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山柴氏
 
江山柴氏宗谱初探 文/柴秀明 柴森

江山柴氏宗谱初探

                     文/ 柴秀明  柴森

 

 

一、江山三大柴氏宗谱初编辑过程研考

二、中睦柴氏谱研读与分析

三、疑惑的几个待考问题

 

 

一、江山三大柴氏宗谱初编辑过程研考 

中睦柴谱是江山三大柴氏宗谱之一,即长台的嵩高柴谱峡口柴村的峿峰柴谱清湖东儒的中睦柴谱以谱载记:三支柴的共同先祖是 29 世运字辈让公,字秀文,他出生于东汉孝章皇帝建初元年(76 年),寿 63 岁嵩高仲苏、仲紧的共同始祖是 52 世静字辈行吉公,字有庆,他出生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 年),寿 68 岁。峿峰仲珍与嵩高仲苏共同始祖 55 世寿字辈景亮公。

江山三支柴谱前面 65 世以前是相同的(即让字辈前),小排行的出生时间是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 年)的叔夏儿子禹一。嵩高、峿峰的迁始祖分别为仲苏、仲珍、仲紧,中睦的迁始祖为随宋南渡的叔夏(复名天夏),后面再详细介绍。

三支柴谱前面 65 世以前相同是因为正式编辑柴谱的初编成册是在明洪武 30 年(1397 年),之前有明洪武元年(1368 年)伯英公、明洪武七年(1374 年)德载公为主要推手和编手。

 

家谱,历史上一般都是有文化的和有地位身份的贵族家庭才关心的事,初编也并不是说从零开始,从世系图上看有文化和有一定社会地位身份贵族家庭的人可不少,应该说他们都有各自的小范围家谱,而初编成册的推手和编手则是收集各家的小家谱资料校编、纠偏、考证、查访补延而成的。历时 30 余年,所以江山柴氏家谱是记载内容很丰富、很详细、历史很悠久的原因是和历代的家族文人墨客之多分不开的,有名四大隐士(柴望、随亨、元亨、元彪),不愿为元官,隐居乡里。特别是柴元彪作了一篇柴氏家族考证的文章,后用来作为所编柴氏谱的总序言。落款时间是晚年应是隐居期间。

元彪的家族考证文章不可能是一时心血来潮瞬时之作,一定是他内心有悠久的家族情结,有家族历史资料的积累,同为隐居四士,年龄相近,之间是胞兄弟和堂兄弟,柴氏家族考证互相交流是很正常的,与其说是元彪之所作,倒应该说是四隐士的集体所创作。这一篇之作是结晶,同时肯定是有附带许多家谱编稿,可能这是长台谱的雏形。象我的发言材料也是平时的积累,及一大堆不同时期的圈圈点点材料剪辑而成的。

在当时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环境,四大隐士以及众多各年代有影响的人物中,包括许多没有留下名的,对家族资料的记载、收集、整理,都是有大贡献的。

37 世迁始祖施一公“琰”随 5 叔抱谱南渡,内容是收集保存了上至一世祖吕尚的资料。

江山三支柴谱前面 65 世以前相同,初编时又结合了衢、饶、晋、邢谱系,德载公在明洪武七年(1374 年)序言中写到“兹晋、邢二谱合之兼以衢、饶二谱证之”。晋、邢二谱是指仲苏、仲珍、仲紧公系列的晋谱和柴荣后裔中睦系列的邢谱。元彪在序言中提到的晋谱和邢谱,不知各位宗亲在其他地方有没这样的提法?这里的“衢”仅指江山,而“饶”应是指大范围地区。在衢州市区柯城和开化柴源两地也有两支互不相关的柴氏家族,他们没有参加合谱编修。今年 6月份我们几个人曾去拜访过,也记载说明是柴绍后裔、柴荣旁系。这说明中睦与长台虽只相距 10 公里左右(以前人行小路的距离),不是近亲家族,谱载各不相同,是两支不是同系的柴家,懂谱人士双方是具有共识的。

