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宗谱整理
 
甘肃省

  1、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柴氏家谱序言

  甘肃省永昌縣柴氏家族慎言傳悉是山西省大柳樹来的移民,我们早来永昌的祖先名叫柴舆,是明朝歳貢學位,定居落户在牧羊川,馬蹄山以北十里馬蓮灘,建莊創業。所生四子为了擴大莊院發展家業,四子分居,一个分在北鄉寺門,一個分住東鄉下四壩,一個分住西鄉饅頭山,一個留住柴家莊。在柴鶴壽當事家業時,但一時柴莊被賊破開,他爲護其祖翁未離而遇難,從此以後這份家業破産,部分莊院,土地出賣給祁家。現在祖先古墓坑一處,在二壩溝以上祁家老莊後面,(原柴家莊)鄉人皆呼祁家馬蓮灘的柴家壩灣。此墓坑與一九五八年平整土地時廢除。撬挖出的衣帽(紅纓帽)認定是明朝人士。其余幾處填墓一處在馬黃口柴家山灣,一處在下四壩麻子灣柴家梁,按穴土堆的實際考察子孫繁衍生系實數爲十九輩子。隨著戰亂,饑荒相遇,我家族流落在山丹,民勤、武威四十裏堡、新疆沙灣系胡家海子村的也不少。

  由于柴氏家族子孫繁衍廣,分布在全市各鄉鎮,家譜失傳,子孫沒有往來,造成輩分不清,西鄉家族另立家譜,東鄉有些地方通知后未能表談,意為要分宗立譜。

  家譜

  慎詳言傳我家族原有家譜因受戰亂饑荒賊寇燒殺,人口失散,為人妥善保存而失傳,只有口頭祖輩師傅的宗族排行還在奉信。位繼承柴氏家族的亮節高風美德,述清長幼輩尊,堅持貫徹柴姓同宗同姓不通婚的傳統觀念。經家族多數多次提議繼《柴氏家譜》,繼往開來,后繼有人,祖宗偉業世代相傳,由柴秉楨,柴作魁主持撰寫家譜。

  宗旨

  柴氏家族應繼承先業教子成人。行正道,愛祖國,愛人民,遵守公共秩序,講仁義,講道德,出宜事其長上,入宜事其父兄。贍養父母做到老有所養,幼有所愛,宗族之間相輕相愛,相互尊重,不能欺辱,要以德為本,有禮儀廉恥之感,遵守法紀,發憤創業,聞先輩訓育之教,讀書習武,耕耘多藝,發名成業。

  排行

  排行是一個家族不亂宗,不滅輩,不顛倒人倫的更本準則,必須人人信守,嚴格要求,不能隨意更改。這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尚德者在君子也。柴氏家族排行前輩世傳者,上四輩四字為 中、發中仲中、得中,現有吾輩有一名一字者,一名兩字者如柴、美、柴、拳為一名一字者柴秉貴、柴作中、柴永知為一名兩字者。現五輩名字為:(柴)彭秉中、作中、山下、永中。下續繼有八輩八字順序為:子中、江下、國下、強中、澤中、泰下、福中、堂下

