱序、历世牌坊、历世诗选、科甲、仕宦、诰赠、选举、迁徙记,卷四世系,卷六、七世次。
4、南宋随康王赵构南迁柴氏
柴家村的来历
根据柴家村的老年人说:柴氏的始祖是周世宗柴荣的堂弟柴华。原籍山西平阳。远祖柴姓在北宋末年金人南侵时(1126年)向南迁移,跟着康王赵构渡江到浙江钱塘(现在的杭州)。元末顺帝(1333年)杀十二大姓,柴氏也在内。当时柴姓的祖先叫柴仁的,逃到方家河头,在东蔡和西蔡中间建立柴家村。村子的河上建有迎阳桥和正阳桥,还有柴家的香火堂。不久又迁移到慈北周家段西北的罗家园,因想相信堪舆家莫广僧的话:“柴盛在箩里是不发的。”便搬到西边的朱家。柴仁有二子一女,长子在前柴,次子在后柴,女儿嫁到山南裘家。婚后,柴仁去送寿礼,把幛篮担到山南裘家。山南亲戚送礼用扛箱,对柴仁冷落。柴仁弃礼物,不吃寿酒挑空篮回慈北。女儿知此情况,也悄悄尾随至慈北。因她已怀孕,便让她住在两个哥哥房子中间。因她貌美,恐怕山南裘家人来抢,由两位兄长保护她。她生了一个儿子姓裘便是慈北裘家的开始。
柴仁百年之后,二儿一女把他葬在田央、后柴、裘家三村交界的下河漕头河边,尊为迁祖。后来柴姓人丁繁衍,形成几个自然村。每年清明上坟,每人都要带一包土给祖宗的坟头加土。年长日入,便成了一座占地一亩的大坟。明初,柴姓人在祖先柴仁的大墓外筑起石廓、横碑、拜台,十分壮观。外立禁止放牧和割草的石碑。然而当倭寇骚扰我沿海一带时,信国公汤和奉旨来慈北营造观海卫城墙。他除了开采石孔潭的条石外,还到处征用坟墓的石廓、条石。当时柴仁的大坟外的古廓也是汤和征用的对象,柴姓人便抬出“我们是柴荣皇帝的下代,不能拆墓”来顶杠,并让汤和观看柴荣的画像。汤和为难了,他将此事奏明皇上。朱元璋便亲自写了“天派流长”四个字赠给柴荣的后代。圣旨上说,为了防倭保海疆,坟墓的古料还是要拆。因此柴家大坟的石料便被拆去营造观海卫城墙了。柴家因有柴氏宗祠,叫“叙伦堂”,将御笔“天派流长”四字立在屋脊上。
从此,明朝的官员经过这里时,文官要下轿,武官得下马。柴姓人又在祠堂左右的河面上架起“正阳”、“迎阳”两座石桥,表示自己是皇帝的后代,二分荣耀。
现在柴家下漕头老年活动室有一块排行碑,上方有“源远流长”四字,下面为四十个排行字:仁瑞芳盛唐,正宗志轩昂,纯周思祖德,振纲常。庆泽能贻远,源深可发祥,传家循孝悌,辅车显忠良。
从“仁”字排行开始到现在的“贻”字排行,已经有二下四代了。“纯周思祖德”一句说明柴姓是周世宗柴荣的后裔。关于“久”字辈的祖先,老年人还能记得有一位叫柴启标的,为人大公无私,在慈北的水利事业上颇多贡献。他协助当时的侨日巨商吴锦堂,造杜白两湖的湖塘、漾塘、五洞闸……等出过大力,是吴锦堂的得力助手,受到当地居民的敬仰。
柴振浩 口述 滕占能编著
5、杭州仁和柴氏
柴道琳 柴有才 柴立新
杭州仁和柴氏,今杭州市余杭区三墩镇柴家坝村,村里多数是柴姓人家,面水而居。当你步入其间,与村中的老人闲谈时,他们会津津乐道地与你讲起他们的祖先——明代正统初年的兵部尚书柴车(音jū)。遂平柴氏沧州柴氏为仁和柴氏的分支.
