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宗谱整理
 
柴氏家族分布现状——浙江篇

  篇 首 语

  我柴氏家族本起源于北方山东,部分柴胞南徙,与其当时社会动乱密切相关。在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人口大迁移:一、东汉末年到三国分治时期,中原百姓为避战火,纷纷向吴蜀迁徙。二、晋永嘉年间,随晋室南奔的大移民潮。三、唐代中后期,随河南固始人陈元光父子入闽和唐末随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的中原百姓及将士。四、宋代靖康、建炎年间为避金兵南下的中原百姓。五、元代和清初南逃的汉人等。六、明初大移民。而这中原移民的人,又成为南方一些姓氏的始祖。

  随着晋元帝渡江而在江南广大地区繁衍子孙的有37世的柴施琰公,他的子孙逐渐迁移到浙江江山衢县一带。施琰公被认作南渡的世始祖。从施琰公开始计算世系,直到现在已达57个世系,经历了十七个朝代,(中华民国包括在内),大约有1682年了。(1998止)

  除了柴施琰公以外,随着晋元帝同时渡江的,还有柴会人公,由南京、杭州迁往温州平阳,再迁江山,转至桐庐、昌化定居。

  以后,柴姓后裔还有陆续迁到江南的,因为朝代不同,聚居的地方也分散了。经过调查,现在把柴姓后裔在浙江分布的情况说明如下:

  (一)衢州、江山是一派,始祖是施琰公。

  (二)温州、平阳、桐庐、昌化是一派,始祖是会人公:

  (三)开化是一派,始祖是柴绍。

  (四)慈溪、萧山、绍兴、富阳、杭州是一派,始祖是柴荣的堂弟柴华。

  (五)诸暨是一派,始祖是子真公。

  (六)宁海、嵊县、新昌是一派,始祖是柴淇。

  (七)舟山是一派,始祖是宽洪公。

  这是从柴姓各派的家谱中查出来的。

  柴姓后裔在浙江分布于19个县市,(还有较小的柴族聚居的地方没有计算在内。)他们的村名也不一致。有的叫“柴家”,有的叫“柴村”,有的因住地的地名关系而叫“柴家边’’,有的叫“里亭柴”,“横埭柴”,还有叫“贴水村”,“鱼山村”。如果和他姓杂居在一起,那么村名不一定带着“柴”字了。每个村子的人口也相差很大。有的是一两千户,有的因自然条件的影响,族人不断外迁他处,或进入城市,人口流失很多,一个村子里只剩下三四户的也有。

  柴氏宗族还有一个特点,是在“同姓不同支”的情况下,两个村子的族人互不往来了。过去,还有小村向大村“认族”的事,目的是小村向大村请求支援或帮助。解放以后,有的村子的家谱也被烧毁了,有的村子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也不多了,村与村的关系也记不起来了,人与人之间的辈份更是茫然无知了。因此,当前编纂柴氏宗谱是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的。

  今将各县、市排列次序列表如下:

  (一)衢县;(二)慈溪市;(三)江山市;(四)萧山市;(五)嘉兴市;(六)绍兴市;(七)杭州市;(八)富阳市;(九)桐庐市;(十)临安县;(十一)开化县;(十二)诸暨市;(十三)新昌县;(十四)嵊县;(十五)宁海县;(十六)宁波市;(十七)舟山市。

  一、衢县 岑头乡鱼山村

  衢县位于浙江省的西南部,是衢州市的北部西接常山县,东北接兰溪市,有铁路、公路贯穿其境,交通很便利。

  衢县岑头乡鱼山村的柴姓是柴氏宗族由北方南迁早的一个宗族。据“柴氏家谱”里记载:东晋元帝因受北方敌侵,五马南渡,建都建康(今南京),37世的柴世琰公随同渡江,这便是柴姓世的始祖。(从渡江一开始作世算起)迄今已有1680年了。(1998年止)

  根据现在保存完好的柴氏家谱记载,其世系

  排行为:

  “(南渡前)恩施(一世)重德光。宽厚恒丰裕。恭敬实安康。仁静元延寿。爱广振奇匡。和平通敦让。宣百曾孟云。显徽存茂盛?蕃衍彝懿纯,龙风喜竞爽。桂兰东遏春。珠园多润泽。”

  (以上读时,五字一句)

  传到22世时,祖先仲苏、仲珍、仲紧三兄弟又从南京迁到浙江江山,仲珍公居吾峰,为吾峰派,仲苏公居上台,为嵩高派。仲紧公与仲苏公同住一地,也属嵩高派。

  到了34世,仲师公在元世祖至元14年(1277年)率子孙从上台迁到现在的柴家(当时叫西安县九都二保西峰里登部社,简称“西峰”)因为他们姓柴,所以后来把这个村子叫“柴家”了。这是衢县柴家的始祖了。当时叫他们是柴家仲三派,即西峰老派,到现在已有7多年了(到1998年止)。

  传到36世是桂仪公,有三个儿子。37世是时康(康一公)时通(通二公)时永(永三公)三兄弟。时康公迁居抱珠垄,为抱珠垄派始祖,时通公留柴家,是西峰派始祖。时永公原为西峰派,因为下一代是38世,有三兄弟,长均政,次均茂,三均伦,均为时永公所出。长房均政公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从柴村迁往江山白石,故称白石派,均政公是柴家迁白石的始祖,迄今已有630年了(到1998年止)。二房均茂,迁遂昌西岑上旦,称西岑上旦派。三房均伦公留住柴家,(即时永公名下的“老柴”)仍为西峰派,祠堂入永三祠。

  清嘉庆元年(1795年)德燕(国明公)夫妻带了仕鹏、仕鹤、仕龙、仕进四子仍由白石迁回柴家,也是白石派迁回柴家的始祖,至今已有0多年了(1998年止)。

  衢县岑头乡鱼山村(柴家),人口繁衍,至今已达三百户人家,柴姓占三分之一。邻村抱珠垄有一支,上珠坂有一支,还有西峰、白石、上旦、阴源,黄泥岑,前暾等地都有柴姓族人聚居,累计起来,柴姓宗族人口也不少了。除此以外,衢县十里地也有一个柴家,城里还有一个柴家巷,户口不多。

