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宗谱整理
 
河南篇

  1、河南信阳申西柴氏柴姓谱序

  有人将字辈派语当作家谱,因此,弄得只言片语,谓之柴氏谱成,这显然失之肤浅,令人啼笑皆非。窃以为,修谱之事迫在眉睫,时不我待,好让族人早日识得家谱文本的真迹。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世谱、支谱、房谱、家牒、家乘、家族志等几十余种,虽名称各异,其内涵同一,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是记载一个家族,包括构建这个家族的每个家庭成员历史的一部图册。一部家谱,小规模的可以编制一册,大规模的可以编制几册,乃至数十册,而《孔子世家谱》则多达一百五十余册。

  家谱涉及的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族规家训、人物传记、艺文志、风土人情等。清代学者章学诚说:“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比人而后有家,比家而后有国,比国而后有天下。”看来,家谱与方志、国史同等重要,她是构成中国社会历史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华夏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炎黄子孙的根之所系,是天涯游子的亲情纽带,是家族成员人生轨迹的记录。

  国史、方志,是记载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不可能将每个家族,每个平民载入其中。而家谱则不同,她可以记录家中每一个人,打破时空界限,让名字和生命永远延续,使后代子孙知其根源。每个家庭都有一本家谱,家族成员都能按规定的字派命名,虽历经沧桑之变,远隔千山万水,同一家族成员皆能按照家谱说出辈份的高下和亲疏。

  一个人,如果没有家谱,不知道祖先根源,无论达官显贵,百万富翁,还是地位卑微,平民百姓,如同飞禽走兽,草木虫鱼,死后销声匿迹,无人可知。

  吾申西柴氏一支迁祖,几代平民,男耕女织,以为生计,读书者甚少,著谱几无,或有谱不知何时失落。自明末清初至今,已历三百六十余年,繁衍十有七世。十七世以上溯至唐朝柴绍公,世系空白难续。而有的分支十七世以内,从“大”字辈到“清”字辈,断层竟达六代,无法考证,实属一大憾事。但所幸族人空前团结,深知无谱之痛,一致呼吁重修家谱,则吾族血脉承绪,昌盛发达有望矣!

  其实,重修家谱,族人早有所谋。民国期间,清广(字芹香)公避祸于月儿崖柴塆时,曾着手编写,不久,随其遇难未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交之际,我前往信阳师范拜访大爹昭凯(字建乔)公与八爷其政(名乔)公,共商修谱大计,亦有初步方案。无奈为生计所迫,抽不出时间采集资料,加之当时交通、信息局限,资金筹措困难,延至其政公谢世,修谱再次搁浅。然而,族中用心修谱者不乏其人。如,董家河塔耳塆月儿崖保君父子,曾将其老大门房支,精心编制成线谱图册,为此次修谱,提供了宝贵资料。游河新集村桥头昭银公之长子光虎,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留意搜集资料,工作后,又到各地访查,并请专家考证,撰写了本宗渊源,颇有见地。

  吾族近年来,虽然涌现出许多大中专毕业生,更有硕博名士和教授、专家,但他们依然为了生计,为了国家的复兴和社会的发展,工作在各个岗位上,一时无暇顾及修谱事。

  光阴荏苒,转眼间又几十年流逝。至公元09年秋,适逢族中喜庆宴聚之机,畅谈起修谱,在三爹昭玺公的倡导下,族人让我主笔。吾时年近花甲,已属桑榆之日,过隙之驹①,且学殖荒落②,记忆常失,深知力不从心,又无家谱蓝本参考,年长知情者相继去世,行成断层,真可谓受命于困窘之际。但是,族众的期待、支持和鼓励,令我倍受感动。我们这一代人若再离去,申西柴姓家谱实难再续!故不负重托,担当此任。