详见世系图,邢谱系列比较单一,前面 65 世,直系人口数量很小,原因其一是仅中睦一处参加合谱,衢州、开化都没参加,更不要说其他地方的邢谱系家族了,也因迁住时间短,当时这支人口数量较少。但有柴荣和崇义公之荣耀,元、明以后还是有些光环的。其二是当时长台、上饶大范围迁住时间长,晋谱系确实人口旺盛。两谱合编,丰富了内容,前人德载公的重视是很有眼光的,同时也呼应了元彪前辈对邢谱系的论述内容。

中睦邢谱柴因力量单薄可能根本没参加编辑,而是将邢谱资料转借给长台、上饶晋谱系编辑人士,(峿峰柴氏可能也没参加里面内容也很少),而邢谱的老谱只记载到 65 世让辈先祖,也没有利用这次共同修编的机会整编 65 世至当时的谱,所以合谱至 65世止。长台、上饶晋谱是继续新编至当时时间段,增加到了“宣百曾孟云显徽存”字辈。伯英公是显字辈(私行寿15),德载公是徽字辈(私行高18)。合编中对各谱不同的字辈进行了重新整合,排出公行字辈,原各私行字辈仍同时保留,合编完成后也给予中睦一套新编谱。可能当时也只是毛笔手抄本,没有印刷本。

而中睦邢谱系直到过后几十年,明永乐年(1422)才进行了初编,是之前出了个进士——亨14柴兴公(永乐四年1406年)丙戌科进士,第三甲赐进士出身共151名其中的一名),后升任翰林院大理寺评事升左春坊右中允教授,组织了65世后断接段的续编修为与长台晋谱系的区别,重新编排新字辈60字,以一甲子轮回。

 

以上所分析的说明江山柴谱的编修不仅仅是有质优量大的原材料,而且还结合不同时空所记载内容互为复核,可见编者之有心,又从成册的内容看,系列从一世吕尚公开始,都记载了出生、入士、册封、死亡等年月日时间,及相关的简历,因此江山三支柴氏家谱其记录的谱之详细、、丰富。至于程度有历史条件的限制等其他原因,另当别论了,在没有更确切的材料依据反证,我们只能当是全真实的。

但是我们也发现有许多疑惑不足的地方,也欢迎广大柴氏宗亲,

从各自保存的家谱中互证,使之更完善。家谱研究还是要以平常心对待,以求真求实、不排斥、互融合,不修改、存考点为原则。

 

 

二、中睦柴氏谱研读与分析 

以原元彪公的文章为谱序解读:

柴氏之先出自齐,太公姜姓。齐文公子高。后高孙傒,以大父之名为氏。十世孙(记载上是 13 世)高柴,字字羔(生于周敬王31 年,即公元前 488 年,终于周贞定王 24 年,即公元前 444 年)。孔子弟子,封共城侯。其高柴子举(我谱是孟哲),复以其父之名为氏,遂为柴氏。

枝分派别,或入於晋,或入於邢,或入於河之东北,不可概举。今惟晋邢之谱,尚可考证。晋州一派汉有柴武,侍卫大将军。定策立文帝,封棘蒲侯。征匈奴有功,封高塘侯。裔孙平阳柴文,为晋阳太守。因家焉晋步兵校尉。(这里讲的派系很多,只能对晋、邢有资料进行考证,也是当时元彪手头上只有长台和中睦的谱资料,晋、邢分派出于元彪文中其他地方有没出现过不清楚)

柴琰,字叔珪。会建兴之衰,衣冠弟姪随五马南渡

是与叔5迈公道抱谱南渡,是西晋末年317年。当时的抱谱其实是带着历史文字材料(档案),识字有文化人家是当宝贝的,琰的曾祖父是兴平侯,祖父是西晋平阳太守封关内侯,父亲是太守大夫、司空,收集、整理家史材料是完全合乎情理的。抱谱南渡不奇怪了。

此时他们分别的年龄:

5迈280生,寿67 南渡时 38 岁

298生,寿68南渡时

5 迈子瓒302生寿70南渡时 16 岁

琰父亲迥271生寿57 46岁,没有南渡,在岗上班 

 