  鱼山村属岑头乡,距县城90华里,从衢县汽车站乘汽车至乌溪江大坝,再由大坝坐水库内的小汽轮至抱珠垄(乡政府所在地),再坐三轮车或步行即可到村。

  (衢县柴汝梅供稿)

  二、慈溪市 洋山乡柴家村

  据慈溪洋山乡柴家村的老年人说:柴氏的始祖是周世宗柴荣的堂弟柴华。原籍山东平阳(即邹县)。远祖柴姓在北宋末年金人南侵时(1 126年)向南迁移,跟着康王赵构渡江到浙江钱塘(现在的杭州)。元末顺 (1333年)杀十二大姓,柴氏也在内。当时柴姓的祖先叫柴仁的,逃到镇北方家河头(即现在的灵湖镇),在东蔡和西蔡中向建立柴家村。村子的河上建有迎阳桥和正阳舞,还有柴家的香火堂。不久又迁移到慈北周家段北面的罗家。因相信堪舆家的话,柴仁坐在箩内不肯下来,便向西搬到柴家。

  柴仁有二子一女,长子在前柴,次子在后柴,女儿嫁到山南裘家。婚后,柴仁去送礼,挑的是幢篮,担去山南裘家送寿礼,山南亲戚送礼用杠箱,对柴仁冷落。柴仁弃礼物,挑空篮不吃寿酒面慈北。女儿知此情况,也悄悄尾随至慈北。因她已怀孕,便让她住在两个哥哥房子中间。因她貌美,恐人家来抢。由两位兄长保护她。她生了一子姓裘,便是慈北裘家的开始。因此裘家祠堂只有柴氏太婆的牌位,(没有裘家太公的牌位),裘家人是柴家人的外甥。每年正月初一,裘家人要到柴家祠堂来拜岁。

  柴仁墓在裘家下漕头,有半亩地大,弄口有石碑,禁牛羊入内,禁村民践踏。(柴仁墓现已不在,那里已造了房子)。

  柴氏祠堂叫“叙伦堂”,造在田央柴家快船江的北岸。柴家上桥头三、四、七、九房的祠堂叫“继述堂”。

  明初,柴姓族人从兑糖小贩处购得柴荣真迹画象一幅,盖有皇印。今犹在。此像过去每年正月初一五更三点,在祠堂里张挂,祠堂上有“天派流长”四字。明清两代,官员至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听老年人讲起,柴荣戴黄色软缎官帽(不是平天冠),身穿团龙赭黄袍,手抱玉圭,面貌清秀,两眼像活的一样。无论哪个角度看画像,周世宗柴荣的两眼总是盯着你。他脚穿无忧靴,下垫一只叫獬的猛兽。画的后面衬着蓝麻布,前面是宣纸,但下半部分已经破损得飘啊飘的。族人认为破画挂着难看,便请丹青家临摹复制一张新的柴荣画像。

  关于柴荣真迹画象是否存在,长期以来流传

  各种说法:有说现还在柴某某收藏的,有说在“文革”期间被毁的。今据现在太原年已九十的柴绍武于1998年10月17日来信云.“请通知柴云健,柴荣新旧画像两张都在。①真迹画像在柴家村会计柴纪云处;②临摹的新像在柴罡(已死)之子手里。均可拍照。请他和柴松岳省长去做思想工作”。由此可知柴荣皇帝画像现在,万幸!

  ——编者注

  现在田央轧米里藏有一块排行牌,上方有“源远流长”四字,下面为四十个排行字,这四十个排行字是:

  “仁瑞芳盛唐,正宗志轩昂。绳周思祖德,振纲常。庆泽能贻远,源深可发祥。传家循孝悌,辅国显忠良。”(五字一句)

  现在三浦柴家,“振”字辈仅存五人,下代已传到“泽”字辈了。关于“久”字辈的祖先,老年人还能记得有一位叫柴启标的,为人大公无私,在慈北的水利事业上颇多贡献。他协助当时的侨日巨商吴锦堂,造杜白两湖的湖塘、漾塘,造五洞闸…等,出过大力,是吴锦堂的得力助手,受到当地居民的崇高敬仰。

  关于洋山乡的名称,有过多次变化。从前叫“三浦乡”,现在叫洋山乡.柴家村是总名。现在柴家村包括:田央,柴家,下巴,贴水四个村。田央,柴家叫“前柴”,下巴、贴水叫“后柴”。三浦乡于1992年下半年撤乡改镇,并入掌起镇。掌起镇包括原来的洋山乡和东安乡以及掌起镇两乡一镇。还有附近的淹浦乡则并入师桥镇。现在柴家村一共有2500多户人家,总人口上万人。真是人丁兴旺,繁荣昌盛。

  柴家原有四本家谱,其中两本在土改时在地主家里抄走。余下两本,原来在族人柴常达、柴江达家。村中的干部也都知道在他们两人家中,这两人对需要查看家谱的人说:“在‘大四清’时被工作组拿去烧了!”这事现在村干部还在追查中。现在又有人发现柴姓家谱还有从美籍华人手中转交到山西平阳县(现临汾市)的一本,究竟在何人手中,这也是值得追查的。(这事是慈溪县党史办公室的谢朝毅同志传出来的)。

  (编者按:这种传说,可能是指的我国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从美带回的一本。)

  从柴姓家谱里查到:大约在乾隆年间,柴姓的祖先传到第十八代的永安公时,他生了五个儿子,分作五房。原大房仍留在贴水村,其余四个儿子分迁到萧山、绍兴、富阳、杭州等地。因此,这四个分支都地建立了柴家村,以慈溪柴家村的永安公作他们的总太公。因为年长日久,那四个地方的族人已经很少和慈溪的族人往来了。

  经近调查,据老年人回忆,在田央柴家,还有一座小屋,已经有250多年了。在解放初期房产登记时,查为无主房屋。据上代的传说房主是搬到萧山去的那一支族人的祖先,永安公的第三个儿子的。此屋现在还有人居住,也算是柴氏宗族的一件历史文物了。