  吾祖辛勤耕读,生活日趋宽余,文人绅士相继增多。及至清朝中期,具备了修谱条件。随着当时私家修谱之风的兴起,续修了申西柴姓家谱。由于历经清末与民国期间的兵燹灾异,加上建国后的频繁“运动”,特别是“十年浩劫”的“破旧立新”,老谱及碑刻焚毁殆尽,只是口头留传下来的家族概况及二十字班辈派语:“山清其昭光,保善道履方,修本余庆兆,鸿志继寿长。”故此次修谱为“重修”。又因为系一家所分,分家时至今上下辈份相隔不过十代,而以“家谱”名之。

  调查显示,吾祖迁居申西一处,现已分居各地城市和乡村四十多处。居住相对集中地有游河乡的新集、大塘、姜堰、老庙和李畈村;吴家店镇的余寨村;高梁店乡的郑塆村;平昌镇郊;甘岸新区的徐堂村;董家河乡的李塆、高岭、河口和塔耳塆村;信阳市;湖北省随州市草店镇的毛店村等十多处。总人口4000多人。大中专毕业生300余人,中高级技术职称60多人,科研人员余人,党政军科级以上干部余人,个体事业成功人士30多人。真可谓是俊贤蔚起,名门望族。

  为修好吾族家谱,于公元09年农历9月日我和族祖其云公,族叔昭玺、昭林(新集)、昭义(新集)、昭益诸公,族侄保全(吴店余寨)、保恩、柴兵(董河李塆),在游河镇召开了次筹备会。明确了修谱的指导思想,确定了修谱范围,通报了各区域柴姓聚落概况,进行了资料采集人员分工,提出了摸底事项要求,并酝酿了组织领导、资金筹措、统稿编制等事宜。当天下午,我同昭义公赶到市内光银(原游河新集人)家,与昭发公(原游河新集人)、保珠(原游河大塘人)、保宏(原董河李塆人)初步商定了经费来源及筹措办法。

  随着族人高涨的热情,农历9月22日,在南湾二号桥红伟(善宏)炖菜馆,进行了小范围的捐资,到场人员(见捐资录)慷慨解囊,一下子捐了近万元,解决了修谱的启动经费。

  在人口登记,资料搜集,以及一些后续问题上,曾一度遇到了困难,为解决好各个难题,11年4月日,由昭权公(原游河新集人)作东,在信阳福满楼,调整了修谱委员会,从而保证了修谱的快速、顺利进展。

  修谱中,遇到的知识性难题,我随时请教了族叔昭凯公和建华公,得到了长辈的指导和雅正。

  本次修谱的宗旨是:以申西柴姓为核心,寻根溯源,厚古详今,谨慎考证,大胆推理,以认祖归根,敬宗收族,存史鉴古,承先启后,进而达到团结族人,爱家爱国,发扬光大吾族优良传统和促进“四个文明建设”,和谐社会为目的,在完成本支家谱的基础上,再考虑或接受与同宗其他支族联谱,为形成中华柴氏大家庭,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本次修谱的参考资料,主要来源于信阳《乾隆志》、《重修信阳县志》、《重修信阳县志.点注本》、《信阳县志》、《河南省信阳县地名志》、《中华柴氏网》、《中华柴姓网》、《柴姓网—中华柴氏一家亲》、《康熙字典》、《说文解字》、《汉典》、《孝经》、《幼学琼林》、有关古典文献和专家学者的修谱论著、本族留存的帙子(即白事情书写的孝名册)、笔者见闻以及民间传说等。对于资料信息,做到反复比对,寻访查考,请教专家,探幽发微③,力求精准。

  在全体族人的大力支持下,经过重修家谱委员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修谱大业得以胜利完成。值此,可以郑重其事地告慰吾族祖先的在天之灵,无谱时代将一去不复存在。我们要通过家谱,穿越时空,把先辈的美德善行传教后世,告诫后代子孙,以祖先的优良传统作为安身立命、兴旺发达之本,时刻不忘届时续修家谱,以延展吾族血脉,永续吾族香火。让吾族为国家的建设和强盛,不断铸造辉煌。

  申西柴姓家谱,虽然今已付梓④,但还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或者说还有许多错讹和疏漏之处。主要在于自己学识浅陋,文笔淡薄,缺乏编撰家谱的知识和功力,加之历史原因,不能满足每个族人的要求。还望族中有识之士,专家、学者,予以郢正!

