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 首 语
山西临汾市古称平阳郡,是柴氏发祥地。由于元末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压迫,人民无法生活,纷纷起义反抗。社会连年战乱,加上水旱蝗疫交集,造成中原地区尸骨遍野,土地荒芜,人烟断绝。而山西却是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人口兴旺,柴氏家族也因之振兴起来。明朝建立后,为安定人民生活,发展农业,采取了有计划的移民政策。从山西向豫、冀、鲁、苏、皖、甘等省地区大规模地移民垦荒。留在山西的柴姓人为数大减。根据现在的调查统计,柴氏族人在山西的分布情况是:
临汾地区仅有洪洞县的3个大村庄有4000多人;运城地区的运城市和闻喜县有1500余人;河津市的吴家关等5个村庄有4000余人;其余各县大的村庄只有三至四百人,,J、的只剩下一两家柴姓人了。
有些柴姓村庄仅有其名而实无其人了。例如:太原市的柴村镇,稷山县的柴村,左云县的柴家村,曲沃县的南柴、北柴,汾阳县的宣柴堡是如此——空无柴姓人。
本篇山西各地柴氏家族的排列次序,是依据其人口多少而列先后的。
一、洪洞县
柴家垣 柴家庄 马头村
洪洞县位于山西南部临汾地区盆地北端。西周为杨候国,秦又置杨县,隋改洪洞至今。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县城,城西是临汾河,东靠南同蒲铁路,交通便利。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政府为了巩固已得政权、巩固边防,恢复生产,不得不采取以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在连续长达55年的时间里,大规模地向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安徽、江苏、甘肃、湖北、内蒙、云南、四川、贵州、新疆、东北各地区移民。山西人P稠密,首推晋南。而洪洞是平阳府(现l临汾市)人口多的县,又地处交通要道:北达幽燕,东接齐鲁,南通秦蜀,西临河陇,因此,把洪洞作为迁民重点,在当时是适当的了。“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窠。”于是“大槐树”、“老鹳窠”成为被迁移民老家的代称了。洪洞县之所以出名,首先是因为洪洞北郊贾村西侧,有一株仰望挺拔、遮荫数亩的大槐树。大槐树又是在远近闻名的广济寺大门之外。广济寺为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济济,香客来往不绝。大槐树下是阳关古道,来往行人都要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的老鹳在古槐上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初迁民时,便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设局驻员,编排队伍,发给凭照川资,集中移民。当被迁民众启程时,依依惜别,频频回首,不忍离去。遥望大槐树上的老鹳窠,不禁挥泪唏嘘。从此,大槐树和老鹳窠成为惜别家乡的标志了。
洪洞县的出名除上述广济寺和大槐树是明朝迁民的古迹外,还有一个出名古迹是我国保存下来的完整的明代监狱。也叫“苏三监狱”。因为女犯人苏三曾在这个监狱里被囚过。监牢中对犯人的刑具,一一陈设和张挂在牢房中的墙壁上。监牢的建造是双门双墙(即一墙有一般两墙的厚度),门高三尺许,上画有虎头,名日“虎头牢”,表示入牢如入虎口,有死无生之意。明代监狱是集古之大成,是对犯人统治严酷的囚地。“苏三起戒”的故事发生在这里。这是真实的故事。苏三原名周姐,是明弘治年问进士周邦彦的女儿。她的故事人人皆知,这里勿须赘述,有时机到洪洞访根问祖的族人们,可到各古迹点详细参观。
明初移民外。出甚多,留下来的少,洪洞县只剩下3个大村庄:刘家垣乡的柴家垣村,龙马乡的柴家庄,广胜寺镇的马头村。这三村人口合起来也只有4000人左右。依次介绍如下:
(一)柴家垣村
该村在洪洞县边界的西北角上,与汾西县地土相连。村西北是山,山上有石膏矿藏,尚未开采,居民在沟里挑水吃,生活相当艰苦。现在村委会依靠上级资助和自力集资,兴建公路和开采石膏矿这两项工程已同时进行,成效可望。柴家垣村的祠堂现在,家谱在“文革”时烧毁。
据传说,祖先是在明末从汾西县城迁此地。来时带3子,长大后,长子迁居磊上村,次子迁大麦垣村,三子留柴家垣,相距都不远,常相往来。
从柴家垣迁往磊上村的柴氏有310人,迁往大麦垣村的有70人,留下的有170人。合计有550人。
村里只有一处小学,村民文化水平不高。
村里有位老人叫柴彦清,抗日战争时期参军,跟随朱德元帅南征北战,多次立战功。他有6子1女都在武汉市供职。村长柴虎山是一个能力较强的干部,任职以来,颇多建树。
(二)畈底镇柴家庄村
该村位于洪洞城西南35华里处,离大运二级公路12华里,村北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公路,叫“八一”路,东与二级公路相连。村民以农业为主,林业为副,果品为主要收入,村民生活较富裕。全村现有00人(历年迁走在外地工作的也有00多人)。
据传,祖上是从陕西米脂县迁来,其家谱上方有一图腾,其树象枣树,叶子象柳叶,至今这种树还仍茂盛的生长在村子的西南角上,人们视为神明而供奉着,无人敢折其枝叶。在村民的记忆里,世纪40年代中期,该村还是清一色的柴姓。50年代末,柴门独有的执事銮驾均还周全。家庙内供奉的周世宗柴荣皇帝的牌位也完好无缺。每年正月,在洪洞县城内闹红火,村里集聚数百人,簇拥着抬着柴荣皇帝的牌位在街上游行,所到之处,万人空巷,欢声雷动。
家谱记载,始祖是柴绍先,妻二,生三子。分为三支,称大门、二门、三门。大门现有五代人,二门八代人,三门四代人,协力同心建家园。
村支书叫柴合心,村长柴秋生等均年轻有为,带领群众给村里打了一眼机井,引水浇地达到全村土地的80%以上。村里绿树成荫,前景美好!
