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 首 语
河南地处黄河的中下游,古称“中原”、“中州”,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中国在经历了约6000年的延绵不断的演变发展过程,产生过上万个姓氏,起源于河南的有1500姓。
中国古代的“得姓受氏”,与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河南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温和,自古是人类滋繁的理想场所。早在距今五六十万年前,华夏先民们在中原大地上劳动生息,到距今6000年前,人们已脱离野处穴居,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进入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
河南历史悠久,古文化灿烂辉煌。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许多姓氏在此产生成为必然。中国的古部族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中原活动,并且形成了古老的姓氏。传说中的“制嫁娶之礼,正姓氏”的太昊伏羲氏被称为“人文初祖”,和中国人共认的祖先炎黄二帝,他们活动的中心区域均在河南。炎帝初居于姜水流域,以姜为姓。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其子孙成为一些姓氏的始祖。我柴氏的祖先是姜姓后裔。奴隶制是姓氏大发展时期,周代和秦朝是姓氏定型时期。周之东迁,中原洛阳更是文化经济发展中心。它的很多诸侯国产生在河南。如卫、陈、吕、许、申等,后来这些诸侯国和方国部落都演变成姓氏,有近千个。北魏实行汉化政策,改114姓,使中原形成的姓氏,更增多弋。
自汉代以后,中原地区多次遭战争和天灾的破坏,人们被迫向各地迁徙,而迁到南方的移民又成为南方一些姓氏的始祖。如今闽越一带许多姓氏的家谱,都记载是中原移民后代。1996年,他们组织一行人到开封、郑州、洛阳、少林寺等地寻根问祖,看到中原一带的风俗人情和他们一样,又看到一些历史文物,高兴地说:“河南是我们老家”。
我柴氏家族,迁到南方和海外的很多,愿外迁柴胞们,回中原祖籍地看一看老家的风光。我们欢迎您!
一、洛阳市区及市辖新、孟、偃等县柴族概况
洛阳市在河南省西部,陇海、焦柳两铁路在此交汇。兴建于公元前11世纪,先后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和后唐9个朝代在此建都,素称“九朝古都"。累计建都时间长达一千余年,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洛阳市府现设此。
洛阳及其所辖各县的名胜古迹甚多。且有的是与这一带地理环境连在一起的。例如,根据解放后在市区和市辖盂津、新安等附近县境发现的象牙及象的骨骼化石、野牛化石、水龟化石、树木化石、高梁穗化石等,可知这一带早在五、六十万年前,气候温和,草木茂盛,动物繁多,是适宜于人类生存的地方。再如汉魏洛阳的故城遗址,其位置在今洛阳市与偃师县、盂津县相连的地方。“自古洛阳半孟津”,说明两地的同休戚共兴衰、骨肉相连的密切联系。柴氏同胞在这一带居住情况也是亲密联系在一起的。
关于洛阳市里的柴氏族人世居者不多。1997年10月笔者到这里来访问,从电话薄上查到的名字有30多人,可能是多户(因有的电话号是兄弟姐妹同出自一个家庭的),且多系外县人在市里工作的。据知市教育局的柴炳仁老家是偃师县的,在洛阳起重机厂工作的柴司科是新安县人。现退居在洛阳西工区的柴天亮老家也是新安县的。估计世居在洛阳市的柴族人是不多的。
至于洛阳周围的几个县,经过调查,新安、孟津、偃师,以及洛阳南面的汝阳县都聚居着不少柴氏族人的,而且,新、孟、偃三县的柴族都同时是由洪洞县迁来的。现都编入谱中,希能加强联系。
洛阳牡丹,向有“甲天下”之美誉。名胜古迹很多,如白居易墓、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王城公园、汉魏洛阳故城和新建的古墓博物馆等。手工艺制品有“唐三彩”、宫灯、仿青铜制品等。
二、新安县
仓头乡盐仓村、铁门镇盐仓移民村、磁涧镇龙渠柴家沟盐仓移民村、磁涧镇柴湾村
新安县位于河南省大西北的方位,东距洛阳市约公里左右,西接渑池县,南过洛河为宜阳,北至黄河,陇海铁路贯穿其境。
(一)盐仓村
仓头乡的盐仓村在县城北约35公里的黄河南岸。河的北岸是陡峭的高山,属济源市境地。村的东南西三面是环形状山,形成中间的一个小盆地。面积有3.2平方里,盐仓村座落在盆地偏北的黄河南岸。盐仓村住着柴、陈、高3姓,数百年来,相邻而居。
柴氏家族原先有祠堂,祠堂门上方有“望出平阳”四字,可知今山西临汾市是祖籍地。据老辈们世代相传说,老家是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可知是明朝计划迁民无疑。至今将近600年的历史。
由于老家谱失传,因而迁来的老祖名字和具体时间已无可考证。老始祖迁新安县盐仓村后,立坟墓于盐仓东南的山坡上(叫做“打磨沟”的东山坡上),祖坟今尚在。从其规模看,约有三、四代人。据传,继祖坟之后,以下分为六门人,各建墓地。
据老人们回忆,老家谱上原有72个辈字歌:“天地元恒,日月风呜,山河仁寿,万物春生”。下而的06个字已忆不起来了。
据该长门家谱记载,长门始祖叫柴治民。在涪的首页上端有说明云:“柴治民以上有三代人名字失传”。这可能是指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老始祖及其子孙三代人而言的。这与打磨沟祖坟的规模也相称,另外“:六门人”中的老四门的始祖柴惠民,这与长门始祖柴治民应是兄弟,且各立坟墓。老六门人是从他们这一代分家,这可作旁证。从柴治民以下是按统一的10个字:“宏一廷一大一国一永一一一田一景一之一元”按字排辈的。