  注释:①桑榆之日,过隙之驹:桑榆,桑树和榆树。唐代学者李善注:“日在桑榆,以喻人之将老。”后来用照在桑树和榆树梢上的落日余晖。喻人到暮年。北宋朱新仲《人生五计》有“五十之年,心怠力疲......,西山之日渐逼,过隙之驹不留”句。驹,即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像小白马(亦可说太阳光)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亦指人到暮年。

  ②学殖荒落:学殖,原指学问的积累增进,后泛指学业、学问。荒落,荒疏、衰退。

  ③探幽发微:探索不被人发现的,发掘细致微小的。幽,隐藏,不公开的。④付梓:古时用梓木刻版印书。后来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平阳郡积守公第十三代孙 光德

  于公元二0一二年农历八月吉 日 敬撰

  家 谱 序

  国家修史,记其治乱兴衰,以明发展之道;地方立志,载其区划沿革,以传土风民情;家族纂谱,考其世系宗支,以识木本水源。此三者,构建一个完整的历史体系,记述中华民族生活繁衍的进程。

  诚然,史志之修,系国家政府行为,家谱之修,是依靠族人力量。

  然而,修谱费时,费钱,采访维艰。在那战乱频仍,疫灾肆行,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岁月,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修有家谱留传后世的家族极少,大多家族因无力修谱,留下了一代又一代的遗憾。

  而今,我们处于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时代,族人解决了温饱,正向小康迈进。部分族人,事业发达,已勤劳致富。

  盛世立志,族旺修谱。此时,重修申西柴姓家谱,不仅是顺应历史潮流,弘扬民族文化,也是敬宗睦族,传承家族历史,是实现族人久违的心愿。

  参天之树必有根,怀山之水必有源。人生于世,首要知其根源。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①之序者,禽兽不如也。”史学家司马迁亦云:“族人无谱,则昭穆混淆,人不知祖,则姓紊乱,与禽兽何异哉!”意思是说,一个人不明白自己的血缘关系,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没有家谱,姓氏杂乱,分不清祖先的顺序,与禽兽没有区别,甚至于还不如禽兽。《幼学琼林》上也说:“为人子者,当知木本水源,念而祖者,更宜慎终追远。”作为人子,应该知道自己的根源,要孝顺父母,缅怀祖宗功德,思念自己的祖先。人本于祖,有祖才有宗,有祖宗才有子孙,有子孙才有族姓世系相联。我们的生命,虽然是父母给予,但更是先祖血脉的延续。

  现代人都说:“我们是炎黄子孙”,却并非知其原由。倘若问及始祖是谁,家族有多少房支,又是怎样一代一代地遗传至今,没有多少人能够回答出来。大多数人,只知其父,不知其祖。这是因为,人的大脑记忆有限,要想清楚地知道复杂的血缘分变传承关系,只能靠家谱来记录。修家谱,是为我们寻源头,留根本,尊老敬宗,和睦族人,进而团结邻里,和谐社会。

  也有个别族人,因家庭或社会的某种原因,一时产生消极心态,不愿参与修谱,实属缺憾。古人说过,“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生在世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终归要离开尘寰,一旦辞世,家谱上没有留下名字,若干年后,自己的后代不知祖先是谁,那真是枉活一生一世。你的后人也因此失去了源头和根本。

  总之,不修家谱,不仅祖宗的功绩美德无法彰显和继承,更可怕的是后世子孙瓜瓞绵绵,支繁派广,代远年湮,相见而不相识,把家族近支当作陌生路人。甚至于共处谋事,称兄道弟,分不清辈份高下,诚为有辱祖宗。