徙居江左(南京附近丹阳)。后又值桓元僭窃(405 年前后,也是东晋末年了),始迁居东阳之信安郡,郡南一百里之江山县松冈里。 (理解为南渡后在南京附近居住近 100 年后直接迁往江山长台,但这里也不完全确切,与其他材料有出出入)唐即郡为州县。因钱氏割据遂改今名。琰之子匡,晋右卫殿中将军。匡之子珉,晋武骑常侍,石城令。珉之子楷守伏波将军。楷之子俭守金城将军。俭之子法姜为齐招远将军,武骑常侍。法姜之子昭全,为梁绥安令。(琰家族还是很有来头的,留传下来的家谱材料可信度应是很多高的,叔夏留下的也一样)

晋州临汾柴绍字嗣昌,尚唐高祖平阳公主。高祖即位拜大将军。吐谷浑宼边,敕绍讨平之后,转梁都左卫大将军,出为华州剌史。绍生侍卫将军威哲,卫州刺史襄阳公令武(理解为兄弟),与南祖琰实此一派者也(也认为绍是晋派人)。

刑州一派柴守礼生荣(守礼为绍的后裔,则应理解为邢派是晋派后来的分支,而并非同期的不同派别,而前面的“枝分派别,或入於晋,或入於邢,或入於河之东北,不可概举”。则说明是同期的不同派别,裔孙平阳柴文,为晋阳太守,也是晋派),因其姑适太祖,为圣穆皇后养荣为子,是为世宗。孝武睿文皇帝,生恭帝宗训,冀王熙谨(理解为元彪只考察到这两个儿子,这里的表达方式和前面威哲、令武表达方式一样)。世宗之弟彦贵虢州防御使,生肃阁门祗侯,肃曾孙之子生咏(是否原版抄写有误,应是肃之子生咏,说明咏是世宗之弟彦贵这条线,而谱中连接在宗训这条线,并且咏是在父文萃死后 6个月出生,时间上也行,可能连接有误,应该连接在世宗之弟彦贵这条线上更妥当),以比部员外郎,封崇义公。生左侍禁若讷,亦封崇义公。

晋州族人东头供奉官,延珂生宗政,宗政生右侍禁文亨,文亨生供备库副使愈,愈生南唐江州刺史克宏(这句可能有误,可能初次抄写时抄误,元彪本人不应该出错,应是在前面加“克宏生成德,成德生延珂”)。则刑晋之通谱由来尚矣(按这里说的是绍后裔守礼,则邢谱应是晋谱内后期的分支,只能理解为是后来人对前辈不同地点居住的分类)。

暨宋室南迁,世宗属渡江而南者,十房仅存其二一房(有可能还有另一房),居毗陵(毗陵县现为常州市)一房来衢。令叔夏袭封崇义,知有晋州族在,长房叔夏请於宋朝,奉周室位板奉安於衢之景福院,遂家於衢。诏令叔夏袭封崇义公。

迁到衢州后,发现已有长台柴在此,长房叔夏向政府申报两支柴的情况和奉周室位板奉安於衢之景福院,并在此安家,向政府报了户口和地址,才有后来封崇义公时很容易的找到他。“长房”说明同迁兄弟辈有2个以上并且叔夏是年长者吧。

“长房叔夏请於宋朝”,这句话有两种意思理解,一种是和政府关系好,另种是政府规定你,每变换居住地址都要报告,或要定期向政府作回报,可能仍受政府监控吧。

正式家谱(有宗谱、族谱、家谱等分类)应是宋朝以后的事,也有人认为宋以前没有谱,既然没有谱,宋前的记录都是造,这种说法不正确,造的肯定存在,也不限于宋前,宋后也有,为的家族面子吧,宋前应是好多家庭这种记录并非为谱而记,以前可能没有谱这个概念,而是有文化的贵族人家并时爱好的家史记录,简单的只记录本家直系一人,家族观念强的记的多一点,所以谱系中独生子很多并几代单传,实际有些并非是这样。

长房叔夏迁到衢州,应该是江山中睦,现在的东儒,与长台柴氏相距 10 公里,同姓族人在一起方便也性。中睦东儒西北角元初(1279 年)修建了善会堂,据传说是在原家庙的荒地基上新建,详情无细记叙,可能是叔夏南迁之初的景福院旧址。叔夏去世后的墓地与长台柴墓地在一起,葬黄芝山柴公垅尾。说明当时是有联系的,买山场田地都连在一起。封崇义公本来与他没关系,是咏的子孙世袭的,只是咏的孙“天恪”封了崇义公后在战场上牺牲了,叔夏是代天恪兄而转封的,后来也袭于子孙。