(三)马头村
广胜寺镇马头村,是柴姓人口较多的支脉。始祖柴绍先从陕西米脂迁来山西境,大部分定居在龙马乡的柴家庄,一部分定居于县城东北的广胜寺镇。马头村现有柴姓1500余人。所以,洪洞全县的柴姓家族共有4050余人。
(柴虎山、柴秋生供稿)
二、河津市
吴家关村太阳村 南梁村
河津市在山西省的西南部,位于黄河之东,(黄河在此南北流)汾河之北(汾河在此东西流)。是在汾河与黄河的接连处。由此过黄河向西南是陕西省的韩城市。河津市的东面是稷山。
河津市柴氏家族现有4000口人。据阳村家谱中载:柴彦于元朝至元年间(公元1280一1294)从平阳府(又称尧都,今山西临汾市)迁居龙门县永绥里的药葫芦滩。后因黄河泛滥,由药葫芦滩卜居阳关之地太阳村。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柴彦重修太宁庙明证。柴彦以后尚有几代孙失传。直到1年以后的明朝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不知是柴彦的几代孙,只知其后裔同堂兄弟十人(内有同胞仁、义j礼、智、信五人以及堂兄弟友诚、让、二小、谅、福禄五人),其中仁、义、礼、智四人于明朝宣德(1426—1435)年间先后迁往山西太原、榆社、祁县。让、小二、谅、福禄四人先后迁往山西万荣县柴村、冯村。只有信和友诚同堂兄弟二人留居河津繁衍后代。故将柴信和友诚定为河津柴姓代祖。按太阳村柴祯祥家所存咸丰四年编写的用越尺麻纸对开双页装本家谱中载,柴友诚的十一代孙柴义枝于明朝崇祯(公元1628—1644)年间由太阳村迁居吴家关村。义枝生有三子:长府元、次保元、三禄元,继而族侄松元也由太阳村迁到吴家关。友诚传至我辈已达二十世,大约600余年。
还有本市峻岭、龙门、西关、柴家垛、柴家、东黄、刘村、南梁等村的柴姓均是柴友诚和柴信之后裔。我曾骑车专程到南梁柴胜家之家中,看了南梁柴姓碑文,明确记载是从太阳村迁出的。
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一一1572),六世祖,横、爵、宁、博、赞、偏、衡、戊、泉、腰、迁、周、胯、因、者、昝、争共17人俱先后迁往陕西,地址不详。还有六世祖周利、拱、敬3人也先后迁往河南省、地址不详。
关于吴家关东院、西院、中院、后院四院称呼的始源问题,柴义枝在旧村石头巷的一条东西走向的胡洞内建了连脊三座四合院,由于家族庞大而分居,长子得东边宅院叫东院,次子分得西边宅叫西院,三子分得中间宅叫中院,族侄松元在巷后另建宅院叫后院,后人为讳唤祖辈名讳,后代属何院即称为何院人,直传至今。
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为加强皇权和巩固北方及东北地区的控制,由南京迁都北京。因历年用兵和建造北京故宫开支浩大,国库空虚,号召人民资助。先祖友诚、信、让、小二四人以祖柴彦之名,于永乐廿一年(1423年)捐助军需五百石(担)。皇帝下诏,旌表始祖柴彦为义民,并立碑于献亭茔旁。碑文如下:
予柴氏世隶平阳郡后隶河津 版图户祖自彦始
奉旨旄表义民始祖柴公讳彦 尊位
彦祖坟居村西南沙岭中 前有献亭碑记
(一) 太阳村柴氏家谱抄录
此资料是太阳村柴昌明提供,来自太阳村柴祯祥家存的咸丰四年编写的家谱中记载。用越尺麻纸对开双页装订本。
柴氏在山西河津市的好多村庄,人口都超过半数。像阳村乡的太阳村、峻岭村(又名柴家庄)城关镇的吴家关村,柴家乡的柴家村,小梁乡的斜口村等都是超过半数的大村。
(二)城关镇吴家关村
吴家关村柴姓之祖,按太阳村的排辈为第十一代祖柴义枝。
河津市柴氏家族聚居人口多的是城关镇的吴家关村。在全村的4000多口人中,柴姓有1960人(不包括在外人口)。该村处于市区内部,交通便利,自然条件好,人民生活富裕。
该村柴氏先祖名仪,明正统时人。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因黄河水患,由黄河岸边的葫芦滩迁移到吴家关村。和上面提到的几个大村是同祖。仪有三子:福元、禄元、宝元,分居在中、东、西院。后世也按居住处称呼各宗支。定居后,子孙繁衍,名人辈出,在河津市成为大家族。
据家谱记载,近代有造的名人是不少的。该村的祖辈有:清末雁门关总督柴海珠,延安知府柴兰宝;交城县县长柴九如,民国初年留学日本;柴九恩,民国初年留学德国攻读机械专业。
其他几个村的柴氏也有不少名人。如新中国成立后,柴家乡的柴川若曾任抗美援朝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团长,毛主席曾多次接见他。还有迁居在北京、天津的柴族知名人士也很多。