  參加議定人通過

  柴 禮 柴 仁 柴 林

  柴振基 柴占基 柴秉禎 柴秉祥 柴秉武 柴秉元

  柴秉福 柴秉樹 柴秉仁 柴兆明 柴秉禮 柴作魁

  柴作高 柴作忠 柴作德 柴作仁 柴作儒 柴作明

  柴作仁 柴作兵 柴作友 柴與禮 柴榮德 柴榮壽

  柴作珍 柴作會 柴登泰 柴泰元 柴彪泰

  柴守山 柴永山 柴恒山 柴松山 柴青山 柴中山

  柴進山 柴玉山 柴倫山 柴永知 柴永忠

  议定地址:河西堡鎮西庄子村柴作仁住宅

  议定时间:阳历公元一九九七年六月二十九日

  阴历丁丑年仲夏月任寅日

  1、 甘肃省西固柴家台《金城柴氏家谱》

  西固黄河岸边的小村中,是柴氏家族600年的家园。他们自称为“柴皇后裔”,柴皇是雄才大略的后周世宗柴荣。 柴荣是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柴荣死后,留下孤儿寡母,江山被赵匡胤所夺。尽管柴氏后人被封为王,但也逐渐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了。如今人们只能从《杨家将》的柴郡主、《岳飞传》中的小梁王、《水浒传》中的“小旋风”柴进等描写中知道有柴荣后裔。 兰州是座移民城市,从唐朝灭亡到元朝建立的461年间,兰州经历了诸多战乱,人口急剧减少。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北宋管辖兰州人口仅为395户981人。元代至元二年,兰州区域在册人口约为1.5万人。为充实边疆,明政府从山西、江南等地移民实边,兰州也烙上了深深的移民属性。 那么,柴荣后裔为何会在兰州的黄河岸边落户呢?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移民故事呢?12月15日,柴世昆讲述了柴皇后裔在西固黄河边艰难创业的往事。

  明军攻占兰州后,先祖落荒而逃

  柴家台是黄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说起来人口并不是很多,但细细追究,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却不少,如今散布在七里河、安宁、武威、白银、庆阳等地的柴氏后裔有些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不论走到哪里,只要说起先祖,柴氏族人总要津津乐道地说,先祖是后周皇帝柴荣。《金城柴氏家谱》中有记载,我们先祖是从军来到兰州。《金城柴氏家谱》是清咸丰二年修的,当时家族中专门请了西固西柳沟举人卢政写了序言。序言中记述,柴氏家族中存有乾隆年间,邻村儒林张君手录柴氏上台古城碑记中柴氏来历,这材料和柴家寺碑碣上的记述相一致。为“世宗皇帝之苗裔”。序言中卢政写道,柴氏先祖名叫柴波罗章,为督堂首领。“波罗章”可能是个蒙古语,应该是个官职,类似的称呼还有“平章”等,经常见诸史书。督堂首领也是个官职,算起来官位也不低。柴波罗章是从河北龙岗家乡从军的,一路转战,随元军到了兰州。家族中传说,当时他和王保保分段防守黄河北岸,他负责金城关以西到河口青石津一带。王保保负责金城关以东。此时,和柴波罗章一起驻守金城关的还有一位姓高的将领。

  他们上任未满一载,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建年号洪武。随即,明军在徐达等人的指挥下,大规模北伐。柴波罗章听到这个消息后,弃关而走。据记载,洪武二年明军攻占兰州,不久遭王保保部围攻。我估计先祖是在洪武二年后弃关的。家谱中说,先祖携带弓箭,在黄河边射猎维持生计。从当时情形来看,元军王保保部和明军在兰州拉锯,为避免战火波及,他才隐身荒原。

  后来在打猎过程中,先祖到了对格台,看到川里地势平坦,宜耕宜牧,于是计划在此落户,估计当时形势也平稳了(洪武三年,徐达王保保在沈儿峪决战,王保保全军覆灭)。

  当年修谱时,家谱前面特地加上了金城,是为了纪念先祖守卫金城关的缘故。这套珍贵的《金城柴氏族谱》早在1993年时被甘肃省档案馆作为珍贵文物征集走了。

  支援建设,舍弃数百年家园

  起初,族人居住在对格台山上。为何居住山上,主要是当时社会比较乱,山上容易防范,直到后来安定了,才渐渐搬到了川里。因为柴氏聚族而居,故而附近黄河中的峡谷叫柴家峡,川叫柴家川。山与河之间的平地自然是柴家台了。

  实际上,在山上没有过多久搬迁了。那时,全靠人抬驴驮,只能解决吃水问题,而无法满足长远发展。

  明初,从对格台搬迁下来时,族人大体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到了柴家川,一部分人到了柴家台,还有一部分人到了安宁堡。柴家川比现在的柴家台村大三倍,虽然称为柴家川堡,但实际上分为上下两个堡子。我舅舅家在那儿,小时候经常去玩。我记忆中,柴家川的居民非常多,城里城外都住着人。解放前,皋兰县下设有柴川乡,解放初期一度为皋兰县安宁区柴川乡。后来归入西固区。

