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书画
 
寻根问祖,薪火相传 ——从文化寻根思潮探析谱牒文献的社会文化价值

摘要:文章从文化寻根思潮入手,探讨了谱牒文献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对当今社会发挥的作用,并揭示了其诸多的社会价值,以希望社会各界对谱牒文献能够了解、保护和应用。

 

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清朝学者张澍说过:“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 ’;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祖’。”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寻根”热潮风起云涌,促使我国民俗文化研究屡结硕果。从这个层面来看,文化寻根是一种心理情结和激情的存在和跃动。中华民族一直信奉“血脉相连”的理念,作为家族繁衍记录的特殊文献类型——谱牒文献,从家族史的角度阐释、反映、印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是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

 

谱牒也叫谱系、谱第、谱录、族谱、宗谱、家乘等,是我国古代记述一姓宗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有刻印本和手抄本。谱牒与正史、方志等其他史料不同,有记述范围的宗族性、记述内容的广泛性、记述内容的可靠性等特点。谱牒的内容一般包括:世系图,这是谱牒的主要也是必备内容;其次有谱序,多为修谱人对修谱过程、内容或某些情况的说明,是谱牒的主旨所在;还包括祖训、家规、宗祠平面图、祠规、祖宅、源流歌、墓志铭、坟地图、服制、田契、先祖像等,有的谱牒把先祖所撰写的诗词文章也编入其中。谱牒作为一种宗族和文化现象,以一个家族为单位,反映出家庭的发展、变迁、兴衰以及主要人物的事迹等,从不同侧面浓缩一段社会历史,对于研究历史、文化、民俗等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一、文化寻根的本质与内涵

 

从字面上看,“寻根”这个措辞是一种隐喻。叶落归根、绿叶对根的情义、狐死必守丘、鸟飞返故乡等,这些贯穿古今的不同说法,都是基于同样观念的隐喻。人们之所以津津乐道这些比喻措辞,因为它们充分代表了深藏于心底的某种情愫。寻根的隐喻把人的文化归属心理表达成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生物法则,其实质却是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我们把世纪以来的全球文化寻根活动理解为对现代性的反思和反叛的结果。当然,也可以从更加宽泛的意义上把它理解为对现代性的反思的一种表现,即包含在现代性自身之内的自我质询与自我批判。

 

文化寻根,触摸历史,感知历史的走向,离不开谱牒脉络的指引。事实上,诸如一些考古发现、历史名人身世的考证等都曾受益于谱牒文献提供的线索,浩如烟海的谱牒文献使历史有了更丰富完整的细节。更重要的是,谱牒承载着我们慎终追远的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讲,谱牒是中国人的“根”。中国谱牒源远流长,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这对于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归宗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华夏民族凝聚力,都有着重要意义与特殊价值。因此,华夏炎黄子孙尤其是近现代千千万万离乡背井流寓海外的华裔,无一不把自己的姓氏与谱牒视为命根,因为这是他们慎终追远、寻根谒祖,以证明自己的中国血统区别于异国子民的科学、可靠、的依凭。

 

二、谱牒文献的社会文化价值

 

1、谱牒文献的历史价值

 

完整的谱牒,记载了家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仅仅“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还记载和家族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与家族相关的地方风俗习惯、名胜古迹、年节来历等,无疑具有难能可贵的史料价值。

 

关于乡村史的记载:我国农民世代在一块土地上生活、劳动、繁衍,他们不但要依靠全体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而且还需要同族人的帮助。拥有共同祖先的族人,有着天然的情感和心理上的联结纽带,加上生产活动中的共同利益,人们很自然地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的家牒必然要反映乡村活动中的人和事,这是活生生的农村历史。以前乡村一级的档案很少,谱牒中记载的大量村史内容,可弥补档案之欠缺。

 

关于宗族史的记载:宗族亦称家族,是民族的组成部分,或者是一个单独的民族,也有多种民族同属一个宗族的。在明清两代编写的谱牒中,大都载有某先祖进入民族杂居地区世居后的详情,保存了宗族起源、演变和发展的历史。

 

关于家世史的记载:谱牒中关于人物家世的记载,对史学研究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而这种记载在谱牒中往往占据重要篇幅。通过对本家族人物、家世的记载,可以体现该家族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从而对某一历史人物有更科学的认识。

 

2、谱牒文献的文学艺术价值

 