吴家关村柴氏家族中还有独创、独传的一种柴氏“同备拳’’已传了九代,有0余年。不仅流传深久,而且从清朝中期至今,凡所得技者皆为武林高手,并得当朝者重视而封官赐爵。1984年6月,国家体委在承德举行的武术挖掘整理成果展览汇报会上,柴氏同备拳被列为稀有拳种,被确定为重点整理项目之一。
(三)柴家乡南梁村(斜口)
我村始祖是河津市阳村人,祖名柴彦。八世老人从阳村迁南梁村,到我这代共21世。我村柴氏世系表是一座石碑。有碑文一面,现在家中。此碑上有起名的辈字,名续至39世。子孙未按续字起名。我村柴姓有50余户250口人。
我村出了个柴玉清。他是我大爸,我是老二柴和清之后,排行三。我大爸早在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给家来过两封信。一次地址是卧虎湾;二次落款1师政治部。1967年“文革”期间,中央有人到我村来了解我家成份。后无音信。
(柴胜家供稿)
三、闻喜县
柴家峪、柴家庄、坡底村、小张村、大张村、西社村、柴庄村闻喜县有两个较大的柴姓家族聚居点。一是候村乡的柴家峪,二是凹底镇的柴家庄。
(一)柴家峪
柴家峪在闻喜县的东北方,西傍涑河,东邻候村镇。柴家峪地形较为复杂,丘岭河谷交叉分布。村民以务农为主,村长叫柴存智,村干部齐努力,农产品产量逐年增长,农民生活较富。
据家谱记载,是唐朝年代从平阳府(今临汾市)太平县(今襄汾县)东柴村迁移来的。始祖名叫柴青,迁到闻喜的中晃村,子孙繁衍,传今已达16世。除部分家族外迁至襄汾、曲沃l、及河南北阳县外,现在全村共有96户,448人。村中原有家庙,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颇为壮观。1958年毁于火灾,现在尚未修复。但宗祠家谱均保存完好。据传族谱曾于清顺治十五年(1659年)修订过次,到乾隆四十四年(1780年)又修订过一次。家谱序文中说:“自兹以往,凡我宗族,喜相庆,忧相吊、疾病相扶持,岁时伏腊相往来,而且合族之中,有为善者则为之爱慕而称道,有为不善者则为之羞恶而怒嗔,敦同姓之好,念一本之谊,托祖宗之庇荫,绵子孙之禄泽,振振绳绳,方兴未艾。”可见宗谱之在柴寥峪对于保存古风,发扬正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又据《居里考》中说:晁村原分为三区,一是西晁村,一是东晁村。东西两个晁村因外迁频繁,子孙零落无存。故全祖都集中住在中晁村。因子孙繁衍,把中晁村改称柴家峪。
现在闻喜县城内尚有少数柴姓居民,因家谱内无名,是同族而不是同一支派的子孙。
(二)凹底镇柴家庄
凹底镇柴家庄在县境西北,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村中柴姓住户不多,只25户,113人。其中有22人为非农业人口。总人口占全村四分之一。因人口少在村干部中没有席位。此村柴氏祖先是在清康熙年间从本县岭西东乡地底村迁来。其祖坟石碑上记载,始祖名寿官,字光宇,曾在朝廷做过官,现在传到12代。解放前有宗祠,土改后分给农户被拆除。原祠堂内供奉始祖夫妇的彩色画像以及列祖列宗的牌位,在“文革"中均被焚毁,家谱也已烧毁,历史资料一无所有。
另闻喜境内还有几个小村如岭西东乡坡底村,阳隅乡小张村、大张村、西社村,下阳乡柴庄村,也有少数柴姓住户,人数不多。
(柴存智、柴维宏供稿)
四、襄汾县
城关镇柴村、柴寺、官滩村、柴庄村、吉柴村、连村、大柴襄汾县为临汾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浦铁路和大运公路贯穿全境,交通运输极为方便。境内柴氏家族约有00余人,并不集中一地,而是分成9个村庄,分布在县境的东部和西部。
襄汾城关镇有柴村、柴寺、宫滩村、柴庄村4处柴族聚居点。
(一)城关镇柴村
村长柴松茂,支书叫柴雪松。村中只一户柴姓。
城西村柴宝珠,其子柴雪民是村长,开一小宾馆。该村只一户柴姓。
(二)景毛镇柴寺村
柴寺村分南北两村,只有300多户柴姓。村干部多系年轻人,因为没有家谱,也无从知道祖上是何时从何地迁来。
编者语:1997年11月5日笔者曾访问襄汾市柴村村长柴松茂。据说襄汾县城内只有5户柴姓人。
(三)官滩村
官滩村位于柴村、上柴、柴寺村之南。人口约0人左右。村中柴氏无家谱与宗祠。该村土质肥沃,适合枣树生长。枣有多种品类,因枣质优良,被评为山西名产,誉满华北,畅销国内外。居民收入较多,生活水平较高。