宋室南迁,是在 1127 年前后,叔夏也是在这个时间段,叔夏的父亲元义逝于 1108 年,是宋室南迁前,叔夏的父亲、祖父葬地同为“西溪”,叔夏母亲周氏葬地是“毛村”。 离中睦东儒向东约 10公里有毛村这个地名,后来中睦柴氏也有祖上葬于此地。说明叔夏是带着老母亲一起全家南迁的。

叔夏儿子国器,在衢州府上班,过世后葬在衢县柯城三里亭,有三个儿子,大儿子邦璘袭封崇义公,迁居婺州,二子邦璠、三子邦玙为继室所生,二儿子邦璠与母亲回祖地中睦老家居住,其母亲葬于“染源”。

嗣事如故,按刑州族谱,后特书衢州江山柴氏为亲族。考之世次,叅之衢谱,即晋州谱也。则叔夏与天用是为伯仲行(同辈兄弟)。天用二子禹功、禹声。从两程夫子门人龟山杨时学,又与国器为伯仲行(同辈兄弟)。其源流大略可见矣。缅怀前代,唐明宗天成四年,柴自牧廷封居第二,宋太祖开宝元年,柴成务廷封居。成务盖兵部员外郎,自牧之子也。相距六十年间,柴氏父子两魁,天下可谓贵矣。(柴自牧、柴成务父子一个榜眼,一个状元) 

迨至禹锡,字元圭。宋太祖朝枢密使,擢镇宁节度使(河南濮阳)。生宗庆字天佑,尚太宗鲁国长公主,除千牛卫上将军,驸马都尉。皆通谱系。有曰:义者名在元符,上书之党。有曰:衮者名在元符,元佑之党。他如凛柏台之望,而班执法者瑾也,卫也。

升云阁之长,而谥宪肃者中行也。一门竟爽簪笏辉煌,表表英伟,皆晋刑二派中人。(中行公也是晋刑二派中人,但并没确定是哪一派的)故并书之。苏氏族谱有曰:其初一人之身而已晋邢一也。始分而终合,天理人事循环。大宗一脉之不可泯者。如是余因叙其始末。使后人知所自出云尔。

 

大元大德元年丁酉    东渡三十三世孙

赐进士第授福建建宁府观察推官元彪炳中氏谨撰

 

上面是按元彪的文章谱序解读,作于大元大德元年(1297 年)。

 

从世系图上看,禹锡家族资料也较全的,禹锡过世葬地也是(西溪),与叔夏的父亲、祖父葬地相同,认为宋室南迁之前是同居一地。禹锡家族属于邢谱系。

抱谱南渡的琰公,是连续 8 代为官,记录上也许多是连接单传,不能认为完全是独子,只是有些只记直系的,古代毛笔写字不容易,纸张也是很宝贵的,当时应该还有其他的柴姓,这也不过其中一支而已。邢谱仲礼上面几乎都是单线,记录也较简单,可能说明祖上还是比较清贫的,并不是什么贵族。

合谱没有包括衢州柯城的一支,更说明,原与之合谱的邢谱主人不在衢州城,不然怎么不将柯城的另一支一起合上呢。

琰以前的谱是南渡带来的。元彪叙述的邢谱情况一部分是宋朝为官时的积累,另一部分是从隔壁邻居中睦东儒查到的了,但没有合谱,元彪做的谱只是长台谱。南宋正式灭亡时间应是崖山之战失败年,为 1279 年,元彪逝世为 1297 年,隐居时间有 多年,谱的整理和序言文章是在这做时间完成。离德载公合谱时间 1374 间隔100 年,当时邢谱应该也是较齐全的,叔夏向上至柴荣几代,虽受大宋政治压制、监控,但是总体上一般事务还是宽松的,叔夏一线向上也是有文化的,私下对家谱的写写记记应该有的,咏也是进士,如他当时考虑影响不敢写过多家谱之事,那后来的叔夏之子禹一,之孙邦正也是进士,应该有很多的家族资料的,几十年后元彪能在文章中有邢谱一支派之说,如区区几个文字哪来一派之说。元彪考证柴氏来源和派系只对长台柴谱系进行了修编,没有对中睦的邢谱系进行整理,经上百年元代统治,期间资料损失也惨重,德载公合谱时可能已远远没有元彪时查阅的那么多了。以至合谱时仅剩一点。应说元彪当时参考的邢谱资料,也是有一定数量的,不然形不成有邢谱系一说。