继上述10字之后,上辈人又拟了10个辈字:“玉一学一宗一启一方一万一世~保一铭一端。现已传到“方”字了。
由于国家“八五”计划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实施,族籍处于黄水淹没区,住此峡谷居民限期在1997年6月底前全部搬出。盐仓村已不存在!柴族人一部分东迁到孟州市和温县;一部分南迁到本县的铁门镇克昌村。
一族千门,分居各地,都希望有宗谱记其变迁分布,传于后世。为便于日后联系,所幸长门世系清晰,可简列世系,其余五门家谱因付梓前没认真校对,漏误甚多。为避免以讹传讹,造成混乱,仅列其每门人的前三代人名,作联系线索。柴治民以上三代人失传。
(二)铁门镇盐仓村的移民户数计有:长门的:柴汝桂、汝刚、汝彬、中元、文、斌、元森、元安、振东、向东、如萼、书欣、如芳、文强、兴武等39户,132人。
二门的:柴元通、元信、元周、元钦、景仁、汝科、元奇、汝文、元林、元智、元文、元坤、元金、利新等38户,148人。
三门的:柴汝钧、如钊、如华、为章、建国等5户,32人。
四门的:(从仓头乡龙渠迁磁涧乡龙渠柴家沟。另计户数人口)
五门的迁克昌的人数如下:
盐仓西寨的有:柴建子、廷子、庄子、光子、西荣、付现、跟涛、书彬、和平、志明、书文等。
盐仓南凹的有:柴之建、之伦、之法、元卿、之智、景艳、景略。
滑子沟的有:柴元坤、元文、元武、富军、元奇。
盐仓南沟的有柴跟群、云龙、海云、海湖等。
以上共33户,141口人。
六门的:有柴汝来、汝功、秀英、汝修、刚、明旗、明运、建明、汝典、司科、华、重阳、重桂、重光、重科、合子、红旗、瑞林等共22户,68人。
以上总计137户,521人。
(三)磁涧镇龙渠柴家沟的盐仓村移民
从新安县仓头乡龙渠迁到磁洞乡龙渠柴家沟的移民有:柴元明:玉宏、玉建、玉轻、玉社。柴元智:玉峰、小宁、小东。柴玉藩:民子、二民、战斗、玉英、胜利、战胜、备战、国庆、国伟、玉贵、玉超、玉仙。柴元璋:玉玺、玉德、中奇、玉新、玉龙、小赖、金发、大赖、庆宪。柴元义:玉伟、玉中、伟子、建平。柴建功:小森、学武。柴玉殿:朋艺。柴玉珊:卫星、玉湖、文伟、玉琏、玉书、桂友、青子、玉中、玉宣、喜平、玉军、元桂、玉令、志强、玉芳、德胜、玉云。柴元敏:玉信、金标。柴玉亭:玉强、红子、修子、玉祥、元召、卫东、建东。柴玉甫:玉冲。柴元化:行子、元生、元庆、平子、拉子、右子、如意。柴小榜:超子、小五、柴书克、玉坤、同欣、瑞钦、天义、学勤、学周、廉世香、柴群子、玉文、玉秀、克民、金伟、伟周、柴新民(母姓多未写)。
以上共计99户,314人。
(四)磁涧镇柴湾村
磁涧镇在洛阳西约10公里左右,位于陇海铁路线上。
柴湾村柴族人本系仓头乡盐仓柴族的一个分支。始祖柴跟承约于明末清初年间迁此,现历八代。本村现有17户,44口人;在外工作落户的有21户,67人,散迁在青海、陕西、张家口、开封、大庆、包头、天津、阜阳、西安等地。详细地址记录在柴湾村柴氏谱中。
据传,始祖初来,始居洞窑,现土窑尚存。涧河自南而北,直撞宅后再折向东流。洪水暴涨,洪吼如雷鸣,且伴有淹尸飘浮。始祖思迁,沿沟上溯考察,见清泉裸露,古树参天,测得东西两坡有可耕良田数百亩,可谓理想福地。经数年种植,得余粮数十石(担),耕牛车辆初具规模。继而再垦良田数百亩,自涧河以北直至马大凹一带,人称柴家坡。
传至三世,人丁兴旺。于1918年柴湾村族人演变成沟东、沟西两大院,两个支系。设立两个祖先堂。沟西的叫“追远堂”,在一个窑室中设有许多祭祀器物,排列许多牌位。到1958年都被毁了。
附:五代世系图
(六代柴天明供稿,住洛阳市西工区纱厂西路纱西新村一号楼三单元四楼二号)
附记:从盐仓村早年的外迁人口及其分支迁出在外落户的:吾族迁居盐仓数百年来人口兴旺。有外迁到济源市邵源镇毛田村和蒲掌的,有迁到平顶山及其襄城县兽中村的,也有迁到陕北铜川的,也有迁到孟津县横水镇小古县村和桐树坑的。出外工作在外落户的:如家在孟津横水小古县而在许昌安家的柴占泉及其子柴双淮,另有柴占泉之弟柴文清(元昌)及其子柴振阳一家,定居在山东烟台市的,还有在洛阳工作而定居的柴司科、柴天明等。还有家在盐仓而在开封工作的柴之道一家人。
附:新安县名胜古迹简介
1.汉函谷关遗址:史载,我国古函谷关有二:一为“秦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即传说的“老子骑青牛过汉关"的函谷关。二为“汉关”,即在今新安县城东半公里的“汉函谷关”。此关为西汉楼船将军杨仆所建。由于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名“函谷关”。
2.“千唐志斋”:“千唐志斋”坐落于洛阳市西50公里新安县的铁门镇,是我国现在墓志刻石的集中地之一。1963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原系国民党起义将领、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委员,新安人张坊所建“蛰庐”花园中的一部分。“千唐志斋”珍藏自西晋、北魏以来历代墓志石刻141
3件,其中唐志1185件。被誉为“一部石刻唐书”。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可以证史、补史和纠史。
斋内石刻多为名家撰述和书写,文体、艺术价值也是极为珍贵的。古今名家作品,皆可一览无余。绘画方面数量不多,但皆为稀世佳作。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及学者慕名而来,交口称誉。
三、孟津县
会盟镇台荫村 横水镇小古县村
孟津是个古老的名城。会盟镇是周武王伐殷纣王时,八百诸候约会的集合地点。今孟津划归洛阳市管辖。北临黄河,南接洛阳,东邻偃师县,西与新安县相连。