(四)柴庄村
该村在汾河左岸,距河面高约90多米,在古文化遗址丁村南5公里。村南的龙王庙和村东的古庙颇有名气。特别是村东古庙门上的木匾“真游观”三字据说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赠,为山西古迹。
据县志记载:柴庄村家族由隋朝进士柴质带来,他有两个儿子:京兆和京泽。京兆是武进士,曾任福建副将,因平乱有功,死后福建人民曾在当地建有柴公祠以留纪念。京泽为文进士,曾在南方各省做过几任知府。仅清代柴庄村的举人有30余人,居襄汾县首位。从前柴庄村门上有进士、拔贡、文魁、武魁等匾额颇多。
光绪三年(1879年)前村里人口众多,约100多户,容纳不下,房屋多建在村外。由于光绪三年旱灾,饿死者甚多。村民多逃荒外出,迁到福建、浙江等地,开设茶庄、绸缎商店。由于离乡已百多年,现已无法取得联系。至解放前村里只剩下九大户柴家,人口约有150左右。(不包括迁到别处定居的)。新中国建立初期,村里迁来贺、李:高三姓。1950年以来外迁户逐年增多,现在全村有1600亩土地,190户,740人,柴姓只占三分之一,约250余人。
据传说,这支柴姓家族,扎根是柴庄村人,并非从外地迁入。(当然,这只是说他们在此处居住历史悠久一些罢了)。从其家谱上看,从清朝开始,始祖叫柴继松,二代柴冲志,三代柴瑞彩、柴瑞生,四代柴永宁、柴永康,五代柴秉文、柴秉武,六代柴励荣,七代柴怀金、柴怀玉,现已传到八代柴成栋。
据村民在犁地时发现有无禧、元丰、崇宁的小麻钱,可见在北宋时期有人在这里种地生活。柴庄村在解放前有一座家庙,也有家谱.现已无存。村里尚有明代建筑物,已不完整。村里房屋大都修建于乾隆、嘉庆年间。解放以来村民在外工作的有以下几户:
柴德玉,曾任解放军营教导员、团政治部主任等职,(已故)。
柴成桢,安徽淮北矿务局书记(已离休)。
柴培义,闻喜东镇541学校特级教师。
柴培智,临汾市交通局副局长。
柴发家,甘肃完西铁路工务段工程师。
柴晓丈,太原7台金工业学校教师。
柴明珠,襄汾县南贾镇镇长。
柴北洋,襄汾县教育局干部。
柴学勇,襄汾矿务局学校教师。
现在查明从柴庄村迁到附近村庄的有:丁村、伯玉(虞)、曲沃县里村等十来户。
(五)吉柴村
吉柴村在襄汾县东部。大邓村之北。公路畅通,交通便利。据传是四、五百年前,.由吉柴两姓家族迁到此地,因两姓合居,故村名为吉柴村。因柴氏家谱在战乱年间已经丢失,所以从何地迁来,始祖是谁,无法考证。经拆除庙宇发现遗留下来的碑文记载,吉姓的较少,柴氏人多。当拆迁老房时,发现清成丰、道光、同治时期建造的房屋大部分是柴姓的。可知柴氏家族曾有一个鼎盛时期。又有人到猿人遗址——丁村旅游时,发现丁村博物馆的庭堂院落的古代建筑物的梁上,有“柴姓修建"的字样。也许这种巨大木料是从吉柴村中柴姓的房屋中取去的。
现在吉柴村居住的千余人口中,大部分是明、清两代迁入的。柴氏族留在村里的只占10%左右,约100余人。
(六)连村
连村位于汾河西岸。在跃进市之东,是襄汾县一个大村。据柴氏家族传说,是元朝从平遥迁来的。始祖柴造恕,传到现在已有27世。柴氏人口约占全村人口的2/3,约有1800余人。大部分以农为业,也有少数在外工作的。村长柴宝堂。
(七)大柴村
大柴分南大柴、北大柴。南大柴全部是柴姓,无杂姓。北大柴全是杂姓,村中无姓柴的。大柴村柴姓总户是1多户,总人口887人。其中8户经商,10户当教师,有人是干部。团级3人,局级15人,还有15人是工人。全村家族有9支。有的传到16代,有的17代,有的18代。该村原有3个祠堂,抗日战争时被毁,家谱没留下,故始祖名失传。解放前每年清明节全村柴族人都到总老坟去扫墓。村长是安建岭
(柴松茂、柴成梁、柴凤祥、柴复胜、柴农堂供稿)
五、运城市 柴家摄麻坡村
运城市在山西省的西南端上。同蒲铁路贯穿其境。其西南是永济市,西北是临猗县,东北是夏县,南是平陆,过黄河与河南的三门峡市相对,交通便利。
运城市(原称解州),柴姓家族定居于运城市的东南部柴家妖(即柴家窑)的一个村子里。祖上是明朝从河津市的柴家搬迁来的。先落脚于正西路南贾村,数年后,又迁移到涧东村。因子孙繁衍,人丁兴旺,遂将涧东村改为柴家沃。世代相传,已有代了。全村共有2户,665人。柴姓占152户,占全村人口四分之三。
据旧解县县志载称:始祖是五代后周的周世宗柴荣。所以祖上是从河北邢台龙冈迁来的。
柴家祖庙建于明代,画栋雕梁,雄伟壮观。有两进大院,旁有两廊侧门,门口外有双斗旗杆,墙上高挂文魁大匾。祖墓在祠堂东边,前后左右有三揽多粗的大柏树和大楸树。可惜已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家庙历来为柴家妖学堂。1976年又集资修建扩充,建起了新学校。