中行公年龄上与叔夏之孙邦正相近。中行公当时是大名人,元彪没有过多的叙述,只在后面带一句是晋、邢谱系中人,叔夏之孙邦正肯定也没过多记录中行公。

中睦祠堂中堂匾“圣门儒宗”,古传欧阳修所提,原匾文革期间拆下做黑板,现已流失。宋初封崇义公柴咏是在 1059 年,应是王安石、欧阳修辅政期间办理的对柴荣后裔优待的善举,可能是当时欧阳修感慨而提“圣门儒宗”,也是对大宋窃位后周柴氏 100 年以来柴家相安无事的家风高度评价吧。后来由叔夏随宋南迁将这提匾“圣门儒宗”传留至现中睦东儒。

淳佑九年(1249 年)又封彦颖为崇义公,与柴荣后裔没有关联性。彦颖是仲紧公后裔,是孟 37 也愚又名屯亨,字彦颖,当年是26 岁。而上一届崇义公邦璘(居婺州)谱上记载无后,(也可能失联),当时彦颖自己还没有子女,彦颖的堂兄孟 14 履亨(此年为31 岁)次子吉甫(此年应 10 以下)出继给邦璘公(此年已 107 岁),已是相隔四代,封崇义公与出继时间上很靠近。柴望:彦颖的亲哥哥、同胞兄弟,南宋嘉熙四年(1240)为太学上舍,供职中书省。封崇义公此年间,宋理宗赵昀执政,期间对政治不感兴趣,将国事交丞相处理。封崇义公这件事可能是长台柴望申报办理的,在调研申报上可能有点私心所至,将崇义公封到自己亲弟弟身上。政府有名额,不想法子争取,丢失了也可惜,但没有想办法帮助让中睦柴袭封也为一憾事。同时也可看出中睦柴当时之影响力甚微。

查看历史地图,平阳郡是在三国期间由河东郡分解而来,属司隶部,邢台属于冀州刺史部,我们平阳郡的柴氏后裔应该是在三国至西晋初期间在该处居住的柴氏先祖的后裔,郡别、晋邢派系应是后来的冠名。如在此之前而分迁的先祖,怎不叫河东郡呢?

 

从世系图上看还有很多可进一步解读的地方,这略过了:

1、谱资料的记载形成应是东汉末期三国期间,琰家族强盛时期开始的,前面的内容应是调查补记。邢谱系是中睦柴叔夏家传留下的。

2、三十三世“永字辈”死亡记年以蜀汉延熙记年,是后主刘禅的第二个年号,东汉已亡,已是三国年代,永字辈先祖不可能在四川,说明当时百姓仍有汉之情结。

3、(34、35 世)先祖出生记年是东吴国,是不是家在东吴南方,后来北上?

4、(38、39、40 世)琰子孙死亡、葬地均为北方,是不是官僚家庭迁移很频繁,流动性强?

5、南北朝时有一支留四川。

 

三、疑惑的几个待考问题 

1、咏应是柴荣弟彦贵的后裔。

2、禹锡家族属于邢谱系中,谱中没有连接在柴绍系上,有待进一步考证。几代埋葬地相似,家族居住地可能相对稳定,禹锡与叔夏的父亲、祖父葬地同为“西溪”。

3、中行公原谱中记录在余干的承昌公后裔上,中睦谱没有这些内容,这是长台谱查阅的,是承昌公的第十世孙,(详见世系图)但从年龄上来看存在问题,承昌公生于1019年,中行公生于1167年(另一说法是生于1175年,这是不可能的,中进士是1190年,15岁能中?),相差9代148年,平均16岁一代?又邦杞生于1144年,相差23年,却是5代后的孙,这里肯定有误。所以邦杞向后至中行公父亲没记录年龄和辈行,这部分内容应是德载公合谱编辑时上饶余干派提供的。