  慈溪柴家村既是有上万人口的大村,有一个总祠堂,还有各村的小祠堂。田央柴家的祠堂是总祠堂,用以举行春秋祭典及召开全族会议的场所。有时还用来接待分支的族人前来“认族”。

  (本文由下列同志供稿:滕占能(柴家村)、柴尧根(贴水村)、柴罡、柴可庆)

  三、江山市 峡口镇柴村

  江山峡口镇柴村是衢县柴姓祖先仲苏、仲珍、仲紧三兄弟从南京迁来后,仲珍公_支迁出去的,现在人口已不多。

  江山长台(即上台)的柴村族人,多数是随祖先繁衍而世居下来的,现在长台有柴宅,子孙仍不弋二百产。

  南宋时,柴姓祖先柴望,在朝做过国史公,因上《丙丁龟鉴》这一著作,皇上看了不满,拟革职下狱,由宰相赵汴(浙江常山人)担保,辞官退休回到故乡。在衢县柴氏家谱内保存着《丙丁龟鉴》和《四隐集》两部遗著。柴望的墓在江山上台,那里还有柴氏祠堂和冲天牌楼,供子孙春秋祭扫。日寇侵入江山时,宗祠曾遭焚毁,抗日战争胜利后,宗祠已经修复。一后栋,现尚存,作公用。牌楼毁于“文革"时期。

  还有江山人柴大纪,征台湾有功,封少勇伯。和柴望受祭于同一宗祠。

  (衢县柴汝梅供稿)

  四、萧山市 柴家村

  萧山市柴家村座落在美丽的浦阳江边。浙赣铁路浦阳站在村南,村西二里有座远近闻名的尖山。横埭柴村的始祖茂林公当年住在尖山下。茂林公有五个儿子,循一公至循五公即所称的柴家五个房头。据看见茂林公挂像和附文的老人回忆,茂林公是从浙江省江山县过来的。有兄弟二人,投靠于尖山峡山寺(已拆毁了)出嫁的姑妈处。这个远房姑妈在尖山东有田地,他们定居于尖山的小山头。兄因病已故,弟生有五子,后因故移到今之柴家村。

  据看见茂林公像上附文的老者说,茂林公的先祖是从山东泰山附近来的,故叫横埭柴。宋时金兵入侵山东,柴荣后裔的一支柴姓人率先迁徙到南京,适逢康王南渡,便护驾康王从扬州到钱塘,当年柴昊被封为兵部员外郎。

  从北方来的柴姓人,当时居于杭州望江门外,有一支叉去了衢州府江山县。宋绍兴年问,有余干人柴中行兄弟三人回住杭州坝子门(望江门外),中行考取进士,弟中守、中立去了萧山一带。中行长子迁到富春,为富阳上图山柴家村始祖。因此,柴中行也是上图山柴姓的总太公。

  (编者按:据宁海县岔路镇柴家村家谱载:柴中行也是他们的始祖。)

  富春柴家和萧山、慈溪、绍兴柴家均为柴荣宗系,而萧山、富阳二地柴村先祖都从江山转来,故推测柴中行的二个弟弟应是萧山横埭柴村的始祖,他们的画像是宋代文职官员的衣着,有二个书童。萧山柴氏家族始于南宋,至今约有三十代。解放初,村里有十多株大樟树,至少有5株大树为宋代的老樟树。今龙骨车上还写有明代“弘治”、“崇祯"年号。

  重修的柴氏家谱已于“文革”中烧了,但柴氏家族是柴荣的后裔,是绝无疑问的。富阳、萧山、绍兴、慈溪及杭州坝子柴家,同为柴荣世系。其中富阳、萧山、绍兴、柴家,均为“近日堂”。这五支柴姓家族,旧时常有往来,并且互相迁居。如清代时萧山柴村的二房四房,全部迁往富阳。慈溪洋山乡柴家村人,也有迁到萧山、绍兴的。至于杭州坝子门的柴家,因为城市街道拆迁频繁,地的居民委员会也不知道杭州柴氏宗祠在什么地方了。现在在杭州居住的柴姓零星户口多是从萧山、富阳、舟山、诸暨等地迁去的。

  因为地域临近,这五支柴姓人时有联络,本事互相支持。如光绪年间,富阳柴锡堂中举人,曾敲锣打鼓到萧山柴村祠堂挂匾,办族饭三天庆贺!因为柴锡堂祖上入萧山柴氏宗谱,考举人时要背着宗谱去的。再如民国初年,萧山柴村与谢家村因折荷花、挖藕事起纠纷,无理的谢家人凭村大人多竟扣押了前去说理的两个柴家人,村长柴马鸿背了宗谱到慈溪“认族”。慈溪柴家总祠堂开大门三天办酒席,并写了状子,后打赢了官司。

  萧山柴村的地理位置临近江边,常受洪水灾害,有时疾病流行,故今人口不多,约80户,250人。其中浙江下三府(嘉兴市)去的占三分之一,村里的祠堂早已倒塌,土地庙有三间堂屋,为村里老年妇女烧香拜佛之用。这个土地庙建造已有两三百年,中间为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前面还坐着一个太子。西首是一个白脸文财神和一个红脸武财神,东间是几十个送子娘娘。一到逢年过节,香火很盛。这是柴村的一个古迹,屡遭台风袭击,暴雨淋洒,始终屹立不动,从不残缺倒塌。现在这个庙已有村人办了一个小印刷厂。

  村民们以务农为主,兼有渔付业,生活已天好起来,有的已进入小康。

  值得兴奋的是,村里出了几位大中专生,有柴金祥、柴学成、柴钢、柴毓丽、柴汛汛,其中柴金祥出色,西安交大毕业后保送中科院、国防科委,今准备去美留学,读博士研究生。

  (萧山柴海生供稿)