  1958年,因国家建设需要,居住在柴家川的族人和其他人都义无反顾地搬迁走了。一部分到河口的张家台,一部分搬迁到了红古张家寺,一部分到达川幸福村,幸福村当时连名字都没有,族人们却把它取名幸福村,一来迎接即将到来的新生活;二来为了怀念曾经的幸福寺(柴家台边寺院,规模宏大,据说建于唐代)。

  强盗爷,一段不朽家族往事

  柴氏,自古出名将,比如唐朝驸马柴绍,比如后周皇帝柴荣,他们都武艺高强,善于用兵。先祖从军来兰州也正是这种家族传统的体现。尽管定居在了黄河边,军官转变成了普通老百姓,但尚武之风一直在延续。家族中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强盗爷的故事。强盗爷武艺高超,双臂有千斤之力,非常剽悍。虽说脱离了军旅,但却难以割舍军人生活。强盗爷喜欢喝酒,喝醉了在打麦场上玩耍,石磙子、石碾子都是他的玩具,近百斤重的石磙子他轻松地提在手里,耍得呼呼作响。

  柴家台往东三四里的地方,有一段很长的山间小道,崎岖难行,我们叫做八个弯。这里经常有蟊贼出没,乡亲们都叫做贼沟。有一年腊月里,人们都忙着置办年货,谁知在贼沟发生了打劫事件,两个贩运布匹的商贩,在沟里被蟊贼劫了。腊月十五这天,被放羊的老汉发现了,人们赶过去一看,商贩尸体已经被狼吃了大半,货郎担扔在一边,贵重物品已经找不见了,只剩下了针头线脑。

  这件事对柴家台人声誉影响也很大。周围的乡亲们编了个顺口溜:“货郎哥上了柴家台,见去不见来。”强盗爷下决心要收拾掉劫道的蟊贼,给柴家台造成的不利影响。

  强盗爷装扮成货郎的样子,早晚出入八个弯。,果然遇见了两个蟊贼,强盗爷久在行伍,没费多大劲将两个蟊贼擒下,送到了官府。后来强盗爷闯下大祸,他被族人送交官府,他的后人逃往他乡,因为喝了当地一口咸水,由于咸在方言中读作han,而改姓韩。解放前,我们家族中还讲究柴韩不通婚。

  一座城堡,几多怀想

  宗族是中国古代的社会基层细胞,它不仅负担团结族人、绵延宗族的义务,更有守护一方平安的重任。

  距离柴家台村子后面山上,有一座城堡——柴家台堡。这个堡子距离柴家台吊桥1公里多,修筑山间的一块台地上,三面是深沟,东面有路。我们小时候,城堡完整得很,四个角上是墩台。城墙高达7米,上面还有女儿墙,两米一个垛口。城堡只有东门,门外挖有深沟,上架设吊桥。

  据《天下郡国利病书》,这座城堡修建于明初。到了清中期,为了防范匪患,乡亲们动员起来,对城堡进行了整修,将原先的墙给以增高,给城堡起名为春台堡。为何要叫做春台堡,按照五行学说,木旺于春,柴氏属于木,故而喜水土,恶金火,故而有此命名。

  清朝末年战乱不断,为了守护一方平安,新城、河口、梁家湾、柴家川、柴家台几个地方的乡亲们组织联防体系,一堡有难,其他几个城堡相互支援。这情景有点和《水浒传》中祝家庄、扈家庄、李家庄三庄联防的情形相似。

  当时,大家推选柴氏族人柴茂山为总指挥。他不负众望,选拔身强力壮有武艺的青年组成团练。然后,督促操练,昼夜巡逻放哨。守护了一方平安。后来,人们还给柴茂山送了一块匾。

  数百年间,柴氏在黄河岸边,默默耕耘,顽强生存,走出了不少名人,有进士柴朴、参加辛亥革命的柴若愚、甘肃早的女留学生柴冰海、甘肃妇女界名人柴木兰等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漫长的岁月中,柴氏族人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3、民勤柴氏谱