中行公父亲世琩,谱中没有对他过多描述,说明是一般的普通人。中行公,字与之, “某之”是长台晋谱系中“百”字辈的名,家族已习惯用系列名。按当时情况,其周围,承昌公家族后裔应是很多的,中行公父亲不可能不知道,以至给儿子起名时没套用系列名,可能知道是不同系,也不知道是哪支的,而后来给其他几个儿子取名同为“中某”,说明是有家族系列名称情结的。或者是与大家族隔断了几代而不了解,中行公父亲世琩也不是系列名。长台谱系列起名较明显,邦杞的三个儿子起名也是“某之”,说明当时虽然还没有进行总编辑谱,邦杞系人与长台之间往来还是密切的,系列起名可以看出,中行公这支应有几代与大家族疏完了,中行公长大后与大家族有一定的认知,也知道长台谱的情况,感觉到自已应在“百”字辈,故给自己起字“与之”。 “与之”这字应是中行公自己起的。

中行公这样的大学者,思想上没有对自己家史研究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对近在身边的承昌公大家族后裔,没有明确确认为同一支系,而只感觉到自己可能是在“百”字辈,而后来承昌公后裔续谱中,也没以年龄相近将其列入“百”字辈行中,一是资料不足,二是有中行公父亲世琩,以至续谱中出现困难和误差,已经说明了问题。

同时期叔夏为代表的邢谱系没有长台晋谱系人口旺盛,又当时的中睦邢谱系柴氏的对外影响力小,外人一提起江山柴只知道长台柴存在,是一般的中睦柴的人也弄不清楚有长台、中睦柴的区别,

现代很多人也不明白,更不要说认识字都很少的前辈人了。所以当时中行公可能自己错过了对中睦柴的研究,留下了遗憾的疑云。

按当时情况,周围只有这两支柴存在,非此即彼,没有形成系列起名,也可能中行公父亲世琩是邢谱系人,中行公又是前几代迁离衢州(叔夏一起南迁中睦东儒后又外迁的一支),中睦谱历史上多次编辑序文中都提起中睦是中行公的后裔,但排行内容上没有,可能也仅是编谱时前人的传说,没文字资料没记入,祖上编谱还是很严谨的,这也许也是编谱前辈先祖们留给我们下代人的考证吧。

中行公应在百字辈或中睦邢谱的曾字辈年龄上较合适。中行公是属于柴荣后裔邢谱系人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4、另一家族柴文(我谱是日文)晋阳太守,也是大家族,也应有家谱资料,我谱中提到是柴绍的先祖,但实行连接上却接在别处。

长台谱系与叔夏谱系是分离记载的,共同始祖是29世运字辈让公,字秀文,他出生于东汉孝章皇帝建初元年(76年),寿63岁,连接的可靠性不强。不知各位宗亲有没相似的长系列内容家谱。还有以柴诞为代表的其他名人也没有记录,同时期琰家族应该有所知道的。

北齐天统元年(公元565年)“柴半朝”资料是否充分,皇帝猜疑心本来很重的,司马大家族抢达曹家天下的,当时乱世抢天下是很时髦的事,根基不是很稳固能容忍“柴半朝”存在吗?值的研究。

5、元兵侵入,大宋灭亡,给中华民族带来大灾难,不可靠消息说北方人口减少了80-90%,可能说的过分严重,大量南迁是事实,以柴氏宗族为例,大多数家谱都是明代以后的,前面部分有些是在序言中提到先祖来源,有些虽编了世系排列,但缺少了年龄、时间和其他人物文字叙述,也没办法考证事实了。还有许多现在的北方柴氏宗亲有明确的记载依据是南方再回迁的。纯北方留下的柴氏家族可能很少,我们江山三大柴氏家谱有些明确记载外迁的,除之,历代很多士族和当官的可能也是外迁的主要人群。

 

 

以上是本人对江山柴氏宗谱特别是中睦柴氏宗谱的介绍和观感分析,请批评指正。

 

                                 柴秀明、柴森   18年11月15日 


上一篇: 觉海庵诗
邳州 徐州网站建设 柴氏家族 柴氏宗族 中华柴氏文化联谊会
中华柴氏文化联谊会关键词: 柴氏家族 柴氏宗族 中华柴氏文化联谊会
技术支持:邳州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