柴家妖的家谱现由村中老者柴振德、柴让足和柴海堂等负责保存。
柴家妖有一户柴姓人,在清嘉庆年间迁移到平陆县园上村。解放前每年初一和清明节都来扫墓祭祖。此人曾在清朝当官,给祠堂送匾,并栽双斗旗杆。还有一户人迁居闻喜,户主名叫柴秋,这里有他的祖坟,每年也带着子孙前来扫墓。在永济市的麻坡、麻村都有姓柴的居住。
(运城市柴家妖柴振德等供稿)
六、应县、西柴村 北柴村
应县位于山西省的北部,北过怀仁县离大同市不远,其西面是同蒲铁路线上的山阴县,桑干河从东北向西南贯穿其境,南面是繁峙县。
应县的柴姓家族,有分居于义井乡的西柴村,有分到黑峪村、杨欠村及赵家窑村的北柴村。
西柴在应县县城西北,始祖是柴尔温,已传到11代,现有人口340人。北柴大部分在应县南部地区,黑峪村、杨欠村、赵家窑3个村子始祖是柴养正,已传到8代。经调查现有人口418人。因为生活条件困难,有少数村民已迁到繁峙县的集义庄乡集义庄村。应县全境现有柴氏家族758人。西柴和北柴各村都无宗祠和家谱。老年人传说,祖上是从洪洞县迁来。应县境内还有三条岭乡的柴沟,双钱树乡的柴家沟,村名虽然是“柴"字,但村里无一家姓柴人。
(柴永瑞供稿)
七、临县 柴家堰 柴家沟
临县位于山西省西面边境线的中点,与陕西省东部紧相连接。正西是陕西的佳县,东面偏南是方山,北与兴县接连。
临县有两个柴族聚居的村庄:一个是梁家会的柴家堰,约80多人一;一个是兔坂镇的柴家沟,有300多人,约占全村460余人的2/3。
(一) 柴家堰
柴家堰在临县紫金山山麓,因地处山区,地方偏僻,已陆续移出24口人。全村夏季种地有人,冬天无人居住了。大多落户在附近10里左右人口稠密的村庄里。村长叫柴世锋,是个47岁的中年人,全家大小6口,务农为业,现在落户于梁家会村。买了3孔窑洞,修了3间房子。他初中文化水平,精明能干,工作负责,颇受村民爱戴。该村人少,祖祖辈辈住在这里,没家谱,也不知是哪朝代,从什么地方迁移到这里的。
过去有个村民叫柴五则,参加抗美援朝,英勇战斗,在朝鲜战场上光荣牺牲,受到政府嘉奖。
(柴来虎、柴世锋供稿)
(二)柴家沟
在柴家沟中,没有宗祠,也没有家谱。据老年人传说:在元朝时候,祖上从陕西佳县乌龙镇柴家老庄迁到这里。现今村委主任是柴来虎。村干部都比较开明,重视教育事业,重视培养下一代。村里知名人士不少:有柴长斌,现任临县清凉寺乡党委书记。柴旺泽,现任临县湍山头教委校长。柴福晓,现任临县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柴世锋、柴来虎供稿)
八、绛县 柴家坡 续鲁村 柴堡村
绛县在山西南部,中条山的西北部,也是柴姓家族较多的地方。其中较大的村庄有3个,其他村子都小。
(一)城关镇柴家坡
现有人口707人,耕地面积1500亩。该村以柴、郭两姓为主。其中柴姓为人口多的姓,人口375人,占全村人口的53.5%。
以柴姓为主的柴家坡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成为远近闻名的“支前模范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该村粮食连年增产,人民安居乐业,是全县“十面红旗"之一。解放后历任村干部以柴姓居多。其中柴联级、柴从礼、柴联邦、柴青泉、柴立荣、柴德奎都为该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现任村委主任的柴广才,36岁,中共党员,复员军人,1996年8月任现职。
该村柴姓现无完整家谱,只有一块清顺治九年由始祖柴孝敬之七世孙所立家谱碑。据此碑考证,柴姓在此地定居应在1450年左右。从何迁来,无从考证。柴孝敬的4个孙子之一柴景,又生4子,分别为柴重林、柴松林、柴柏林和柴桂林,他们分居东、西、南、北四院。从此,柴家坡之柴姓沿此四院为4支,繁衍至今。虽有个别户分迁于绛县沟西、乔野、紫良和东关等村,但每年清明节均按院支轮流设坛祭祖,香火不断。
道光七年,本村进士柴青发,曾被钦命为山西省督学;另有一人曾任浙江宁波府总兵。墓碑散失,姓名、年代有待进一步考证。
(柴广胜供稿)

(二)大交镇续鲁村
大交镇续鲁村,建村已有1300一1400年历史。为什么叫续鲁村,据传隋唐年间,有鲁王路经本村,办了些好事。后人为了纪念鲁王,特将村名改为“续鲁”,并在村东建起了鲁庙。1978年541工厂在本村建厂,将鲁庙拆毁,但遗址犹存。