  五、嘉兴市 高照乡小柴家村

  嘉兴市东门外,有个叫“小柴家村"的村子。是从萧山市尖山镇的柴家村分过去的。那还是民国年代,农村贫富两极分化比较剧烈。萧山柴家村大房有个叫柴水飞的,为了摆脱贫困,另谋生路,率领了全家老小到嘉兴的高照乡老岳庙租了几亩田务农度日,由于勤恳劳作,在此地站稳了脚跟,到现在已传到四代人了。他有四个儿子,儿子又生了十几个孙子。有的子孙还能搞些小规模地工业生产,开了一个羊毛衫厂,生意还相当不错。有一个村子,在陡门村办了一个牛蛙饲养厂,现在已进入小康。

  (嘉兴柴家荣供稿)

  六、绍兴市

  绍兴柴氏宗族的人口留在市里已经不多了。大部分迁移到外地(杭州、诸暨、上海、江西、山东、北京、台湾等地)去了。祠堂还在,叫“近日堂”,在绍兴市探花桥直街(现改为蕺山街),祠堂石碑已在“文化大革命”时被砸掉,上代留下来的资料也全部被毁。祠堂已改为居委会。据慈溪洋山乡柴家村的家谱记载,绍兴的柴氏宗族是他们永安公的一支迁到绍兴来的,但因绍兴的老年人不多,年深月久,也很难记起慈溪和绍兴有这种血缘关系了。但绍兴的柴姓老人还是记得历代传下来的说法,他们是周世宗柴荣的后代,是随康王迁到钱塘(现在的杭州),再从钱塘迁到绍兴来的。

  凭老年人的记忆:近的几代人,“大房”的祖先是柴福堂、柴燕堂等,已传到四代。“三房”的祖先是柴哑子、柴毛公公,柴廿一公公等,他们的子孙有的迁到外地,详细的情形不清楚了。在杭州九溪十八涧居住着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工人,自称他是从绍兴迁去的,属于哪一房,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了。

  的柴姓后裔有:

  柴杨业:1934年出生,195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泰,现任交通部船舶运输科研所副研究员。

  柴祖颐:1896年生,浙江绍兴人。在太平天国时期,祖辈由家乡迁出,定居江西南昌市。在军政机关工作多年,1941年任军政部第五军需局主任秘书。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三战区兵站总监部少将参事。家居杭州,1962年在北京病世。

  柴宏业:19年出生于江西南昌市。父柴祖颐,一直在军政机关工作。宏业于1944年在国立同济大学机械系毕业。先后在兵工厂、公路局、铁路工厂等单位工作。后任北京铁道部建厂工程局勘测设计处高级工程师。

  柴祖荫:原在国府参军处典礼局任主任秘书,1947年随商震去日本驻日代表团工作,后去台湾。1960年病逝台北。

  柴昌业:1930年生,1948年去台湾.,后去美国留学,1963年定居美国。 (绍兴柴敬伟供稿)

  七、杭州市

  杭州素称钱塘,隋朝开皇九年(590年)改为杭州。自东晋元帝受北方敌侵,五马渡江,建都建康。历朝战乱,北方汉族陆续移民钱塘,人口逐渐繁多,发展为人口多的都市之一。此后,柴荣后裔,由杭州迁居慈溪;也有一部留居杭州,定居于钱塘江北岸的望江门外。加以杭州素有“地有湖山美,东南州”的美称,唐和宋代大诗人白居易、苏东坡先后在杭州任刺史和知州,为疏浚西湖做过贡献,西湖风光,益为世人赞美。各地柴姓族人,也有不少迁到杭州定居的。同时,因时代变迁,柴姓族人因政治经济等原因,也有不少外迁的,散居于长江南北各省。所以杭州市区的柴姓族人,有的同姓不同支,世系也理不清楚了。特别是解放以来,杭州市不断扩展,望江门外的全部民房(大都是土木建筑的平房)都已拆迁,杭州现在是否还有柴姓宗祠,恐怕也无法找到了。

  当代杭州柴姓名人还是很多的。不过都不是原籍杭州人,如现在浙江省省长柴松岳,他是舟山市普陀区展茅镇柴家村人。浙江省政府秘书室副主任柴莹,他是诸暨市江藻镇人。至于其他在杭州各政府机关供职的柴姓各级干部,也是分别从富阳、慈溪、萧山各县市来的。

  (柴吾传供稿)

  八、富阳市 东图乡上图山村

  富阳市东图乡上图山村在富阳桐庐两县交界的地方,处于富阳西南,与钱塘江相距十华里。江南公路穿村而过,是富阳县十大村之一。上图山村有农户607户,总人口2298人。柴姓宗族占70%。他们的祖上是宋朝末年从温州桐庐迁到富阳来的。后来又从慈溪市洋山乡迁了一部分族人过来,人口逐渐多了起来。世代相传,子孙繁衍,至今人口已达1600多人。

  上图山村现在还保留着一个宗祠。1984年第三次修复,完整较好。因为富阳的柴姓宗族与邻县萧山“横埭柴村”(简称“柴家”)的柴姓宗族是在同一时期(清朝乾隆年间)从慈溪分来的支脉,而且两地又相距不远,关系密切,所以宗祠的名称都叫“近日堂”,两村的柴姓后裔也常有来往,宗祠里还保存着两部宗谱:一部是1947年修订的,一部是民国初年编的。

  东图山村柴姓后裔现在保存的宗谱,对柴姓宗族源流有详尽的记载。据旧的家谱上记载,他们的家谱自从西晋孝武皇帝开始为皇帝认可,钦派名臣负责修订达五次之多。

  次订定柴姓家谱的是秘书阁杨骏、著作郎柴宏道、中书舍人柴宏谟。从此以后,历经唐朝直至宋朝,每次改朝换代,都有重臣奉诏修订一次。由重臣在宗谱的“谱头”上做序,极为郑重。宋朝的时候,宰相文天祥也为柴姓做过一篇序。