(一)会盟镇柴氏支族
出于山西平阳。明朝迁民,先祖从山西洪洞迁至河南省孟津县旧城西关白音堂。传到嘉靖二十五年间,因黄河河水为灾,又迁于西南三里许的仝屯村居住。到清朝嘉庆二十五、六年间,又受黄河的涨溢危害,屡迁正南半里许一一即今之柴家屯。
由于老谱失传,祖上有名可考者,要以柴芳为始祖,柴芳以上约有十代人名字失传。始祖之墓在家庙之西北,因“文革”平坟,已不复存。
柴芳以下脉络清楚:
一世芳,子二:长日珍,次日瑞,是为二世。
自三世以下,辈字为:士一如一。一君一允一德一元一O。
三世(士) 七世(允)
四世(如) 八世(德)
五世(无统一辈字) 九世(元)
六世(君) 十世(O)
从十世起,家谱上已无字可排了。
全村有55户,约300余人(包括在外工作的)。
有无名人?柴天乐曾在河北省山海关市任市长职务。
外迁者:八世中的柴根兴迁到新安县西山北崖街。现因建立黄河小浪底工程,又不知迁到何地了。
(据柴松林(77岁)柴重庆(64岁、中学教师)柴林(82岁)口述)
(二)横水镇小古县村
本村柴氏始祖柴芝秀和其兄柴芝兰,系新安县仓头乡盐仓村分支。是其父柴景序搬离盐仓村的,迄今约有150年左右。当其搬离盐仓村后的几十年,先后在竹里和盐仓村南山上的王庄西边住过。民国廿三年,即1934年才搬到孟津县的横水镇小古县村定居的。
孟津县名胜古迹简介
1、伏羲画卦在孟津,白马负图寺犹存
孟津境内有条黄河支流,叫图河。据传原古时,龙马负图而出,伏羲则以图画卦,遂有图河之称。具体画卦地点是在图河下游的孟河村(今老城乡境内),伏羲得龙马画卦在这里活动的传说很多,现今的河名,村名都与之有关。伏羲画卦“一画开天”,创造出震撼中外的哲学巨著《易经》。八卦的出现结束了结绳记事蒙昧时代的历史,开创了中华起源的符号时代,肇始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士研究《易经》八卦者代不乏人。近几十年来,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一个“河图热”,并盛传现代的电子计算机在研制过程中所使用的组合数学也是借鉴于伏羲八卦中的二进制。1998年内蒙古学者韩永贤经历了50余年探索追究,自称破释了河图洛书,揭开了千古之谜。国内几十家大报纸竞相刊发消息。中央电视台特邀他作专题报告,英国皇家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专家李约瑟博士的电文称:“河洛一文很有价值,现已藏于剑桥东南亚科学史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高秉清来信说:“欣喜大作出版,于古人河洛之意发现良多,能不惊喜所狂!华夏古史亦可广传西土,中华之幸也……。”国内甚至有不少学者认为“揭开河洛之谜,这是一大突破,可能导致古代史的重写”。
后人为纪念伏羲的功绩,早在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给被誉为“中华人文之祖”、“人根之祖”的伏羲氏在图河北岸建立了座祭祀场所——“尤马负图寺”,塑伏羲和龙马神像,供于殿中巨大的佛龛中。龛下横柱“一画开天”四字石匾,展示了伏羲伟大功绩。在山门东西分立“河图故道,,和“龙马负图寺”巨大石碑,为我们指点了这千古圣迹。中华民族的文化从这里发源。
愿我柴族同胞,能光,临这圣地,瞻仰拜祭。
2.孟津的“会盟镇”和“扣马村”
盂津自古以来,由于山雄关险,北临大河,自古为黄河名津,是“九省通衢”洛阳的北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周武王伐纣时,与八百诸侯会盟孟津而名闻天下。盂津的“会盟镇”即由此而得名。据说,当武王伐纣时,有伯夷、叔齐弟兄二人跪在武王马前,扣马而谏:“以臣不能伐君”的故事即出于此。现在老城的“扣马村"即此得名。
3.盂津铁谢村汉光武帝陵
盂津位于邙山之上,背河面洛,地居中州之中,在中华历史上所居形势特别重要。自古号称四战之地,为兵家所必争。曾决定过十多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孕育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由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从这里发源,这里山明水秀,被古人认为是天地之灵气所钟,所以历史上留下来“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之说。孟津境内的邙山成为历代帝王将相及名人墓葬集中的地区。号称“邙山岭上无卧牛之地”。仅盂津境内有历代名人墓葬5500多座。东汉光武帝及章帝、明帝更把自己的陵寝选在盂津。光武帝陵在伏羲庙西不远处的铁谢村旁,早已是后人游览凭吊的旅游胜地。
4.王铎书法陈列馆
孟津地居邙山之上,现在孟津县城北的邙山顶上,建有“王铎书法陈列馆”。王铎为明清书法家。真、草、篆、隶、诸体皆佳。尤以行草为优。该馆为一占地2150平方米的四合院。馆内七间大殿和两侧各五间配殿面南而陈。王铎书法艺术石刻260余件,镶嵌于四壁之上,有高达4米的石刻长卷,也有字如蝇头的石刻小品,是王铎书法精品的博物馆。
四、偃师县寇店乡沙沟村
偃师县今改为市,位于河南北部的黄河之南,陇海铁路东西穿其境。
沙沟柴氏始祖叫柴茂,于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柴茂有两予:学文、学武。学文有两予:尽忠、尽孝为第三代’。.学武分支不详。第三代尽忠分支不详。尽孝有一子叫应举,为第四代。应举有两子:大龙、大凤为第五代。大凤分支不详。大龙有两子:万顺、东寺为第六代。东寺分支不详。万顺有三子:作新、作肃、作哲为第七代。八代按“永”字排;丸代按“玉”字排,十代按“成”字排,十一代按“振"、l‘‘丙”字排。‘此后没有按字辈排了,而且有些混乱。目前该村已延续到15代。祠堂与碑文及原有的宗谱在“文革”中被拆除和失落。