村中文人荟萃,颇多书香人家。有柴庆堂者,经纶满腹,乡里闻名,解放前曾编写一本柴族家谱,但可惜已毁于战火。
据老年人传说,柴姓在续鲁村已有800年历史,大约在元末明初,从洪洞迁来续鲁村,先祖叫什么,无从考证。据传,先祖生有3子,明初朝廷征兵,每户一兵,先祖为了不让亲生儿子当兵,出钱买了3个外姓人替3个儿子当兵。外姓3人退伍回归柴姓,先祖为其成家立业,繁衍生息,由之产生矛盾,产生里3支(柴姓的)外3支(外姓的)之争。为了息事宁人起见,外3支同意迁出续鲁村。迁至续鲁峪乡10多户,南樊镇柴堡村~30户,城关镇柴家坡村30多户,还有少数迁到翼城县(临汾地区)大河口村及范村。
过去续鲁村有祠堂,家谱已失。每年清明前,绛县翼城的柴姓都到续鲁村上祖坟。续鲁村现任支部书记为柴定忠。
(三)南樊镇柴堡村
柴堡村在续鲁村西南,两村距离不远,有公路可以直达。柴姓家族人口约400余人。村里有一个祠堂,在“文革"时期拆除,尚未复建。村中也没有完整的家谱。据老年人传说,柴氏家族是明末清初从临汾地区迁来的。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已传到30代了。解放前,续鲁村的人在清明时节,每年都到柴堡村扫墓,可见续鲁村的人是从柴堡村搬出来的。柴堡村村民多以养殖业为生,是生猪繁养专业村,每年人均收入约达1000元,已步入小康村。村党支书是柴要甲。
绛县境内约有柴氏家族00余人。境内的范柴村、邓柴村,村中并无姓柴人居住。
(由柴广胜、柴美元供稿)
九、清徐县柴家寨
清徐县地处太原市西南部,是解放后由清源、徐海两县合并而成。春秋时为晋国木更旧邑,晋昭王二十八年置县,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民谚云:“城外青山城内湖,荷花万朵柳千株,吕梁风光无限美,唯有清徐入画图”。放眼太原盆地,这里确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风景盛地。
吴村乡的柴家寨位于县城之西、汾河之北,交通便利,盛产葡萄。现有百余人口,据老年人传说,明朝永乐年间(1403—1404年)祖上从洪洞县大槐下迁来的。现因柴家寨盛产葡萄,居民收入多。生活已达小康水平。
柴家寨原有家谱在“文革”中烧毁。祖宗名字不知。据传先祖叫柴广,现已传十代。都沟村还有先人坟墓。村名原叫刘家庄,柴广生五子,人丁兴旺,村名改柴家寨。
(柴茂德供稿)
十、曲沃县 里村 南柴 北柴
曲沃县位于山西省的西南端。北接寰汾县,东北是翼城,西面是候马市,过同蒲路是新绛县。曲沃境内居住一些柴姓家族,人数不多。3个聚居点是里村、南柴、北柴。
(一)里村
里村柴姓分成两大户头,都是从襄汾县柴庄村先后迁来的。因为不住在一起,分成东头柴姓和西头柴姓两大部分。
东头柴姓家谱早失。在“文革"中连祠堂里的祖宗牌位都销毁无存。以致后代辈份也无法分清了。1994年,族人多方考查,重新修谱,查明始祖叫柴森代,明朝初年从襄汾县柴庄村迁来,到现在已有630多年了,子孙繁衍,传到现在已有17代了。当前男女共计180人(包括在外工作的),儿子分住的约15户。
西头柴姓现仍保存着家谱。始祖名叫柴伯占,洪武二年(1369年)也是从襄汾县柴庄村迁来的,至今已600多年了,子孙已传到代。当前人口男女共304人(包括在外工作的),儿子分住的约60户。
因之,曲沃县里村柴氏家族将近600人,是一个中等村子,村长柴如衍,干部有柴世栋,柴世揖等。
(二)南柴北柴
里村东边还有南柴、北柴两个村。现只剩下柴炳成兄弟两人。同住在南柴村。因曲沃北部山区,土地瘦瘠,农产不丰,在风雹灾害年头村民无以为生,已陆续迁往外地。据老人传说,早在四、五百年前柴姓在北柴村早已绝迹了。可能随着当时大规模移民迁到外省去了。因村里没留下家谱宗祠,无人知道这南柴、北柴的柴姓人是从哪个朝代迁来,又从哪个朝代迁出的。现在村长是肖永明。
(肖永明供稿)
十一、太原市柴村镇柴庄
太原市在山西省中部,是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省会所在地,交通便利。
柴村镇在太原市北郊区,现在已无柴姓家族居住。但北郊区则尚有柴氏居民4户。
1、柴秀兰,是北郊区妇联主席。住向阳镇向阳村北门外街15号。原籍河南省博爱县东良仕村,她还与家乡有来往,前年曾还乡探亲。
2、柴梅英,是北郊区水利局副局长,已退休。原籍是河南省荥阳县郑庄村。
3、柴红,住北郊区柏板乡上薛村,现任该村党支部书记。