  为了保留历史真实面目起见,现在把五次修订柴姓宗谱的经过说明一下。

  第二次是在太康五年,是司空司隶校尉著作郎崔陵作序。

  第三次是在唐朝贞观六年,由秘书正字汪行忠作序。这次修谱记载得较详细。他指出了柴姓祖先是有熊氏之子,传到会人公时封于晋,赐姓柴。从此历史上出现了柴姓。此后子孙绵延,簪缨承袭,在历朝作过刺史,大理卿,太子洗马,太子校书等高官厚爵。

  ——编者按:所述柴姓之源有严重错误,不合事实。

  第四次是宋德佑元年,由文天祥奉诏负责修订柴氏家谱(此时柴姓后裔已经迁到富阳)。关于文天祥的序文,现在照录如下:

  赠柴氏宗谱序 文天祥

  余受间外之诏,督兵;制郡(即今浙江),次富春(即今富阳),适契友之子柴生,讳学史者,携世谱谒焉,恳文弁其首。余方驰驱王事,为及奚暇修史?展阅数回,深羡尔祖太史中行公立朝时,世道清夷,从容燮理猗欤盛哉。余生不辰,烽燧万里,疮痍载道,抚循呻吟,夜靡遑而生则有志于谱也。追祖德于世远之后,笃族谊于波荡之秋,正孝子仁人之用心者。夫士君子读圣贤书,所以学忠孝耳。尔祖太史公自永加(即永嘉)迁桐(即桐庐)至富春,纂葺世系,溯流寻源,俾子孙知所自出,尊祖敬宗之道得矣。生于藏以后人,是能仰体先人之心,而垂裕后昆者,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数其有焉。余奉敕远行,揄扬未悉,他日复旧谱,肃靖中华,尤当为尔敷论之。第五次是在清乾隆二十二年,由翰林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董邦远奉旨修谱并作序。那时柴氏宗谱基本上记载详尽,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所以董邦远的序文也只有极尽揄扬,没有更多的发挥了。序文中说:“我认为柴氏子孙,一向敦孝友,崇礼让,尚节俭,安淳朴,与他姓若薰莸之不同器…………云云。”

  我们发现柴姓宗谱自宋德宗德佑元年(1275年)一直到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从中间隔开182年,那是由于当时兵荒马乱,加上宋亡于元(1299年),我柴姓是宋朝元勋,隐姓埋名,四处奔走,无处可归,失落相当严重,当然宗谱中无从登载得纤细无遗,有时只保留下一片空白而已。

  至于柴姓自宋朝末年迁入富阳东图之后,凡知名人士都已载入富阳县志。

  明万历时,柴文照,浙江、江西二省拔贡名。

  清康熙时,柴廷奎,国子监选知县。

  清道光时,柴士校,浙江武举人第十八名,(是现在上图山村村长柴增昌的堂祖父)。

  清光绪时柴锡堂,浙江文举人,第三名。至于民国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才辈出,更是不胜屈指。全村大学生共有二百余名。

  至于富阳与慈溪、萧山三个柴家村的关系,因为慈溪萧山两处的家谱都已在文革中烧掉,要理清这个关系实在也不容易,只有相信老年人的传说了。

  (富阳柴增昌供稿)

  九、桐庐县横村镇柴家边

  桐庐县横村镇柴家边(即柴家村)是从北方迁到江南来的年代早的一个村子。据家谱记载:始祖是柴会人公。随东晋元帝五马渡江建都南京,再由南京迁往浙江平阳,继迁江山,后由江山而至桐庐定居。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有柴抚三公的一支又由桐庐迁到昌化(现为临安县昌化镇)。迁到桐庐和昌化的柴姓后裔,现在已传到25代人了。

  柴家边现分里村外村,合用一个祠堂。宗祠很大,有4个天井,现已倒塌。柴村有二三百户,因为土地较多,家家户户都过着幸福的生活。

  柴家边原有《柴氏家谱》1本,1949年又续订了一次,在“文革”中被毁。

  交通非常便利,从县城来的汽车可以直达胜峰。循分水江可直达南乡的骆驼山麓的瑶琳仙境(为新安江风景名胜区)。

  十、临安县 昌化镇洪岑乡柴家村

  临安县昌化镇洪岑乡柴家村是桐庐县横村镇柴家边柴姓宗族的一个分支。由明朝万历年间柴抚三公率领迁到这里来的。村子里人口不多,只有40余户人家,0余人。由昌化镇去洪岑,公路可以直达。由桐庐去洪岑,也有水道可通。

  (以上两则,由桐庐柴昌金和昌化柴日照供稿)

  十一、开化县 中村乡道源村

  开化县中村乡道源村的柴氏是由江山长台(现称上台)迁来的,始祖名叫柴绍,丹阳人,为唐高祖李渊(566—635)驸马。为霍国公。后由子孙至德公以明经登第而补江山县尉,居于长台。娶马氏,生子华莲公,迁开化县城居住。后娶贾氏,生子三人,长子容兴,次子世兴,三子义兴。后长子容兴迁住道源(现为中村乡道源村),为道源派始祖。由世兴迁住柴村历川(现为马金镇新村)为六派始祖。由义兴迁住齐溪流川(现西坑镇齐溪田村)为二派始祖。

  开化县的柴姓宗族,聚居在境内中部地区,大部在中村乡、河甸乡、杨林乡一带。到现在已经传到五十几代了。有1360多年的历史了。柴姓后裔,由于住在山区,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迁移频繁,人口逐渐流失,除了中村乡道源村还有几百户族人外,其余各村的族人,为数也不多了。

  现在道源村还保有祠堂,家谱齐全,是浙江省保留历史文物较为完备的一个村子。

  (开化柴炳尧、柴德元供稿)

  十二、诸暨市 思安乡里亭柴家

  诸暨市思安乡里亭柴家是一个大村,在白塔湖渔场附近。全村有400多户,人口繁衍,近代也不乏名人。家谱也保存着,祠堂基本上保存完好。

  据“里亭柴家”的家谱记载,春秋时子真公受姓以后,居朝歌(今河南淇县)者数十世。唐高祖时(566—635)绍公官南康节度史。绍公裔孙邦彦公,官中丞,世居丰沛。越五世,进士朝宗公迁居浙江江山。越五世,解元伯茂公又迁于暨邑(即诸暨)之黄潭(现在的思安乡)。四世孙福五公,至明永乐年间(1403—1426)赘陈氏,居里亭,是“里亭柴村"的始祖。至今已历五百多年了。