  天下柴姓,本为一家。“同姓不婚,周礼则然②”,自有史以来,未闻有柴姓通婚者,是很好的印证。

  申西柴姓,与华夏其他柴姓一样,有着共同的祖先。得姓始祖系春秋时期,孔子名徒高柴的长孙柴举。举公的三十三世孙临汾郡公柴绍,因帮唐高祖李渊打天下有功,李将第三女平阳公主嫁与他,相继被封为霍国公和谯国公,并列为凌烟阁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因此,在山西平阳郡便形成以绍公为中心的柴姓望族。其后裔簪缨相继,代有闻人③。绍公第八世孙柴荣及其子宗训,均成为五代后周的九五之尊,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吾申西一族,自唐代始世居平阳,始祖是绍公后裔。

  明末清初,“闯献”率军攻克申城后,杀得信阳人民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十室九空,竟至于“路不拾金④”,信阳这片沃土,一度成为杳无人烟的凄凉之地。清人郑廉《豫变记略》载:“崇祯十四年四月,张(献忠)、罗(汝才)贼方至,又大焚杀,信阳之民几歼焉......”,信阳县志亦有“闯献之乱⑤”的记载,民间多有以上传言。

  迨顺治年间,满清为均衡发展农业经济,推行移民政策。吾祖积守公之子得国公,在清廷的威逼下,舍家弃业,背井离乡,扶老携幼,自山西平阳祖宅出发,一路长途跋涉,餐风露宿,历尽艰辛,来到申西垦田插荒,迄今已三百六十余载,子孙生活繁衍十七世。

  吾祖初迁,落户于凤凰乡山河村(今游河乡新集村)赤土坡之阳⑥,庄以柴名,谓之柴家老塆。

  至积守公四世,昆仲子孙增多,需分居而住。于是,长房⑦大伦公迁至山河村西南石板塘(即今游河高台村北塆),其后代又卜居于吴家店余寨村柴家塆,称作老大门。今董家河塔耳塆村月儿崖柴塆、驼店东园,游河老庙村、新集村何楼,九店乡南小塆,吴家店昌塆村、以及湖北随州市草店镇的毛店(石墙)等地的柴姓是其后裔。

  二房大鹏公移至山河村的小坚山北麓⑧(今董家河李塆村柴塆)定居,谓之老二门。分居于今游河李畈村小西塆、高台寨、新集村黄家大庙,吴家店余寨村油坊塆、石板村柴塆(主要指柴清丙公后人),董家河天云茶场(十里庙)、河口村柳树河、胡塆村、楼房村朝门塆、何塆村,草店岳家塆、安徽蚌埠市等地的柴姓是其后。

  三房儒春公留居祖宅,是为老三门。游河大塘村、李畈村刘井、姜堰梅塆,董家河高岭村、楼畈村,吴家店邓楼村、湖塘村,桐柏朱庄石河村王大庄,湖北花园等地的柴姓为其后代。

  四房儒西公在游河新集桥头卜宅定住,称为老四门。今游河江堰刘塆、信阳市南门等地柴姓是其后裔。

  五房儒宽公,是老五门,移居地及其后代不详,待考。

  六房攀桂公,为老六门,时住游河镇。善经商,多钱财,好行修桥铺路,周济贫困,施舍寺僧之善事。其子延仁公,曾捐赠于祝佛寺钱粮若干,现在寺院内有乾隆五十八年的勒石记其名。平昌镇,高梁店郑塆,王岗南小庄,长台乡新集村罗庄,董家河河口村大栗园等地的柴姓是其苗裔。据长台乡新集村罗庄的柴姓说,他们的先辈曾在此置建田庄安居,现在田庄的遗址还清晰可见,今居住在董家河河口村大栗园的柴姓从这里迁出。

  现居甘岸新区徐堂村的柴姓,尚未查实为第几房之后,但很可能是二房分居于今游河姚塆村柴塆(源于县志)的一支,其祖名延祚公。信阳县志载,当年延祚公贫不自给,其叔父攀桂公“赠以田庄,每年计可得租三十余石,庄左右有东岳庙和祝佛寺”。据考,庄址在的游河乡三官庙一带,现存有柴家庙遗迹,清初亦属山河村。于清朝末年的一九一0年,这里的柴姓与原居徐堂的李姓交换而向北迁居。