谱牒资料中艺术部分所收录的作品往往不见于一般的选集,且谱牒对于一些名人往往还摹刻手迹,因而谱牒中的艺文部分往往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谱牒中记录的祖训、家规和先祖的诗词歌赋不乏极好的文学作品。例如字辈诗,又称排行、派语等,多为四言诗、五言诗或七言诗。字辈命名是我国重要的一种取名方式,不仅是姓名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还可以用来探本溯源、寻根问祖。又如认宗诗,在海内外黄姓家族中,广泛流传着一种为黄姓宗族特有的认宗诗。这种诗犹如一组特殊的文化密码,凡黄姓族人,无论身处何方,只要能背得这一“密码诗”,便可认祖归宗,被视为同宗兄弟,得到本族姓的互相关照。

 

3、谱牒文献的人口学价值

 

谱牒的核心内容是世系,用连线、图谱式横竖表格的形式,将一姓一族的始族及其以下各世子孙上下左右地布列起来,给人一览便知的清晰印象。从始祖的一人到二世乃至数世的几百人、几千人,形成一部家谱血缘关系序列资料。这种资料对人口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它可以用比较准确的数字统计来分析人口的繁衍规律,从一个家庭不同支派的分布与迁徙的路线来考察人口的迁移去向及原因。此外,在人名学上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如江阳嵩高柴氏宗谱公行字辈(江山市长台):

 

太定启宗襄

继肇建兴昌

英俊拱熙佑

钟秀总贤良

文明宜亨萃

福禄应运彰

善积永顺庆

恩施重德光

宽厚恒丰裕

恭敬实安康

仁静元延寿

爱广振奇匡

和平通敦让

宣百曾孟云

显徽存茂盛

蕃衍彝懿纯

龙凤喜竞爽

桂兰乐遇春

珠圆多润泽

金丽生辉因

慈孝遵谟烈

吉士为帝臣

庇本效荣藟

万年尚笃亲

 

 

4、谱牒文献的教育学价值

 

宗约、族规、家规、家训等谱牒文献中重要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有的谱牒中的规约十分严格和细密,一举一动都有制约条文。如无锡《许氏族谱》订有族规三十余条,将整个家族的活动及道德标准囊括其中。这些宗约、家规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倡导的是我国传统美德,如敬长老、孝父母、睦邻里、尊师长、夫妻和、崇节俭、戒、禁赌博等等,这对于当今我们倡导良好的社会公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但也存在一些封建消极的思想,如:男尊女卑、守寡殉夫等,这些是应该摒弃和批判的。

 

5、谱牒文献的民俗学价值

 

许多谱牒对当地的民俗风情都有所记载,通过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丧、节庆、礼仪等生活习俗,可以了解、还原一个时期、一个地区的真实历史面貌。这些有关普通百姓生活的史料,同样也是正史中不予记载的,而在谱牒资料中却详细介绍,原汁原味从而更见其珍贵,是一部部生动的民俗学教材。孙中山先生曾经谱牒中记载的风俗民情讲到:“有人事业文章可传者,官史或不具,唯家乘所详。”认为风俗民情是普通百姓在长时间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习俗,官史不一定记载,但在家谱中却可以见到。

 

6、谱牒文献的精神价值

 

“寻根问祖”不在于祈福祖先,而在明白我们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通过血脉流传到现在,这是谱牒文献的精神价值所在。

 

谱牒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内涵。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精神,是在爱国情感的基础上经过聚敛、积淀、发展而来的,是爱国情感的升华。而爱国情感正是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史,并在“爱宗、爱族、爱祖”的基础上延伸发展来的,几乎所有的家训都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指导思想和家庭教育的基本纲领。

 

7、谱牒文献的经济价值

 

谱牒蕴涵着丰富的经济学价值,它既是对过去经济生活的一个记载,又对当前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

 

首先族产是家族的共同财产,是一个家族存在的经济基础,因此关于族产的记载在谱牒文献中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任何一部谱牒都会在祠田、坟田、义田、族祠、族塾、坟茔、山林等的数量、形成、经营、收支情况等方面有详细的记载。通过族产信息的记载,可以推断出当时当地的经济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田租在家庭经济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田租生产、经营收支等方面的信息是研究当时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稀有资料。其次谱牒对族产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房契、地契等各种契约的记载又是后人研究土地关系史的重要信息源。另外,谱牒还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谱牒搞宗亲联谊等活动来吸引海外侨胞投资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改革开放以来,有70%的外资来自侨胞,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图书档案机构应该加强对谱牒文献的整理、加工和利用