  柴氏家族自一世太祖桂英始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矣,传宗子孙十五代,人口万余多。因历史原因,生活所迫,以及世事的变遷,吾柴氏诸辈除大部分仍然居住在本土民勤县羊路、龙台、薛百、泉山镇、东镇等乡村外,为谋求生存,其余人等均遷居分布于甘肃省武威、古浪、景泰、金昌、白银、山丹、张掖、高台、肃南、甘南、天水、内蒙、和新疆及青海省等地。在张掖、新疆和内蒙定居者尤多,吾辈称其为民勤的第二故乡。吾柴氏宗族可谓“天下有民勤”尔!真是新罗棋布,繁衍日盛,耕读传家,以勤为本,艰苦创业,工、农、兵、商各界不乏其人。如今生活安康,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清同治年间,吾辈先祖创立《柴氏宗谱》,但由于匪徒作祟等原因,《宗谱》遭焚失传。光绪二年间,先祖再次筹资重修《宗谱》,未料六十年代又遇文化大革命,《宗谱》也未能幸免。直至二零零七年丁亥秋月,柴氏后裔九世孙柴作福十世孙柴来彪,十一世孙柴世溢、柴世忠、柴世明、柴世従,十二世孙柴宗杰、柴宗前等人在民勤县龙台商议后经过半年多的搜集整理,终于二零零八年二月顺利完成《柴氏宗谱》。

  柴氏始祖为炎帝即神农氏又称郝骨氏之后裔,炎帝原居姜水,即为姜姓,姜姓后裔名尚字子牙,称姜太公着,后辈周公封于齐地,称齐太公也,传六世孙齐文公(昌赤)之子,受封于高邑,世称公子高者,高的孙侄任齐国正卿。后有功赐为高姓。

  春秋时孔子有弟子高柴者乃齐文公姜氏后裔,齐文公乃高坤的十世孙。高柴字子羔,身长五尺,品行出众,列为孔子门生七十二贤之一,高柴孙高举以祖父之名柴为姓,从此便有了柴姓也。

  柴姓发祥于秦晋燕豫鲁之地,沿黄河而谍生。战国秦朝之时,柴姓中罕见出类拔萃,流芳千古的杰出之士。唯在西汉是有棘浦侯柴武者乃柴举的后裔也,佐汉高祖刘邦创天下为开国功臣。在唐朝时有柴嗣昌,名绍,为唐高祖李渊的驸马,佑唐太宗李世民平天下,官至右卫大将军,为国守疆,战敌有功,高祖李渊将平阳公主许配与他,柴绍以功封为霍国公,荣贵一时,柴武裔孙柴荣在五代时为周太祖郭威内戚之亲,因郭威无子,传为于荣,继承了周王位,为周世宗,又称柴世宗。世宗驾崩后,禅位于宋太祖赵匡胤,封柴氏子孙为时代藩王。宋代官吏柴涓,明代兵部侍郎柴車乃我柴氏之祖辈耳。

  柴氏在明代繁衍山西为我太祖柴氏(讳)桂英系出右平阳郡元山西太原府长沙县河北沙里村人也,至今庄里民世世守之。然太祖之遗泽远矣,究其根源寿考出生年月等事,乃吾辈之责也。现传镇番资料尚有矛盾之处,吾等查阅多方资料,特别考证老大房后裔柴凌霄撰写的有关资料证实吾太祖生于大明天启五年甲子岁秋八月十八日寅时,殁于大清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岁夏六月初九日寅时,享寿六十四岁。吾太祖妣氏毕太君生于大明崇祯十三年已卯岁夏六月十六日寅时,殁于大清康熙四十二岁癸末岁春二月二十七日寅时,享寿六十五岁。太祖太君分别于康熙二年癸卯秋七月望六日寅时及康熙十四年已卯岁夏五月二十日子时喜永盛永福诞降于庭,至今我柴氏家族生衍繁息,子孙广远,今叙之传之,实谋上不负祖恩,下勘其详由,子孙再现前凌霄所撰先祖之资料,后几番所修之谱,便可明了已。


上一篇: 河北篇
下一篇: 黑龙江
邳州 徐州网站建设 柴氏家族 柴氏宗族 中华柴氏文化联谊会
中华柴氏文化联谊会关键词: 柴氏家族 柴氏宗族 中华柴氏文化联谊会
技术支持:邳州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