  虽然我们这支柴姓祖先,不是官宦豪富,又非社会名流,而是平民百姓。但是,凭借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在异地他乡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他们的道德高尚,爱国爱家,诚实笃信,温和宽容,节孝仁义,耕读为本,勤劳俭朴的优良家风,代代相传,至今不衰。

  俗语云:“十个指头有长短,树木林子有高低”,族人有贫有富,高低不齐,我们不能歧视和放弃。族中人的贫富,犹如一棵树木的枝叶,有荣有枯。枝叶虽枯,但不能说不是一本,族人虽贫,但不能说不是一家。要精诚团结,不离不弃,一家有难,合族支援,共生共存。

  申西柴姓,由于历史原因,有些房支缺失几代先辈世系,暂无可考,但我们字派不乱,按各分支都有“光”字派算,从分支祖“大”至“光”字辈,上下相隔不过十代,况且还有“光”辈的祖父“其”字辈在,血缘关系十分亲近,实属一家所分,血脉相联。

  时代轮转,生齿日增,科学发达,社会突进。人口流动趋势,日渐化甚至全球化。到那时,人们有可能要中断来往。吾衷心希望申西柴姓后裔,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切不可忘记携带家谱,按谱上字派给新生子女起名,长幼有序。还要利用先进通讯工具,加强与族人联系!

  再者,唇齿相依亦有相拌之时,愿吾族人,在相互矛盾冲突之时,以大局为重,各自忍让,不可恶语相伤,武力相向。切记,生为同族一家实属不易,恐无来生相聚!

  后,寄语后世,有志于家族奉献者,定要领导组织族人,每三十年续修一次家谱。则申西吾柴姓一族方可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本固枝笃,祖德可垂,家风可续,兴旺发达,绍绪⑨永年矣!

  吾才疏学浅,不擅属文,聊缀数语,以是为序。

  注释:①昭穆:即祖宗。古时宗法制度对宗庙或墓地祖先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始祖居中,二世祖、四世祖、六世祖位于始祖左方,称昭。三世祖、五世祖、七世祖位于始祖右方,称穆。

  ②同姓不婚,周礼则然:出自《幼学琼林》。

  ③簪缨继世,代有闻人:簪缨,头簪和束发的缨络,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闻人,有名望的人。全句意即做高官的仕宦之家和名人一代接一代。

  ④路不拾金:财物掉在路上没有人拾去据为己有。本指大治之世。这里指人烟断绝。

  ⑤闯献之乱:闯王李自成和张献忠所制造的战乱。此说可能不够完全确切。当时造成“路不拾金”的原因或者是多方面的,如官军进剿义军时的屠杀,水灾、旱灾、蝗灾以及瘟疫等。

  ⑥阳: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称为阳。

  ⑦房:家族的分支。

  ⑧麓:山脚下。

  ⑨绍绪:绍,连续、继承。《说文》解释,“绍,继也。”绪,世系。

  平阳郡积守公第十三世孙 光德 敬撰

  公元二0一二年农历八月吉旦

  2、河南省武陟柴氏

  河南省武陟柴氏,为后周曹王柴熙让的后裔,系明永乐二年,从平阳郡洪洞柴家垣(庄)移民而来,当时,堂兄弟八人,亲兄弟五人和三人。老大柴福落户武陟城关柴徐村,老二柴禄落户武陟大封南催庄,老三柴喜落户武陟小东乡柴耿村,老八柴堂落户温县文德镇北冷村,其他四支老四柴金,老五柴玉,老六柴春,老七柴满不知移民何地。柴禄公,为山西洪洞通备拳传人,武陟柴氏,明清时期,注重修文习武,习武以强身健体,修文以做官经商。武陟柴氏继承晋人做官经商的传统,做官为知州知县通判,经商为怀商经营药材。