现在全村共有柴氏100多户,600余人。
(柴丙旺于1997年12月10日转来稿)
附:偃师县古迹简介
1.二里头遗址
位于今偃师县城西南9公里、二里头村南面的高地处,北近洛河,南距伊河约5公里。该遗址是徐旭生先生率队在偃师作“夏墟”调查时于1959年底发现的。从1959年至今,中国社科院考古工作队在此进行了大量的田野发掘,积累了大批实物资料,为“夏都甚郡”、“汤都西亳”说,找到了更多更有力的证据。遗址发现有早晚四期的文化堆积。经研究,二里头遗址期应为夏文化;第二期应为夏商相交(过渡)文化;第三、四期为商前、中期文化。(这四期文化,主要是从制陶器和宫殿建筑遗址方面研究分期的。)
二里头遗址在考古学上有极重要的地位。它对探索和研究夏商文化,了解奴隶社会初期的历史,了解早期城市的面貌,都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现为河南省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2.首阳山上的古陵墓
偃师县的首阳山是邙山的一个高山头,位于今偃师县首阳山火车站东北。也是位于盂津老城乡扣马村南5里的邙山岭上。这个山因埋有古圣先贤而闻名。
①首阳山顶有“舜王庙”。乃是为纪念虞舜而修建的。
②首阳山是商周之交伯夷、叔齐“二大贤”隐居之地。相传武王伐纣,夷、齐二人扣马而谏。纣亡,夷、齐“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埋于“虞王庙”的两侧。今伯夷、叔齐庙,已无存。在今郭坟村南大路旁保存有一石碑,中间刻“古贤人伯夷叔齐墓道”。
③首阳山秦代吕不韦墓
今偃师县南蔡庄乡大冢头村东有一个很大的土家,相传是秦丞相吕不韦的坟墓。“大冢头村”是因为座落于大冢头的附近而得名。吕不韦后因与秦始皇有矛盾,斗争失败。于秦始皇十年(前233年)免职,十一年被迫自杀。
④魏文帝首阳陵
建安廿四年(公元219年)春,魏王曹操崩于洛阳,其子丕代立,是为文帝。是年冬十月受汉禅,改延康元年日黄初。黄初七年曹丕崩,葬首阳山之南,为首阳陵。
⑤唐大诗人杜甫墓
杜甫曾在首阳山下筑室居住,为时颇久。杜甫死后,其孙杜嗣业把他葬于首阳山先人杜预之墓前,祖父杜审言之墓侧。
3.偃师县是玄奘的故里
人人皆知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很少知唐僧真姓名。玄奘俗名陈}韦,玄奘是他出家后的法名。他取经回国后,唐太宗加他封号称三藏法师。意为精通经论等佛家教义。故人们也称他为唐三藏。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玄奘出生在缑氏陈家河一官僚地主家庭。他的父亲陈惠做过江陵县令,一家人都信仰佛教。他从小在净土寺出了家,一生从事佛教研究工作。玄奘从出国往印度再回到长安,花了17年时间。通过大小一百多个国家,带回梵文5夹,翻译经论74部,著述5种,计1335卷,1300多万言,他在出国17年中,在印度到处寻古迹和名流高僧,研究佛经并大力宣传中国文化,对勾通中印文化功绩卓著。公元664年2月,园寂(死)在西京长安玉华寺。其故里是偃师县南、白云山南麓缑氏镇东北的陈河村。
4.春秋时的滑国故城遗址在偃师境内。被河南省府公布为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偃师的唐代陵墓——孝敬皇帝陵(太子冢)。
在今偃师县缑氏镇滹沱村西南不远处,有一大冢,是唐高宗太子李弘的陵墓。李弘是武则天的长子,因母子政见不合,失爱于“天后"。上元二年(665年)四月,从幸合壁宫时钦鸠而死,追谥为“孝敬皇帝”,卒时24岁,按葬天予制度修建此陵。这是洛阳现有唐墓规模大的一座。
五、汝阳县
城关镇洪涧村、柏树乡布岭村、内埠乡内埠村汝阳县在河南西部,北去洛阳约百公里。我村(指上述三个乡村)柴氏始祖名平,追号伊波。大约在16年左右从洛阳南水寨迁至汝阳县上岗底村。上岗底村柴家坟碑文之序如下:
“公祖居洛阳,水寨村人也,名号失传,后迁居于伊邑岗底村,遂卜葬于此。今窃追号伊波焉。伊波公生四子:
长、儒松:后迁居于伊北里柴家沟,即卜葬于村南。
次、儒兰:(乏嗣)后附葬伊邑岗底村。
三、儒桂:后迁居于伊西十里布家岭,后仍归葬于岗底村。
四、儒梅:(乏嗣)后附葬于伊邑岗底村。
儒桂公的子孙在布家岭安居生息。是略为之
序云:
大清柴公号伊波,配匹张氏合葬墓
清同治六年岁次丁卯仲春下旬合族人同立
旦日”
我村柴姓在一至九代均按字排辈。即:
始祖名平,以下为:儒、子、毓、林、永。1997年又续24字为:安、明、政、清、良、进、吉、世、书、国、祥、万、源、忠、义、春、泽、广、文、武英俊盛昌。现已传12代。
我村柴氏共6户,850口人。(其中洪涧村31户,150人;布岭村165户,660人;内埠村10户40人)
我村工作干部有:柴占献32岁,在汝阳县公安局训侦大队任大队长(兼任汝阳县柴氏家谱主任)柴安峰任县公安局看守所所长。
柴安琪任县防疫站副站长
联系电话2379—8214258(柴安琪(宅))
邮编4710
1998年7月
六、武陟县
大封乡南催庄、三阳乡柴尚村、小董乡北耿村
武陟县在河南省北部的黄河以北,西北与焦作市相近,过黄河正南是陇海铁路线上的荥阳县,在它的东南方向是的郑州市。郑州市是京汉、陇海两铁路的交会点,为中原腹地。
武陟县的柴氏族,主要分布在武陟的三个乡的农村中:(武陟城内的柴氏居民据说现在仅有五户)
(一)大封乡南催庄
南催庄柴氏家谱记载:
谱一、家谱续序云:“吾家旧谱无传。至九世兰舟祖始遗一纸,云”原始祖山西洪洞人。明永乐时迁至河南,兄弟凡五人。始祖讳禄,行六,世居武陟县西45里的催饭庄(即今之南催庄)。居武陟城内者行三,居刘村者行五,其二失传。