4、柴秀凤,原在北郊区医院工作,已退休。原籍新绛县泉掌镇。因全家老小离乡已五、六十年,与原籍失联系。
另太原市南郊区的晋祠镇,有个小村叫柴庄,系因历史故事而名,无柴姓。
(柴秀兰供稿)
十二、永济市 文学乡麻坡村
永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面临黄河与陕西省交界。文学乡即在同蒲铁路的西北端。该乡因系山区,耕地不多,村民多务农。全乡柴姓家族仅19户,约50余人。传说其祖上是在元末明初,朝廷动员移民外迁到河南、山东各地,因跟不上移民队伍遗留在文学乡定居下来。乡里也无家谱,村干部又都是年轻人,因此对家谱的来垄去脉也不清楚了。
永济市文学乡之东有一个麻坡村,也有少数柴姓人居住,是从运城市柴家妖过去的。
(柴存喜供稿)
十三、忻州市 东柴村 柴家庄
忻州市为晋北重镇,在战略上为兵家必争之地。故有“晋北锁钥”、“三关总要”之称。东西北三面环山,矿产极丰,铁路、公路密布,交通尤为便利。境内柴族聚居点有二:
(一)奇村镇的东柴家庄村(简称东柴村)。
(二)寺坪乡的柴家庄,在忻州市的北部。
柴氏家族从何时何地迁来,无从查明。据老人传说:初是住在奇村镇的东柴村的。约在明初全部搬迁到寺坪乡的柴家庄村。所以现在奇村镇的东柴村已无柴姓之人了。
寺坪乡的柴家庄是忻州境内柴氏族的聚居点。全村现有人口500多人,是柴氏家族较多的一个村子。由于忻州矿藏丰富,一部分人去当矿工,生活富裕。
(刘富宝供稿)
十四、长子县 草坊村
长子县在省境东南,境内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极便。长治至屯留公路途经该县县城,也穿过县城北面的草坊乡。
长子县境内只有草坊乡草坊村有柴姓家族定居。解放以后,也有少数他姓迁入。该村丘陵地较多,柴氏家族以务农为主'除农作物外,经济作物有油料、麻皮、甜菜h药材等,村民生活一般水平。:村堕没有柯堂,也无家谱,所以柴氏村民对他们祖先是哪个朝代从何地迁来,什么也不知道现在全:村有柴姓家族0多人。
(柴作梓供稿.)
十五、静乐县 新桥乡东马坊村 段家岩村
静乐市东临忻州市,西接岚县,南与娄烦相连,北与宁武为邻。东南北三面环山。静乐的辛村乡有两个柴族聚居点:东马坊村和段家岩村,两村相距约40多公里。因静乐西部为黄土丘岭区,所以这两村都是山峦起伏:懒横、广地形较为破碎,土地贫脊≥农产不丰。
东马坊村:全村柴族约有,、350人;因无宗祠家谱,村干部又多为年轻人,故对家族来源祖宗名字,全不知道。
段家岩村:有柴氏家族175人。村人对村史也不知。
两村居民都以农业为主,很少有出外打工的。
辛村乡还有一个柴水岩村,村中无柴姓人,现任村长李奶根
(李奶根供稿)
十六、右玉县哑吧岭
右玉县位于山西省西北端,东南西三面与左云、山阴、平鲁三县接壤。北以长城为界,同内蒙毗连。因地处北陲,境内多是朔漠荒沙,解放后经多年治理,过去的朔漠荒沙成为的塞上绿洲”,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农牧副得到发展。
柴姓家族在右玉境内有一个聚居点,是哑吧岭(接近左云县)。该村约有50多户,0多人,全姓柴。其中有一部分是从左云县的柴家村迁去的。
十七、翼城 大河口村 范村
翼城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境内多为丘陵区,仅西部略有起伏的平原。柴姓家族定居在翼城的只有翟家桥河的大河口村和王庄乡的范村,共有十几户人家,40多人。据传是从绛县的续鲁村迁来的,因人数少村里柴氏人也无宗祠和家谱。
(柴定忠供稿)
附:河津市“柴氏同备拳’’介绍
柴氏同备拳不仅流传深久,而且于历代中所得其技者,皆为武林高手,并得朝廷者重视而封官赐职。现将各代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介绍如下:
柴文魁,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卒于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终年75岁。曾为清朝嘉庆、道光、咸丰年间之当朝武官,武功深奥,技艺超群,为一代武师之佼佼者。故曾获皇封“武法骑尉”之称及“圣旨”牌一枚。柴甫仁(系文魁之族侄),生于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卒于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曾为清朝武官,功深艺精,曾获皇封“武略骑尉”之称。并受皇封之“大圆伞"一把,“武略骑尉”匾牌一块,及武官军帽一顶,现遗物尚存。