  老大柴福落户武陟城关柴徐村,又分出柴尚村,原阳柴庄,有1500人。

  老二柴禄落户武陟大封南催庄,又分出老催庄村,柴尚村,西唐郭村,保安庄,温县柴门村,有00人。

  老三柴喜落户武陟小东乡柴耿村,又分出北王村,磨庄村,曲下村,留后村,有1500人。

  老八柴堂落户温县文德镇北冷村,又分出沁阳柴村,博爱柴村,太康柴庄,扶沟柴岗,获加邢村,改姓邢。有3000人。

  河南省武陟柴氏名人:

  柴氏三世祖,柴公讳亮,明朝,以次子凯贵诰封奉直大夫。

  柴氏四世祖,柴公讳山,明朝,贡生,任江西广昌县知县,升任山西平阳府通判,授承德郎。

  柴氏四世祖,柴公讳凯,明朝,贡生,辽东自在州历任无为州知州,诰授奉直大夫。

  柴氏七世祖,柴公讳三益,字吾,明朝,礼部儒士,以次子伟观贵,诰封文林郎。

  柴氏八世祖,柴公讳好学,字腹宁,贡生,候选训导。

  柴氏八世祖,柴公讳伟观,字泰瞻,一子函霞,号厘城。顺治辛卯科举人,乙未科进士。任山东邹平县知县。封文林郎。

  柴氏八世,柴公讳世垣,字道平,贡生。顺治17年补入太学生。

  柴氏十二世,柴公讳世镇,字静方,号松齐。乾隆丙午科举人。候选知县,汝州训导,郏县训导。授开封中牟县教谕,诰封修职朗。

  柴氏十四世,柴公讳尊礼,字庸五,清朝,邑庠武,武举人,以军功钦赐六品顶戴。

  柴氏十五世,柴公讳若锦,字文庵,清朝,举人,授从九品官职。

  柴氏十五世,柴公讳若旭,字哓晖,清朝,举人,授从九品官职。

  武陟柴氏家族,现当代有大学生30多人。注重文武修养,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家族发展的需要。武陟柴氏家族,明清时期,人才辈出,为怀庆府名门望族。

  以上资料来源于柴氏网

  3、河南省《焦作柴姓家谱》

  柴国富 柴有才 柴千军

  焦作柴姓,柴姓,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文公十八世孙高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高柴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叫柴举。柴举的后代以柴为姓,世代相传。据《通志》载:“柴氏,姜姓。齐文公子高之后。高氏傒,以王父字为氏。十世孙高柴,仲尼弟子。柴孙举,又以王父字为柴氏。汉有棘蒲侯柴武。裔孙守礼。五代周太子无子,以守礼子荣为嗣,是为周世宗。”《姓考》载:“齐大夫高张食采于柴,因氏。”又《千家姓》载:“平阳郡。”焦作柴氏为明初平阳郡洪洞柴家垣(庄)移民。

  河南省焦作柴氏村庄有: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柴村) ,获加县中和镇小营村(柴村) , 原阳县师寨乡柴庄村,温县招贤乡龙渠村(柴村), 温县温泉镇柴门庄 ,温县北冷乡北冷村,河南省博爱县阳庙镇阳邑村(柴村), 博爱县许良镇三栗庄(柴村),济源市有三个柴家庄:邵原镇柴家庄村,思礼乡西柴庄村,天坛街道柴庄居委会,武陟城关柴徐村,武陟大封南催庄,武陟大封老催庄村,武陟三阳柴尚村,沁阳柴村,太康柴庄(分迁出)等十几个村庄,人口五万。