乃序次由始祖至八世以上为一图,是为初谱。八世以下从门分为14章,各绘一图,续及近世,是为‘续谱”’。后阅家中遗筮,得一本家谱。乃清康熙三十年所记,与兰舟祖遗纸校对,悉符,益信为真传而无讹也。但其中不无失传焉。二世失讳,年远固已。乃有六世而失名者,七世而上无传者,八世又有旁失名者。此皆初谱之阙文,而续谱之以疑传疑者也,今益不可考矣!若夫异姓而继本祖者,则谓之义族;本族而继异姓者,则谓之外族。但可另列谱后,不宜与本族混也。兹与弟,侄等更续之,自始族而下,悉以世数为记。其八世分门处,仍随续谱,但去其一无嗣者,列为十三祖(?),而以千字文“宇宙洪荒……以下十三字”名之。粗订成书,俾后世递衍於无穷焉。
嘉庆二十年岁次乙亥正月
十二世孙 镇书
参订以度
缮写:榆白 树棠 本恂 本深 若愚
谱二职衔
三世亮:以次子凯贵诰封奉直大夫。
四世山:贡生,任江西一广昌县知县,升任山西平阳府通判,敕授承德郎。
四世凯:贡生,辽东自在州历任无为州知州诰授奉直大夫。
七世三益:字吾,礼部儒士,以次子伟观贵,敕封文林郎。
八世好学:试名蔚起,字腹宁。岁贡生,候选训导。
伟观:字泰瞻,一字函霞,号厘城。顺治辛卯科举人,乙未科进士。任山东邹平县知县敕授文林郎。
九世垣:字道平,庠生。顺治17年补入太学生。
十二世镇:字静方,号松齐。乾隆丙午科举人。候选知县,汝州、郏县训导。授开封中牟县教谕,敕授修职郎。
十四世尊礼:字庸五,邑庠武,以军功钦赐六品顶戴。
十五世若锦:字文庵,从九品职衔。
若旭:字晓晖,从九品职衔。
十六世泽源:字润生,号飞鹏。民国乙丑年中学毕业,戊辰年军医专门学校学毕业,任二集团上尉医官,许昌模范自治筹备处事务员。
十七世甫成:学名觐宸,字秋宾。曾任河南特税局秘书,高等法院推事部叙荐任十级。
甫英:学名炳宸,字韬庵,任河南陆军测量局制图科员,省政府一等科员。部叙委任一级。
甫仪:任中铁四局电务工程处书记。
十八世文达,字质甫,民国庚午年中学毕业,癸酉年高级师范毕业。任华北督导团少校教官河南省刑事警察队队长。
十八世明达:字亦韬,任第四集团军少校参谋,国防部参谋处上校参谋。
衢达:系军官学校毕业,任营长,副团长,后任中央地质保卫科科长。
钟达:任河北工程学院讲师。
二十一世宗周:西北交通大学毕业,任北京车辆厂工程师。
[补诠]:编者按:我于1997年11月2日到河南温县柴世亮家去访问时,看到他从南催庄抄回的族谱中记有下文:“名谱自15世以下按照十六字命名排辈:若一源一甫一达一千一乔—同一荫一兹一培一绵一衍一永一锡一其一纯”(现已排到“荫”字,23代了)
(编者补充)
1998.11.11
发展及外迁的户数及人口如下:
大封乡南催庄300户10人
温县温泉镇柴门庄80多户,合400余口人。
前上村300人,共计00余人
(二)三阳乡柴尚村
柴尚村位于武陟城西北约十公里左右。该村很大,柴姓住户居于村的南部,居民全以农为业。从整个村庄来看,大约有70%的居民房舍为新建房,看去房舍整齐新颖,讲究门面装饰。而柴氏居民的房舍多陈旧破陋,是个鲜明对比。由此可知柴族人多贫困,但却是该村的老住户。
柴尚村柴族分为两个支系:一部分人的族谱传至,按:君、法、九、国、金、有、仕七个字辈排世系。之后又续有:云、兴、雨、继四个字。这个支系有14户,70多人,是和南催庄同一个祖先。
另一个支系属武陟城内的柴族一支,他们是同一个祖先(行三),有一百户,约500人。
(1997.11.2访问,柴茂温柴云侠口述)
(三)小董乡北耿村
始祖名讳,考察不明,口传明洪武二十四年由山西洪洞柴庄“大槐树”下迁至武陟城东关村,后又迁到城西三十里居住,取名柴庄村。后改为柴耿村。后来其他姓陆续地迁来,群居村北,取名北耿村。
解放后,二村合并,1952年定名为北耿村。
由我村迁出到外省落户的有:湖南省(?)阳市,陕西省西安市、山西羽城县,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西官庄,和我县大封乡西唐郭村,宁郭乡留后村。本城镇迁本乡的有北王村,磨庄村,曲下村。我们的家谱和祠堂是民国四十年建立,当时确定“立世宜存敬,全家乃本真,绍祖必行道,传予岂安仁,后生庆广启,昭保占恒繁”30个字。作为今后辈字用,现用到“存”字为十八世。
本村共五个居民小组,有三个组是柴姓人,有210户,合1060人。
联系人:柴学聪
七、温县温泉镇柴门庄 祥云镇盐东新村
(一)温泉镇柴门庄
温县和其西边相邻的孟州市都是紧靠黄河北岸连在一起的大平原。温县的西北是沁阳,温、沁、孟三地呈鼎足之势。在这个大平原上,水利条件好,田地间水井林立,都是水浇地,旱涝保丰收。我原没想到黄河以北竞有这样广阔的大平原。这次外调访问,亲眼看到温县和孟州以及沁阳东北的博爱县等地农村一样,都是水浇地,居民都过着殷实富裕的生活。
柴门庄在温县城西北,是个大村,其中柴族同胞并不一支,是两个支系:除一支是同武陟大封乡的南催庄是同一支系外,(约80户合400多口人)。
另一支系是在明嘉靖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的(其资料待补)。
(柴世亮口述)
(二)祥云镇盐东新村
温县祥云镇的盐东村柴氏居民,是1997年新安县盐仓村的被迁移民(因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的建设被迁移的),到此而建立的新村。迁来的居民共68户,合266口人。计有:
柴元武7人;柴 闯4人;柴文升2人;柴振山4人;
柴占国6人;柴汝显2人;柴建周4人;柴文革4人;
柴建设5人;柴延庆3人;柴学民4人;柴红伟4人;
柴强子4人;柴学军4人;柴红军2人;柴元中4人;
柴 闷4人;柴设子4人;柴元新6人;柴田珍4人;
柴趁风5人;柴建生6人;柴景超4人;柴龙子4人;
柴民子5人;柴中子5人;柴广云3人;柴建伟5人;
柴智民4人;柴现子4人;柴天运5人;柴军子2人;
柴向前3人;柴青云4人;柴保民3人;柴元良4人;
柴秋江3人;柴西安3人;柴元华4人;柴秋水4人;
柴丙南4人;柴顺利4人;柴召子6人;柴根须4人;
柴之彬2人;柴重召2人;柴丙云6人;柴延章4人;
柴明召2人;柴跟云3人;柴玉峰2人;柴红召2人;
柴四清5人;柴建章4人;柴汝敏2人;柴中子8人;
柴建林4人;柴占山5人;柴小平5人;柴建林4人;