  里亭柴村’’村民大部分务农及经营渔业。当前市场经济发展,部分村民纷纷投身工商企业,资金和规模逐渐扩大。企业新星,光芒四射。

  该村文人辈出。特别是出过一个史学专家柴德赓,写了不少学术论文在报刊上发表。并出版了《史学举要》、《资治通鉴介绍》等书,在学术界颇有影响。

  “里亭柴村”在浙赣铁路湄池站附近,交通极为便利。

  (诸暨柴宝祥供稿)

  十三、新昌县 沙溪镇外泄下村

  新昌县的柴氏家族定居在沙溪镇外泄下村(原名泄下庄)。据家谱记载,祖上柴淇是从宁海圹头迁来的(柴淇父柴忠行是宁海圹头前宅人,其有四子,长子柴潭迁居台州草关桥,次子柴涧仍居圹头前宅,三子柴湘迁居海宁黄坦,四子柴淇迁居外泄下)。从始祖迁到新昌外泄下来已有830多年,他子孙繁衍,传至今已有三十一代了。现仓县柴姓同胞约有900人左右。

  据家谱记载,始祖柴淇是宋魏国公柴禹锡的八代子孙。绍兴甲戌(1154年)赐进士,任为饶州德兴县令。因为政清廉,声誉很好,又升任户部主事。

  柴淇后来娶了周成的女儿为妻,岳父周成是一榜武举,出生山东,曾做过东昌卫百户,原籍新昌。柴淇有一次到新昌善政乡来,看到新昌山青水秀,地灵人杰,在南宋隆兴年(11 64年)决定在善政乡外泄下定居下来,他的子孙繁衍至今。

  据家谱记载,柴淇的第五代子孙柴思信迁居大明市镇孟家圹村。柴淇的第十一代子孙柴彦保迁居双彩乡前王村,并建有“树德祠”保留至今,还保留家谱一册。前王和外泄下两族一直是合修家谱。

  外泄下村在民国十四年建造祠堂一座,被大火所毁,没有重建,现在除了保留家谱以外,还保存着一幅柴氏历代先贤的画像,画里描绘着15个柴氏先贤。有西安县令柴望,唐驸马柴绍,唐刑部侍郎柴克忠,宋魏国公柴禹锡等。这幅画是明朝末年遗留下来,是一件无价之宝的历史文物。现有族人保管。

  外泄下村是一个穷山村,原有一所小学,现已并到莩村去了,村民以工农为主,有的村民到上海、宁波、绍兴、新昌城里设厂开店。

  说明:

  ①根据家谱记载是以柴绍为始祖计算,传至今是五十代了。柴淇是二十代子孙,柴恩信是二十四代子孙,柴彦保是三十代子孙。

  ②以柴淇为始祖计算,传至今只有三十一代,柴思信是第五代子孙,柴彦保是第十一代子孙。

  ③据老人说,孟家圹和外泄下没有合修家谱,原因是柴思信是被逐出族的。

  (柴千法、柴得春、柴佳贵供稿)

  十四、嵊县 黄泽镇

  据宁海县岔路镇柴家村和新昌县沙溪镇柴家村的家谱记载。当岔路镇柴家村的柴氏家族迁到新昌去时,路过嵊县黄泽镇时,有两家留在黄泽镇。

  现在这两家,有一家的户主叫柴得春,另一家户口还没有查到。柴得春现年67岁,早年在上虞市师范学校毕业,一生从事教育事业,退休后,在新昌县汽车大修厂工作迄今。

  (柴得喜供稿)

  十五、宁海县岔路镇柴家村

  宁海县的柴家村位于县城西南13.5公里的大红山峪口,岔路镇北1.8公里长峡山东面的平畈上,属岔路镇,是柴姓家族聚居的地方。全村480户,有1800多人。仅有几户杂姓,悉为赘亲入居。建村距今已有700多年。

  柴家村柴氏源远流长。宋末,柴中行生于淳熙已未(1175)年,江西余干人,字与之。绍熙年间进士,授抚州军事推官。时权相韩饨胄禁道学,于庆元三年(1198),以抚州推官不附伪学之禁,膺迁知赣州。请老,与弟中守、中立讲学于南溪之上,人称“南溪先生”。著有《易系集》《传书集》《传诗讲义》《论语童蒙说》等书,在当时学派斗争中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理宗即位,以右文殿修撰主管鸿庆宫。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以真德秀举荐,诏起儒学柴中行为经筵直讲(皇家教师)。未几,又以权贵人谓德秀真小人,凡所荐士,尽行斥逐。于是中行公绝仕途之意,约于公元1225—1230年间,由宁川遁迹于宁海北冠庄。中行公是柴家村柴氏来宁海之始祖。越二世,中行公孙柴士谦,才学兼优,不乐仕进,约于公元1300年前后转迁至宁海西乡圹头,开基创业,士谦公称为琴圹柴氏之始祖,琴圹今演称为柴家村。

  柴家村柴氏宗祠创建于清康熙29年(1691年)前后,建筑雄伟,正厅四大木柱及大梁,其园直径均为80公分。画栋雕梁,颇为壮观。厅前戏台为二层发角亭台,已经过二次维修,都不改变其古建筑风貌。柴氏宗祠,每逢庆典,张贴楹联,全堂是柴家村柴氏宗祠专用楹联之地,是柴氏祖先的光荣史,是柴家村地理写照,可以说是柴家村的一项历史文物。今录数联,以供观摹。

  正厅四大木柱木板联两付:

  1.鼎定于后周,殿壁农桑传万袱。

  名垂在大宋,经筵文行炳千秋。

  2.琴圹舒鹤羽,衣冠文物启孙谋。

  石井喷龙湫,水源木本昭祖泽。

  后,再说一说宁海柴氏家族的现状。岔路镇柴村,是一个拥有1800多人口的大村,村子的自然环境特别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当代科学家、北京科学院电子研究所所长柴振明出生在岔路镇柴家村。