 

谱牒意识的文化觉醒,将曾经“深藏不露”的家族谱从祠堂供桌、老宅深院带入了公众视野。作为图书档案机构的文化工作者,应该加强谱牒文献的保护意识,进一步挖掘谱牒文献的社会价值,充分发挥其多效功能,以弘扬祖国传统的历史文化。

 

1、进行广泛的调查、搜集和宣传

 

宋代以来谱牒文献数量惊人,但由于经历了历代战争尤其是“文革”的洗礼,成千上万的谱牒文献毁于一旦。文革中许多家谱、祖宗画像、祠堂等文物被红卫兵烧毁与砸烂。不少百姓已经寻根无门。当时幸好有不少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和孝子贤孙,冒着被关、被杀的危险,将一些家谱和文物秘密保存下来,使得中华家谱文化,能够“不绝如缕”,一脉相承。

 

谱牒被毁掉很多,保留至今的已经很有限,而且大多仍在私人手中。因此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对已获得的线索和私人保存的谱牒文献登记造册,并根据调查和掌握的情况,及时把反映名人的谱牒征集入馆,防止有价值的谱牒流失或损毁。文革已经结束将近30年,不少领导和群众仍把重修家谱当成“封建”行为,加以阻止和打击。甚至个别领导干部,仍以为重修家谱是“封建思想”,不敢公开支持,有的甚至还出面反对。错误观念延续是具危险性的,我们要通过宣传,让大家对谱牒文献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去伪存真,弃其糟粕

 

作为封建社会的文化载体,谱牒文献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首先是宣扬封建伦 理道德,几乎所有的谱牒都宣扬封建的忠孝节义、三从四德、重男轻女、族长专制等封建伦理,乃至封建迷信等;其次是攀附假托,不少谱牒为“光宗耀祖”,往往攀附帝王、名臣为自己先祖。如有的李氏称李世民为本族始祖,张氏则以张良、张飞为自己先祖,有些名人作序也是假托的;再次是书善隐恶,有的谱牒明文规定:“史则善恶俱载,谱则书善不载恶,为亲者讳也。”凡本族列祖列宗系官宦、名人、奇才、烈女的,则辟有小传,乃至编写传记、墓志铭等,另一方面,家族中所谓“叛逆、犯刑、败伦、背义”者,则采用“除名”、“出族”、“出谱”等措施,不予书写,名不见谱。谱牒在观点、内容、体例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在搜集整理的时候,应该始终抱着“仔细考证、去伪存真、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

 

3、尽快实现谱牒文献的资源共享

 

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是实现谱牒文献资源共享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为研究者提供多元化、多途径、的、有价值的史料创造条件。可以制作谱牒光盘,既达到保护谱牒的目的,又有制作成本较低、存储量大、应用方便等优点。还可建立谱牒文献网站,使更多的人认识谱牒、了解谱牒、保护谱牒。

 

4、加强对谱牒文献的应用研究

 

目前我国已有谱牒研究会,一些图书馆、档案馆也开展了谱牒文献的收藏、整理工作。由上海图书馆主持编撰的《中国家谱总目》于04年正式出版,较地揭示了存世中国家谱的姓氏状况,收录家谱的姓氏共计608个,著录内容 丰富,体例完备,对于传承中国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对谱牒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各地的情况也很不均衡,有些图书馆藏有大量谱牒但至今仍不能开放和公布。因此要加强谱牒文献的收藏和整理工作,及时刊发研究著述,尤其应重视谱牒在历史学、人口学、姓氏考证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使谱牒这种古老的文化资源为当今学术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料。

 

总之,谱牒文献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文化寻根的思潮下,更加体现出它的社会价值,希望我国各级图书档案机构进一步加强对其的整理、研究工作,使这一古老的文化重新焕发“青春”。

 

 

 

 

 

作者:王纪坤 刘晶红


邳州 徐州网站建设 柴氏家族 柴氏宗族 中华柴氏文化联谊会
中华柴氏文化联谊会关键词: 柴氏家族 柴氏宗族 中华柴氏文化联谊会
技术支持:邳州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