柴根夹3人;柴振福4人;柴连乐2人;柴建成4人;
柴振碑4人;柴青山5人;柴青林4人;柴连生2人。
以上共68户266人
(柴建业供稿)
八、孟州市南庄镇盐西新村
南庄镇盐西新村的柴氏居民,原是新安县仓头乡盐仓村柴氏家族的一部分。由于国家的“八五”计划在黄河小浪底建立水利工程,盐仓一带处于水淹没区。盐仓居民一部分迁到新安铁门镇的磁涧乡柴家沟、克昌,一部分迁至温县和孟州市。(盐西新村是为部分移民而建的村庄。)
迁到盐西新村的柴氏居民有174户,合627口人。计有:
柴海军3口;柴元中5口;柴云涛3口;柴元方4口;
柴来成4口;柴元科3口;柴连永3口;柴玉娇2口;
柴元祥2口;柴召子3口;柴海军5口;柴金钟3口;
柴元仁5口;柴保林3口;柴海潮4口;柴如松5口;
柴二成2口;柴水子4口;柴元卜1口;柴如尊5口;
柴治国7口;柴建新4口;柴如营3口;柴保民3口;
柴汝森5口;柴小平4口;柴民子4口;柴保周4口;
柴小毛4口;柴建福2口;柴建顺4口;柴海生3口;
柴朴楞4口;柴重军3口;柴海良4口;柴如光3口;
柴小进4口;柴振北4口;柴长海6口;柴海建4口;
柴如文3口;柴保民3口;柴四虎3口;柴如岳3口;
柴旺子5口;柴建中2口;柴三虎3口;柴良子4口;
柴元波5口;柴胡闹2口;柴如林4品;柴如松3口;
柴小强2口;柴模糊2口;柴建瑞4口;柴三锋3口;
柴五须4口;柴建成3口;柴新安4口;柴三锋3口;
柴占平4口;柴出信8口;柴小伟1口;柴建国3口;
柴重献3口;柴红运4口;柴之云5口;柴跟芳3口;
柴红夫7口;柴书成4口;柴如怀5口;柴连芳3口;
柴元信4口;柴书中2口;柴建宣3口;柴得文5口;
柴小全3口;柴小在3口;柴勇子4口;柴无限5口;
柴小新4口;柴西刚5口;柴克子4口;柴天水4口;
柴富强3口;柴鸭子4口;柴保玉3口;柴相子3口;
柴红军4口;柴社子5口;柴之伟5口;柴三志2口;
柴红周4口;柴小仓5口;柴之伟5口;柴留朝2口;
柴中召5口;柴玉伟4口;柴之章4口;柴留强4口;
柴新卫4口;柴小明4口;柴海军6口;柴龙子4口;
柴江子5口;柴书显3口;柴景仁5口;柴军5口;
柴之科5口;柴建新3口;柴景万3口;柴亮3口;
柴长水1口;柴书桂4口;柴彬子3口;柴文超1口;
柴海英5口;柴武伟3口;柴如森2口;柴大召1口;
柴红卫4口;柴闻子3口;柴回信3口;柴之方5口;
柴社会4口;柴牛子4口;柴中子4口;柴之勤4口;
柴景永3口;柴沃子4口;柴建伟4口;柴东升4口;
柴新生3口;柴书清4口;柴书欣3口;柴书勋2口;
柴景西3口;柴书聪5口;柴尽中5口;柴世波4口;
柴书强l口;柴宣子4口;柴收子1口;柴世平2口;
柴l口;柴朝阳4 口;柴书引4口;柴留升4口;
柴书民6口;柴揪子5口;柴顺子3口;柴纪明6口;
柴元中3口;柴干子5口;柴纪街3口;柴西岸5口;
柴小涛4口;柴留明4口;柴西安5口;柴春建2口;
柴约子3口;柴生子1口;柴西周2口;柴光明4口;
柴西星4口;柴营子4口;柴如雷4口;柴维栋2口;
柴书祥3口;柴如明5口;柴占国5口;柴红旗4口;
柴如敏3口;柴西剑6口
共174户629人
九、郸城县汲冲镇柴堂村
郸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东与安徽的阜阳市境地相接连,正西是周口市。汲冲镇在郸城的西北,距郸城有5公里,郸淮公路南侧,是一个闻名全县的大村。柴堂村历史源远流长,人口众多、人材济济,随历史的变迁沿袭至今约600年。
柴堂村现有400多户,2500余人。据多方考证。历史传说,老年者记忆,老祖宗是从明朝初期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徙到河南商水县柴庄村的。迁来时亲弟兄三人,当时官府不允兄弟居住一起,所以老大随其母姓姓丘,老二随父姓姓柴,老三随姑夫姓姓吴。故此,在今河南省商水县柴庄村留有“三姓坟"的遗址。(即丘、柴吴三姓的坟墓及碑文)。当时的祖宗柴氏生有二子:长子柴继牛、次子柴长牛。后来柴继牛迁到河南省郸城县汲冢镇柴堂村落户。家谱因火灾烧毁,所以历代祖宗的名字不能详细考证,至今已传代左右。传说先祖柴继牛的坟墓,是以他生前的遗嘱而定:因其“爱听大车响,死后愿埋在路旁"。现在先祖的坟仍在柴堂村东北角,保护完整,每逢年节全村老少都到此扫墓。
柴堂村原名“凤头村”。在先祖五代之后,子孙繁衍兴盛,全村无外姓。村中建有祠堂、庙宇,故此,更名为柴堂村。由此代替。了以前的“凤头村”。解放后,柴堂村中央,仍保留古庙遗存。布局是:前大殿三间,左右各有一座小庙;后楼三间,屋内均有神态。庙中存有大钟和磬各一个。遗址还有和尚坑、和尚地等。
1955年古庙被拆,变成了一所培育子孙后代的学堂,钟、磬当时也遗失。
关于我村的世系辈字问题:因老谱失传,已无从考证。现在只有从所闻的辈字说起,辈序是:洪、玉、永、国,明、心、保、健。又续字是:天元万金成,传家孝友清,应多培相子,增修业恒兴。
柴堂村名人录:
柴心纯 清末秀才(已故)
柴宝俊郸城县汲冢镇原党委书记(已故)
柴建方 宁夏书画院副院长(迁居宁夏)
柴元吉 河南省洛阳耐火材料厂工程师
柴元良 河南省周口地区针织厂厂长
柴元奇 河南省沈邱县北郊乡乡长
柴建震 河南省郸城县县社副主任
柴元亮 河南省郸城县人民医院主任
柴天堂 河南省郸城县粮店主任
柴天芳 河南省郸城县农业银行主任
柴建信 河南省郸城县高中校长
柴建生 河南省漯河市电厂书记
柴天相郸城县城郊乡教育组长
柴天民郸城县李楼乡乡长
柴建民 河南省郑州市工程处处长
柴元波河南省洛阳工程学院
柴建军 郸城县汲冲镇供销社主任
柴天景郸城县棉麻公司主任
柴元灵郸城县城关镇城关一中主任
柴天吉郸城县汲冢镇一中副校长
小学校长教师有:
柴广恩郸城县汲冢镇柴堂小学校长
柴天真、柴宝针、柴建田、柴天署、柴天连
以上六位教师,在村长柴建仲、村主任柴元礼等人的组织下,在百忙中进行走访经15天的奔波,多方调查,访问、考证出这份较可靠的材料。请柴老先生收后根据山西老家先祖的历史资料,给予指正。
(郸城县汲冢镇柴堂村村史考证小组)
1997.7.