  十六、宁波市

  北仓区朱塘村、柴楼村、镇海区柴桥镇

  (一)北仓区朱塘村柴楼村

  1.朱塘村

  宁波市北仓区,现在还有两个柴姓宗族聚居地。是朱塘村和柴楼村。朱塘村共有8个生产队,柴姓属于朱塘村的第4生产队。人口有109人。他们祠堂已经毁了,柴姓祠堂名“继善堂”,其族人分为前后两房。前房又分为五房,大房迁到舟山市眺花岛居住,二房迁舟山市六横岛居住,三房现在朱塘村居住,当地人称之为“王家屋",是人口多的一房。四、五房也居住朱村,但人口不多,解放后,又有一部分外迁,去处不详。住在朱塘村的柴姓族人,都以农业生产为主。关于柴姓家谱问题,由于文化大革命家谱作为“‘四旧”被横扫,损坏遗失已很大。再讲柴姓的长辈在世的也不多,能够把家谱记得清清楚楚的人也很少了。他们对姓氏的名字和哪个朝代迁到朱塘村的,也很不了解,只记得柴姓家族传到现在已有14代了,是从宁波西门外迁入朱塘村的,具体情况不详。

  朱塘村的姓氏排行为:

  肇业与斯,(四字取补)瑞尚圣学。开明才德,贤良继起。惟忠与孝,永为成法。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注:“德”字至末句共二十一字,皆续编。)

  宁波柴氏的世系排行为:

  儒泽傅承永,惟期世嗣贤,守谦弘积庆,富贵寿如川。

  (编者按:舟山市普陀区展茅镇的柴姓家族的世系排行里也有以上四句,可见展茅镇柴家村的家族是由宁波分过去的。)

  朱塘村的柴姓家谱从始祖开始到十一世,以后各世系因家谱损坏严重,生卒配氏均无法查考了。只记载他们的后人有的迁居到定海,有的迁居到舟山的六横岛和桃花岛。其他已无史料可以依据。

  2.柴楼村

  朱塘村附近有一个柴楼村(现称新安村),村子里也有些姓柴的人定居。人口更少,只有四户人家,人口16人。他们与朱塘村的柴氏家族同姓不同宗,也不互相往来。

  柴楼村现在因为人口不旺,子孙贫穷,原来姓柴,现在已改姓谢,所有子孙都一直姓谢了,所以柴楼村不再有姓柴的人了,户籍上也只注册姓谢,这柴楼村也名存实亡了,这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的。

  原来,柴楼村的柴姓宗族是由明朝万历年间迁到柴楼村来的,柴楼村原称“柴楼”柴家园”、“柴家桥”(此桥目前又名永安桥)。永安桥现有个后堂街,旁边有个柴家园,本来有个香火堂(是柴姓宗祠),堂边有棵大樟树,后图谢姓村民砍去,香火堂也在文化大革命时拆毁。

  听前辈说,在明朝万历年间,柴家有人在朝做了东台御史,村里人也称他为“柴御史”、“柴大人”。他叫风水先生看地,因为风水先生说此地是九龙抢珠的宝地,柴家在此处建造更鼓楼。后使皇上得知,下旨将柴御史召回朝廷。在建造更鼓楼时,正是柴御史威势显赫之时,当时规定文官过路要下轿,武官要下马,过路客商要做义务工,但柴御史回朝廷后,柴姓的风水被破坏,于是村里的房屋屡遭回禄,房屋七零八落,子孙纷纷迁出柴楼村,有的迁往普陀,有的去向不明。

  柴楼村原来建造更鼓楼,当时称为“御史楼”也称“柴楼”遭回禄以后,亲嫡在京,柴楼仆人逐还原姓(卖身时改姓柴)。因柴御史家乡已无子孙延续,因此此村便也名存实亡了。

  前辈传说,与柴楼村同镇的莘岙柴家(原属鄞县),南宋初因避兵从外地迁入(祖籍不祥)。柴姓旺时期(清中叶)有仁义礼智信公宽惠达十厉,后来逐朝迁去舟山普陀山等地。莘岙柴家原有一个香火堂,堂上方挂“太古遗凤”,匾额下著“道光元年敬上”。民国十五年发起续宗谱,终因资金不足,未去舟山普陀采访,今只知有“苗荣维先”四字排行,先字辈老人刚去世,今无排行沿用。莘岙柴家仅8户,33人。

  从上面的史料看来,莘岙柴家,是柴楼村。因为现在宁波北仓区只留有朱塘村和莘岙柴家(现称新安村)。

  老年人传说中的莘岙柴家的十房迁去舟山普陀等地,因为普陀区现在只有一个展茅镇柴家村,所以展茅镇柴家村是从原来的柴楼村迁去的,已绝无疑问。

  至于现在柴楼村(现叫新安村)还有没有柴御史的后代呢?这里还有一个说法。据传:柴氏御史楼遭回禄后,在京柴大人派一嫡人继建“香火堂”,柴脉,仍与柴楼所在地谢姓繁族相处一地。柴家在京又败落,必遭姓谢岐视,村里柴姓人丁又不旺,至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谢氏大族续订宗谱时,柴之香三子柴阿法、富财、富康乞求谢族容他们改为姓谢,册入谢氏宗谱。谢允,这样结束了谢姓岐视柴姓的几百年的历史。

  现在谢阿法等均健在。其子孙三代柴阿法、柴富财、柴富康。下代柴兴苗、柴兴惠、柴利民,孙辈柴斌斌、柴浩达。这是柴楼村还存在柴姓一脉的有力见证人。

  又经调查,以及翻阅民间访本,也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情况。柴楼村祖公墓葬在柴楼至上松呜岭旁小弯坑山,1958年平整拆毁。柴楼村柴氏至今有475年历史无疑。

  (宁波北仓区朱楼村张必彦供稿)