第三代柴国栋(生于道光二年,卒于光绪三年),一生不愿求取功名,以习武传艺为娱。故由国栋始破规授徒,时有李春荣唯得其拳之真谛,后封“武进士”之职;后李春荣又传河津县杨武侠、张武侠,二侠得其技后,曾任慈禧太后皇宫侍卫之职。
柴笃信(系国栋之族侄),生于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22年),卒于1930年,是柴氏同备拳第四代传人,曾获武举之职。
笃信之后,在清末民初又有其族侄柴春荣继承家技。先后曾在河南、陕西各地以保镖为业,后因镇守大同有功,获得军功“五品”之职。
至柴永清(系春荣之子),于民国年间曾任军中武术教官,后任本县城防团教练。
柴印廷(永清之子),为现代拳师,继承家技,并为武术挖掘整理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现柴印廷又再传其子及侄。
柴氏同备拳虽然流传范围极小,但从上述历代代表人物之事迹.足以说明柴氏同备拳实为我中华武术遗产之瑰宝之一。柴氏同备拳系采内家之气,取外家之力.以求气至力达,内外相合。讲究势大步宽,放长击远,刚柔相济,虚实兼备,伸缩吞吐,起伏如猿,闪展跨挪,协调连贯,活泼迅猛,刚劲有力,化之以柔,攻之以刚.后发制人,攻防严密;手有刁、拿、锁、扣,足有勾、挂、蹬、踢;身有倚、撞、靠、挤。
现将同备拳练功方法与器械简介如下:
一、石锁
石锁大小不一,轻者十几斤,重者百十斤,练法有抓举、抛抓、抛起拳接(即拳面向上接锁),臂接(屈肘以臂接锁)及左右缠绕身后扔接等法。
二、石
石也大小不一,小者百十斤,大者二、三百斤,练法以抓、提、抱为主,主练腰、身、手力。
三、舞大刀
刀重1斤至180斤不等。练法以两手握柄任意舞动。主练臂力和身灵步活。
四、桩功
以树或园木为桩,长7尺左右,直径5寸为宜,埋入地下2尺半,上露4尺半为桩。练法:
1.站弓步。用前臂上下左右翻动打击木桩,左右两臂交替练习,打时须以呼吸配合。
2.用掌外缘上劈、下劈、立劈、横劈木桩。
3.以活步用胯打桩,须气力合一,左右交替,配合呼吸。
五、钻虎洞
两手指屈成爪形,以指尖着地,与肩同宽,身体爬伏地面,并以两足尖撑起身体,使身体凌空,然后伏身向前务须脸、胸、腹均擦地而行,从两手之间穿过,至不能再前行时,尾阊向后拉拽,使身体复向后移,然后再伏身向前,如此周而复始,反复练习,以锻炼十指支撑劲与两臂的支重力。
六、泥爪子
用麦杆(或麻刀)、粘土和成硬泥,然后拍成两个园球,每个重约10斤。趁湿时用左右手五指,分开成爪形,再将五指插入泥球中,使泥球上各落五个指洞,待干透之后,即可使用。其练法: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手抓球,上下翻动,缠头过脑,过脑缠头,左右绕腕,左右上下舞花,左右背花,练至月余,若能转动自如时,再逐渐于泥球底部加重,(或重新制做),加到七、八时斤时,若能转动自如,且能活步练习,泥爪之功即成。主练指力与臂力。
七、七寸子
选直径寸半粗细的带皮木棍(枣木好),长七寸许备用。其练法: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屈膝蹲成马步,两手捏七寸子,互相左右前后拧转,日习不断,百日可见功效,主练抓力、握力、臂力与下肢之力。
八、木杠
借以现代双杠或较低的单杠为具。练法:
1.两手抓在同一根杠上,然后两足逐渐向后移动。移至无法后移时(即使身、臂、腿成一斜向的直线),再将腹部向下弯塌,作起伏运动。
2.两手抓杠,两足分向左右前后轮踢。
3.两臂伸直成平,横按在木杠上,然后向下平压。
4.两手抓杠,两臂伸直,下吊身体。然后两腿作左右平摆和向上的运动。
九、砂球
用粗布做成球形外皮,内装细沙,大小不拘。可量体力而定,然后封好口。其练法可取单人抓扔抛接或双人传递互接。
十、跳土坑
于地上掘一土坑,深半尺左右。以后随练随挖,逐步加深。练法:站立坑内,两腿弯曲(以膝不过足尖为度),上跳时提气,头往上项,反复练习。
十一、跑跳板
板长丈余,一头着地,一头倚墙。初练耐以30—40度为宜,以后随练随增。练法:冲力而上,滚翻落地,反复练习。
十二、跑墙头
在墙头上来回走动,由慢而快,由快而跑,由跑而习邑。
(柴洋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