柴车,字叔舆①,钱塘人②,生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卒于正统六年(1441年)③。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开乡试恩科④。已是而立之年的柴车带着家乡人的众望,参加了这次考试,结果中得举人,第二年被选为兵部武选司主事,官居六品,不久转任员外郎。永乐八年(1410年),柴车随明成祖北征瓦剌⑤。因为他作战勇敢、指挥有方,几年后,先后升任了江西布政司左参议、兵部郎中、岳州知府等职务。宣德五年(1430年),升任兵部侍郎。次年,山西大同府的屯田多被豪强霸占⑥,柴车奉命前去整治,收回田地近二千顷,巩固了军队的粮草供给。英宗初年,西部边境时常遭到北方瓦剌的侵犯,柴车被派往甘肃整顿军务,功绩卓著。正统三年(1438年),又率兵击退来犯的瓦剌军队,受到英宗奖赏。第二年,升任兵部尚书⑦。一年后,被召回北京,英宗皇帝特赐他回乡扫墓。正统六年(1441年)夏天,还朝不久的柴车已是67岁高龄,加上多年戎马生涯、又是旅途劳顿,便感染了疾病,不久去世了。柴车过世后,英宗皇帝赐了祭品,并派舟车把他的灵柩运回故乡钱塘安葬,葬在的瓶窑一带。
柴潮生,字禹门,浙江仁和(古钱塘,今杭州市余杭区)人。雍正二年举人,授内阁中书,充军机处章京。大学士,九卿议覆御史。
累迁工部主事。乾隆七年,考选山西道监察御史。是岁旱,上降诏求言。潮生疏 言:“君咨臣儆,治世之休风;益谦亏盈,检身之至理。臣伏读上谕有云:‘尔
九卿中能责难於君者何人?陈善闭邪者何事?’此诚我皇上虚怀若谷、从谏弗咈之盛心也。今岁入春以来,近京雨泽未经霑足,宵旰焦劳,无时或释。惟是天时雨旸,难以窥测;而人事修省,不妨过为责难。修省於事为者,一动一言,
纯杂易见;修省於隐微者,不闻不见,朕兆难窥。君心为万化之源,普天率土,百司万姓,皆於此讬命焉。皇上万几馀暇,岂无陶情适兴之时?但恐一念偶动,其端甚微,而自便自恕之机,或乘於不及觉,遂致潜滋暗长而莫可遏。则俄顷间
之出入,即为皇功疏密所关。伏乞皇上於百尔臣工所不及见,左右近习所不及窥, 朝夕愈加劼毖,岂特随时修省致感召之休徵已哉?”
寻迁兵科给事中,巡视北城。乞归侍母,孝养肫至。贫,以医自给。久之,卒。撰《儆曙斋医案举隅》一卷(1753年)。 引自《清史稿·柴潮生传》柴绍炳
(1616—1670)
清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字虎臣,号省轩。明崇祯生员。明亡,隐居著述。康熙间拒应博学鸿儒科。工诗文,在“西泠十子”中,文名著。著有《省轩诗、文钞》、《省过记年录》、《考古类编》、《古韵通》等。
柴源,字瀚如,清代浙江仁和人,给事柴禹门女,孙宇奇室。著有《映雪堂集》。
6、浙江省江山柴氏
家族所在地:浙江江山新塘边镇上洋严家
你所知道字辈:嵩高柴氏宗谱字辈(共1个字辈)
太定晵宗襄,继肇建兴昌,英俊拱熙佑,钟秀总贤良,文明宜亨萃,福禄应运彰,善积永顺庆,恩施重德光,宽厚恒丰裕,恭敬实安康,仁静元延寿,爱广振奇匡,和平通敦让,宣百曾孟云,显徽存茂盛,蕃衍彝懿纯,龙凤喜竞爽,桂兰乐遇春,珠圆多润泽,金丽生辉因,慈孝遵谟烈,吉士为帝臣,庇木俲荣藟,万年赏笃亲。
你本人的字辈:珠(本人现年21)
家族其他情况:目前有润字辈了。
注:施字辈先祖柴琰南渡。振字辈先祖柴仲苏迁至江山长台桥头。孟字辈先祖柴巨亨迁至江山界头。