  (二)镇海区柴桥镇

  宁波是浙东的重要港口,柴氏宗族由北方南渡,经过南京迁到浙江,往往通过宁波(镇海)。例如舟山市岑港镇柴家村的宗族是通过三北地区(即慈溪、鄞县、镇海一带)才到舟山的海岛上落脚的。在明朝嘉靖年间(1 522—1566),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为了抗倭把军队驻扎在宁波一带。

  戚继光在宁波驻兵时,因抗倭需要,当他巡视浙闽沿海时,为了增强部队力量,在当地招了一批柴姓新兵,集中到柴桥训练。宁波柴桥镇的名称是由此得来的。现在柴桥还遗留着一些柴姓宗族,有的迁移到柴桥附近的农村,有的离开柴桥迁到杭州、上海等地。因为柴姓宗族(那些受戚继光训练的“义兵”)居住在柴桥时间并不太久(不过四百多年),而且因为抗倭战事,战斗频繁,所以没有牢固地形成“柴家村”的群体。

  (慈溪滕占能供稿)

  编者按:据宁波市北仓区柴桥镇人民政府来信说‘柴桥镇的来历,宋已开发。王安石在本镇凿山造斫。据传元延祜年间,一柴姓商人在北芦江河上建一桥,因名“柴家桥:’。清道光八年(1828年)里人重修此桥,改名“柴桥”。本地驻军设防,是在明洪武年间。未见戚继光在此抗倭的传说或记载。但民间传说,也值得重视,因此二说不防并存。

  十七舟山市

  普陀区展茅镇柴家村 定海区岑港镇柴戴村

  (一)普陀区展茅镇柴家村

  舟山市普陀区展茅镇在普陀区政府所在的东北,展茅镇共有12个村,其中柴家村在镇政府附近,是柴家宗族聚居的地方,有800余人。始祖名柴应华,自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由鄞县柴家桥迁来,定居在山交岭北面二百步左右的地方。生有二子,长子允明,早年亡故,时居大展,受惊得疾,养病岑港,卧床不起而亡,葬于岑港。次子翼元,生有四子,长子茂宰,次子茂相,三子茂臣,四子茂良。其中茂臣次子名德华,~i.g-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后考准“拔贡”衔。又有柴茂三,生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在道光二十二年考准武举,后病故,并赐有“亚魁”金字牌碑一块,横挂在走马楼进门之上,后该碑在“文化大革命"时被砸毁。

  柴家村1994年全村546户,1729人。居民一般都是务农为业,因村中多能工巧匠,所以从事建筑业的也较多。

  柴家村有座大宅,即24间走马楼,建于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700年),楼名“茂林堂”。是行堂.排行大房。现该楼保存完整,金字碑完好无损。

  柴姓家族还有一个总祠堂,堂名“世恩堂”,建于顺治九年(1652年)。因年代久远,而又简陋陈旧,抗日战争胜利后以柴理法为首再次修建升高。在1958年时被大队作仓库使用。生产责任制到户后,才由族长柴小友收回。由于祠堂年久失修,族长亲自出马,各处上门串户,奔波动员,号召全族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作了初步的整修,但仍不够理想。1989年、1993年有台胞两次回家探亲,看到宗祠还没有修好,先由台胞柴富根、柴女家、柴金盛、柴慈元等出资,对祠堂又作了整修,由柴志范具体负责。再次装璜,立碑立位。祠堂根据原名,重新做碑堂,名为“世恩堂”。另外,还有一间“柴姓义祠”,在1967年“文革”中被拆掉。

  柴姓家族的家谱,现在由族长柴福庆精心保管,完整如新,柴姓家谱共有1代;现已传到37代,传到“之”字辈。柴姓家族因辈份不同,分成四个房(大、二、三、小),大房24间走马楼,人财发展快。小房人数已不多。现任浙江省省长柴松岳是二房人,他是“希”字辈。33世系。柴松岳是革命家庭子弟,他的祖上热爱祖国,坚决抗日救亡,崇尚道德,在当地有崇高威望。

  柴姓家谱,自明代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由象洲公修订,迄今已藏340余年。当时因关系到血统未尽完善,是此谱迄今未成立。特步原韵续拟二十字列后。柴姓宗族世系排行如下:

  儒泽傅承永,惟期世嗣贤,守谦弘积庆,富贵寿如川人心系应元,茂德日思存,立汝希文志,本之敬一言

  廷克季子卿,明良道以成,体端用自正,国泰兆民宁

  万代仪型在,千秋犯典延,诗书常启后,勋业复光前

  才华秉远大,品学望崇敦,孝友遵家训,仁慈怀祖恩

  相勉善为宝,能修性益诚,英豪齐继起,昌盛振声名。

  (普陀柴文忠供稿)

  (二)定海区岑港镇柴戴村

  舟山市定海区岑港镇柴戴村是濒邻东海的一个渔村。祖先柴宽洪公于清乾隆七年(1741年)由三北地区迁来。(三北地区指慈溪、鄞县、镇海三县的北边,属镇海县)已传到十四世“亿”字辈了,迄今已有240多年历史了。三十代的排行是:“宪世洪子德。仁安景江常。清泽能亿袁。身修承计伏。傅功时法像。富国宪忠良。”

  全村人口约七八百人。有部分迁出在外,分居于嘉兴、黄龙、盐河、干览、长白、东湾、梅园等地。

  该村原有柴氏宗祠“平阳堂”,于1959年火灾烧毁,尚未重建。现在柴戴村、新生村等4个村子,合办一个白毛小学。

  柴家村靠近岑港镇。岑镇面临黄水洋,渔业资源丰富。碧波拍岸,长堤围绕,舟船云集,桅樯如林。入夜渔灯如火,星月交辉,灯光波光,五彩缤纷,蔚为奇观,使人如入童话世界。

  (舟山市柴江华、柴国荣供稿)


邳州 徐州网站建设 柴氏家族 柴氏宗族 中华柴氏文化联谊会
中华柴氏文化联谊会关键词: 柴氏家族 柴氏宗族 中华柴氏文化联谊会
技术支持:邳州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