  焦作古称怀庆府,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域,它的地理范围大致是现在河南省焦作市的行政区域。《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有这样解释:“怀庆,汉河内郡,后魏置怀府,元改曰怀庆路,明曰怀庆府,清因之。属河南省,民国废。治河内,即今河南沁阳县。”它所辖地区包括的沁阳市、温县、济源市、孟州市、原阳县、武陟县、博爱县、修武县及焦作市的其他部分地区。怀庆府所辖地区都有悠久的历史。如温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解释说:“周畿内国。《左传•隐公三年》:‘郑祭足师,取温麦。’(《杜注》:‘今河内温县。’)”古代中国是“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被奉为神圣的国事,祭品选用温县之小麦是有讲究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修武条:“《韩诗外传》:‘周武王伐纣,勒名于宁,因名修武。’《韩非子》也有记载。怀庆曾出现过司马懿(温县)、韩愈(孟州市)、李商隐(沁阳市)、郭熙(武陟)、张渭(修武)、朱载堉(博爱)等历史名人,陈氏太极拳、四大怀药、怀梆戏、竹林七贤、愚公移山等也都出现在这里。历史上,怀庆的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京汉铁路未通以前,为由京入陕之孔道……山西商货之南下者皆出于此。”而晋商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据了十分辉煌的地位。另外这一地区还有很多考古发现。比如说汉献帝被贬为山阳公,封地在焦作,山阳城遗址还在,焦作现在仍然使用别称——山阳城。另外经考证证明,焦作地区曾是商朝的都城,乱了商纣王朝纲的妲己是焦作人。这些都说明怀庆地区文化的源远流长,经济的繁荣兴旺,笔者把该地区的土著语言称作“怀庆方言”。

  河南省焦作柴氏名人:

  柴氏三世祖,柴公讳亮,明朝,以次子凯贵诰封奉直大夫。

  柴氏四世祖,柴公讳山,明朝,贡生,任江西广昌县知县,升任山西平阳府通判,授承德郎。

  柴氏四世祖,柴公讳凯,明朝,贡生,辽东自在州历任无为州知州,诰授奉直大夫。

  柴氏七世祖,柴公讳三益,字吾,明朝,礼部儒士,以次子伟观贵,诰封文林郎。

  柴氏八世祖,柴公讳好学,字腹宁,贡生,候选训导。

  柴氏八世祖,柴公讳伟观,字泰瞻,一子函霞,号厘城。顺治辛卯科举人,乙未科进士。任山东邹平县知县。封文林郎。

  柴氏八世,柴公讳世垣,字道平,贡生。顺治17年补入太学生。

  柴氏十二世,柴公讳世镇,字静方,号松齐。乾隆丙午科举人。候选知县,汝州训导,郏县训导。授开封中牟县教谕,诰封修职朗。

  柴氏十四世,柴公讳尊礼,字庸五,清朝,邑庠武,武举人,以军功钦赐六品顶戴。

  柴氏十五世,柴公讳若锦,字文庵,清朝,举人,授从九品官职。

  柴氏十五世,柴公讳若旭,字哓晖,清朝,举人,授从九品官职。

  焦作柴氏家族,现当代有大学生80多人。注重文武修养,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家族发展的需要。焦作柴氏家族,明清时期,人才辈出,为怀庆府名门望族

  4、汤阴县柴氏家谱

  多年来人们相传,柴之家族是从山西洪洞迁民到此地的,在汤阴县见到的移民碑上写到大明洪武二十四年,从山西移民中原的

  记载,明朝洪武二十四年系公元1391年距今610年历史了。同时柴庄村的石碑上写到柴家是从公元1931年,从山西迁到南乐的,从以上看,具体移民的时间很难确定,但从山西迁民是明朝年间是无可非轶的。 原始的家谱因日本侵华给烧了 ,据柴广银所说到1986年依据玉昆,玉田之股家布为主,重新写了1986年2月6日的家布的家布

  但当时发现已不够完美了。本家家谱依据1986年的家布和各股的家布汇编而成,子辈如下

  一世 茂

  二世 建‘兴

  三世 殿

  四世 作,金,雨,华,升

  五世 復,留,万,贵,凤,法

  六世 九,记,玉,书

  七世 广

  八世 宗

  九世 举

  十世 永

  十一世 瑞

  十二世 向

  十三 逺

  十四 卿

  十五 乾


上一篇: 浙江篇
下一篇: 江西篇
邳州 徐州网站建设 柴氏家族 柴氏宗族 中华柴氏文化联谊会
中华柴氏文化联谊会关键词: 柴氏家族 柴氏宗族 中华柴氏文化联谊会
技术支持:邳州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