十、遂平县 门丰乡邢桥村 柴 洼
遂平县位于河南南部,京广铁路横穿其境。南去驻马店约十公里。
据我处柴氏家谱载:始祖柴车,字叔与,甲申进士,兵部尚书,明末由钱塘迁来,至今已传21世,家族兴旺。居住由柴洼迁至蛮子营、孔庄、高庄、玉山大柴庄、小柴庄、王悦两边小柴庄等地。还有迁居外地者,很是分散,虽为此奔走考证,亦只大体,不能完美矣。
我柴氏原有祠堂,因1958年修水库被毁。现有家谱,自十一世按字排辈,次序是:
“永林凤本恒,树德兴业广,世续庆繁昌。”目前传到“世"字辈。我村现有人口338户,1547人。者有:柴成文,解放军外事局长(离休)。
迁往外地者43户。分布在新疆、黑龙江,还有带家口工作在外地的:如武汉、洛阳、郑州、上海等地。在台湾有5户。
现将调查表及所抄《柴氏家谱序》寄去,以明情况。也盼帮助查明甲申进士柴车及文宪回籍后详情。
遂平柴洼柴兴臣
1997.9.24
附:柴氏家谱序(摘要)
我柴氏君族自五代以迄于今,世远年湮,无从考核。相传始居汴京,继迁山东,三迁钱塘。至大明我始祖车公自钱塘分迁兹土,至柴凹而定居焉。怀宗之世,数被兵燹,坟墓虽存,碣表剥蚀,木主罔存,家谱亦坠。到今仅知扫祭而已。阖族公议,纂修家谱……家谱之修,则断自叔舆公始,柴凹村西北隅是其墓也。公讳车、斋庄中正,积学力耕,好善乐施,有潜德以贻后昆……庙祠未建,数世抱恨。自近伊始,由两门(柴车有两子)分为五门,按次添注,脉络分明。上承先祖培植之恩,下启后人继述之志,子孙振振,各知一本,庶及笃恩正伦之义,永昌厥后,而无替焉,是序。
宗派 树德兴业广
世绪庆蕃昌
甲申进士
始祖车字叔舆 兵部尚书 配李氏。二子:文焕、文宪。
二世:文焕,字慰亭,补用知县,配周氏。一子:明。
文宪,字斌亭,回籍。
三世:明,字哲甫,配黄氏。一子:淇。
四世:淇,字静波,配范氏。一子:善。
五世:善,字子纯,太学生,配陈氏。二子:灵、毓。
原家谱后,传十七世,不再绪写,至“德”辈。
合族公议纂修
柴氏族谱
中华民国三年岁次甲寅仲春修
十一、博爱县 东良仕村
博爱县位于河南省北部边沿与山西晋城市境相连。县南三十里有个东良仕村。地处太行山南沿、沁河北岸。土地平坦肥沃,是有水可浇灌的良田。该村有30多户人家。有柴姓十几户居其中。
据传说他们的始祖名已失传。从第三代起祖名叫柴本立。近年来村里柴族人新编的家谱仅数代人。
现在全村有31户153人,以农为业。除东良仕村外,在白马沟有柴氏两户,在苏家庄乡的西官庄有柴氏两户,博爱县城南关有两户。
从东良仕村外迁的有1954年柴景德外迁到延津县城。
(柴文清于1998年7月27日访问调查记)
据柴维龙(80岁)、柴俊华(74岁)、柴维海(71岁)、柴维平(80岁)口述
十二、扶沟县 柴岗乡柴岗村
扶沟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属于河南周口市管辖,在周口市的西北端。柴岗乡在扶沟县的西边沿,与许昌市的东边紧相连。柴岗村的始祖名柴虎,字勇臣。是明末迁到柴岗安居的。是从河南扶沟城郊乡北源村迁来的。柴岗原有祠堂。“文革”期间被破坏,碑石不存在,家谱也被毁没。从始祖到现在已有十三代人了。如今柴岗村柴氏有51户,合232口人。
柴岗村没大名人,仅有数名科级以上干部,虽不算名人,村人都很尊重他们。
我村外迁在外工作的有:柴发群,迁到湖北武汉市,任省文联纪检书记;柴雪朋,外迁南阳市中原油田,是副教授;柴东林,外迁到平顶山市,任农机局销售科长。柴东旺,外迁到平顶山市,任新华区煤管局副局长;柴更新,外迁鹤壁市,是重型机械厂工人。
(柴尚文供稿)
十三、方城县 袁店乡新庄村二郎庙
方城县位于豫西南的南阳市东北,袁店乡在方城的西面。
我们村的始祖柴万盈,是乾隆年间自外地来的一位医生。传说弟兄三人,其余二人不知在何地。本村无祠堂。现有一代和三代两个石碑,上边没有什么记载,仅有姓名和立碑的日期。两个碑都是清乾隆46年仲春立。无有家谱和排辈的字序,发展到第七代,族人商议续了五个字即:门、亭、元、有、林。往后没再排辈字,现已发展到第12代。
我村包括外迁的共计150户,合515口人。
我村无大名人,仅有:柴建国迁入湖北,现任河南省公安厅宣传科长;柴学元,任南阳市商业局局长;柴文祥,现任辽宁省锦州市81323部队侦察科参谋。
(填表人柴国祥7489296)
十四、民权县 王庄寨乡乔集村后柴庄
民权县位于河南省东部边沿,与山东省的曹县相接壤,在兰考的东南、商丘市的西北。与东南的宁陵,西南的睢县呈鼎足之势。陇海铁路穿境而过,公路畅通,交通也较便利。
“柴庄谱序:从来是以信今而传后者,国史家谱也。史以记存亡,谱以明世系。谱之修也,急矣!吾族柴氏,本山西省洪洞县人,自明朝万历年间(1573~16年)四世祖讳继周公,携谱至睢,留寓柴家寨世袭指挥梁栋公处,是即吾来睢始祖之族叔也,款待甚厚,猝因水患,始迁考邑(兰考县)南五十四户,屯卜柴庄。祖孙相沿,世有谱牒。祭时考察,盖往来无间。迨及明末,壬午难作,即没於水,后毁于兵,祖宗名讳,上下无复存者。余寤寐求之,亦有年矣!深以考核不清为憾。一日与族叔泽远,弟玉光议及修复,余即欣然有感。谨按列祖以来迹其坟墓,考其世系,嘱族侄铭鼎编次成帙(音知),克寸日缮写,付之梓人,总非有功前人,而于敦本睦族之意,未必不庶几有合耶!后世子孙,龃其绵绵思替,是为叙。