资料提供:柴敏燕
7、《琴塘柴氏宗谱》手稿--浙江宁海县岔路镇柴家村
本手稿为1996年重修琴塘柴氏宗谱时总编修柴相观先生用钢笔书写的手稿,残缺不全仅存部分,现扫描收藏。
家谱提供人:柴建设





























8、宁波柴氏
宁波柴氏始祖原籍河南洛阳。於元顺帝年间来甬经商。后欲归,因路途阻隔不能回籍,遂停居宁波。时为一三六二年,至今已六百多年,历廿世。祖居于宁波西门外天宁寺西侧(解放前西门外属鄞县管治)。天宁寺始建于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称国宁寺。唐咸通年间(公元860-873年),寺前增建东、西两塔,东塔于清光绪年间坍塌,天宁寺今亦不存,但西塔岿然巍立,现仍立宁波市中山路人行道上。
太乙真君居住宁波湖西柴巷,后迁居宁波西大街天宁寺西侧定居。后因战争或外出参加革命、经商、读书等,迁居分散各地。
宁波南门外薛家战柴氏一族子孙繁衍,乃是近族。东乡岙里王柴氏一族子孙繁衍,乃是同谱,清光绪年曾来认族。
家谱诗:
道德言金木,天卿人继元;可懋必永世,有大以得全;本性咸孝友,忠厚传家声;存諴修纯粹,相承庆丰亨。
八句共四十字。
资料提供:柴宇梁
9、衢州柴氏
根据前辈的传说和历史资料的考证,衢州的柴姓源自山西平阳,几百年来,祖祖辈辈的墓碑上在显眼的位置都刻有"平阳郡"三个大字,以示其祖根.
早在春秋时,齐文公的一位后人名叫高柴,居于鲁国,为孔子弟子.他的孙子举以祖父的名为姓.柴姓由此开始。
柴氏的历史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期.据<<中华全史演义>>记载:历史经历晋灭唐,汉继晋,郭氏周承的朝代更替,写有"后周太祖郭威无嗣(即子孙),以皇后兄柴守礼之子柴荣为嗣(即继承),封晋王,在位三年殂.晋王荣即位,是为世宗......世宗在位六年驾崩,太子梁王宗训即位,时方七岁,是为恭帝......(其间皇后主政)......恭帝幼弱,众附于赵匡胤,匡胤改国号为宋,是为宋太祖......柴氏治周,凡三主,共十五年."
再说衢州柴姓也很荣耀.衢州现有柴姓约2.8万人,主要分布在江山,衢州市,龙游三县市,其中又以江山为多,达1.5万余人.据考证,江山柴姓始迁祖名柴仲珍,唐代时由福建迁来,衢州市的柴姓,是五代后周皇帝的后裔.据旧志载,周恭帝后裔叔夏,被宋朝廷封崇义公,收掌祖先帝位版权,衢州景福院奉安,子孙遂在衢州安家.时在北宋初.至南宋,有位叫柴帮璠的自衢州分迁江山.其他各县的柴姓,大多为衢,江两地的分支.
宋代,柴姓人有两点使人刮目相看.一是科举,柴成务于宋开宝元年(968)以殿试一甲名夺得魁首,成为衢州历史上的位状元.在他的领衔下,宋代江山柴氏族人有16人先后中进士.二是宋末的"柴氏四隐",即柴望及堂弟随亨,元亨,元彪.柴望(1212--1280)于淳祐六年(1246),在中书省供职,向宋理宋上<<丙丁龟鉴>>,不料触怒皇帝,被捕入狱,后幸亏友人救助.出狱隐居故里三十余年.宋朝灭亡后,拒绝元朝征召,吟诗填词寄托亡国哀思,遗有<<秋堂集>>收入<<四库全书>>.
这些仅是柴氏族人的荣耀,现在的柴氏族人更需要的是奋斗不息精神,多为柴氏家族的兴隆添砖加瓦!
资料提供: 柴光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