道光五年仲春初浣
十一世孙永信沐手敬志。
来信摘要:
柴庄的柴姓族人,分布在三个县好几个乡村,只有500余人,其他村住有300余人。我是民权县王庄寨乡乔集村委后柴庄人。因为前后柴庄是一庄,归两个县管,人户交插着,外来人对我们这划分,感到罕见。
介绍我们血族爷们,是睢县柴寨、王老人集、柘城县的大小柴,商丘南门里的柴姓。都是一个系统的族人。特别是柘城的柴姓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8年)因水徙柘城县,1986年才找到老家柴寨。现来往不断。正商议叙谱。1986年7月我和几位尊长到柘城县查看了坟墓,碑文的计实,真正是属于一个族下。
在清初道光二年(1823年)续谱是八字排行,以三庄各八字(如柴姓有从何庄迁出的,随原庄的排行叫名)排字如下:
①柴寨:新、爵、维、予、克、家、在、一。
②王老人集:高、堂、树、书、广、圣、学、中。
③柴庄:修、齐、日、士、可、益、敏、之。
解放前,柴族人文盲多,又恐称错,所以,在民国二年,经我高祖柴齐政序谱,改为同一排行为16个字即:天、锡、福、寿、忠、孝、宽、仁、崇、文、宝、武、积、德、泽、民。
(柴福启供稿)
登记表摘要:
始祖睢阳指挥使柴三会。是明万历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柴庄。
祠堂和碑石俱焚。现存老家谱,谱序摘抄
柴姓以字排辈用字是:三、昭、经、继、宋、敬、镛、至、廷、于、永、应、修、齐、月、天、锡、福、寿、忠、孝、宽、仁。至今代。
我村柴姓0户800余人(其中包括从我村迁到他村的)没有什么名人,到外地工作的5人。
(填表人柴福启,电话0370 7711287)
十五、沁阳市万北村美籍华人柴海泉投资
故乡办企业
——“一个企业富了一个村"简介
沁阳市位于河南省北部边沿,北邻山西省,处于沁河的西南岸边。东北过博爱县可达焦作市,与东南的温县,西南的孟州市呈鼎足之势。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原来的万北村不足三百户,仅一千人口,位于太行山下,土地贫脊紧张,养不活人。多年来靠集体副业为生。早在1973年他们意识到靠小打小闹不是出路。办起个造纸厂,但由于外部环境限制,直到1985年产值一直徘徊在数十万元,利润仅几万元的水平上。
1986年万北村人抓住了改革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机遇,扩大生产,到1991年的几年间,生产迅速发展,产值也大为提高。特别是1992年美籍华人柴海泉先生投资259万美元,双方共同成立了中关合资河南双马纸品包装有限公司。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成为河南省规模较大,可系列化生产各种出口包装用纸张、包装箱,并可盒装配套的中型企业。某些产品在1993年荣获国家新产品优质奖和河南省名。1994年实现产值1.1亿元。万北村跨入亿元村行列。集体经济的发展使万北村人富起来了。1995年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超前进入小康水平。1996年6月3日,江泽民主席曾来万北村视察,给万北村人自力更生的闾劲以很高的评价。
按其新村规划,到1997年的五年中投资3500万元,建成6个小区300套1502——1602的别墅式村民住宅,部分带有车库。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每个小区设有绿地草坪及花园,并修建商业服务楼、文体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学校、幼儿园、礼堂、卫星地面接受站、300门程控电话交换站等配套公益建筑。新修的三条水泥街两旁安装着豪华路灯,以上规划已按期实现。栽上的绿化苗木,早已绿树成荫,蔚然可观了。
1998年7月27日上午,笔者来万北术。访问,看到富起来的万北村人,深为其高兴。对柴海泉先生回乡办企业,富国利民之功绩甚感自豪。我向该公司办公室同志说明来访柴海泉先生来意。答日“现在美国定居"。1"--3其通讯地址,答日:“只有卫熙杰总经理知道,卫外出了。”又问此地还有柴姓人否?答曰:“城内只他一家,不一定有人在家”。回到烟台曾给卫总经理一信,把我给柴海泉先生的信附其中,请转交在美的柴海泉先生。迄未回信。但愿他能收到我给他寄有深情的信。
(柴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