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柴氏新闻
 
后 记

  我柴氏宗谱的编纂工作,一直是在柴泽民先生(我国首任驻美大使)指引下进行的。1991年他来烟台,笔者有幸与其会面,他即以“为柴氏志的编写作出贡献”的题词鼓励我。我当即与河南原籍族人联系,动员修谱。经集体三年的努力,完成了柴氏新安县的编谱工作。泽民先生又在百忙中为该谱写了一篇很精辟的短文作序,以示贺意。这也为编写柴氏总谱开创条件。1997年6月4日,他第三次来烟台,召开了编谱座谈会,我向他汇报工作。他在会上提出成立《中华柴氏宗谱编纂组》,成立《三人领导小组》。并同意给企业家柴云健同志名誉职称。柴氏的编谱工作由地方转向,有组织有领导的进行了。

  组织初建人员少,做实际工作的仅有我和柴绍武先生两位年逾古稀的离休教师.。我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孜孜不倦,宵旰劳作。先以柴氏集中的鲁、豫、晋、浙四省为重点,进行调查访问,后又对苏、冀、赣、陕进行函调。总计在近三年内,我俩编写出涉及九个省市县乡农村的十数万人的柴氏宗谱稿件,始有《中华柴氏宗谱》首卷的出版。鉴于泽民先生在1996年为新安县柴氏宗谱写的序言,言简意赅,很精采。故借以作为本谱《序言》,特此说明。

  我们本想编纂一部完整的柴氏总谱再出版,但这实际上办不到。因为这是一项极其宏伟而艰巨的工程,远非两位老者在短期内所能完成。人的生命有限,每一代人只能完成他力所能及的工作。对于编谱大事,不同年龄的人,不能同步起、止,须采接力法,分期进行。直至编谱工作胜利完成。好在有1998年2月的北京柴氏族人代表会议,推选柴德昌同志为编谱组长,组织设郑州。那里有积极热情的年轻人。相信他们一定会完成修谱大事的。

  《中华柴氏宗谱》首卷出版,实为当前情势所逼迫:

  ,编辑人柴绍武先生,今91岁,不幸又患症。他自知生命不多,一再强烈要求快速出版宗谱,以能’亲珏艮目睹他所参与编写的宗谱为快。我应在此着重说明:本谱书中有关浙江、山西两省的谱稿,佥是他一人用向外发调查信,寄调查登记表的方法得来的。他对编谱工作呕心沥血,功不司罐。奠幅在崦期之牟;竞还有如此的毅力,世所罕菇,楚嫱炎学习的榜样,应载史册;。其他各省谱稿是波兰次拙凄多卜调和以向外发调查信和登记表而取得。噎罐武、毙垂手今春把他所整理的谱稿和搜集的柴族币部资料寄我,要我审批、筛选。我遵命照办,并封溪潦草木清部分,加以誊写。他甚欣慰而表谢意。。呒其在他患病以后,一再来信嘱告我说:“我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你必须负起总编之责,

  不须别人插手。除了你,我放心不下”,“必须由你审稿编写、由你亲自向印刷厂交稿、亲自校对,直至出版售书,负责到.底”。我感谢绍武族兄对我的信任和重托。我尽大努力负起各方面繁重任务,按预定计划出版宗谱,以实现他目睹为快的心愿。

  第二,我是宗谱主编,虽逾古稀,身体尚健,编谱壮志不减。去秋,本欲再次出差,到河北省进行调查访问(河北也是柴氏聚居重点),但因经费无援,未能成行。今春以来,又想到江西和陕西去调查,仍因无经济支助,坐等观望,而失去时间。为柴族编谱事,在经济上我已垫出不少,现已无力再独自出钱垫贴了。我已深知,要从事编纂柴氏总谱这一宏伟而艰巨的工作,所需具备的五个条件缺一不可。单凭少数人的热情和献身,也是壮志难筹的。必须各尽所能、群策群力,才能众志成城。

  鉴于上述情况,只得把现有谱稿编纂为《中华柴氏宗谱》首卷出版。作为我和绍武先生几年来的工作总结。

  谨以此书敬献于柴氏列祖列宗,并以此答谢众多关心和支持编纂出版宗谱的柴族同胞和亲友们!

  下面将编谱中所涉及的问题和所遇情况,作一说明:

  一、对柴氏家族的调查方法

  面对苍茫辽阔的祖国大地,向何处去寻觅柴氏族人?柴绍武先生采用的办法是:先从有关各省的地图册上找出沾“柴”字边的村庄名称,然后按此村庄名字发去调查信寄上调查登记表。我也采用了这办法。但这办法并不完全可靠。因为有一些沾“柴”字的村庄,并没有柴姓人家(经调查而知,仅豫、晋两省有十几个村庄是这样)。反之,有许多不带“柴”字的村庄确住有很多柴姓人。1997年秋,我次外出调查。头去山东莱州市的柴棚访问,是扑了一个空,白坐汽车跑了数百里,劳而无功。这情况不仅一次,给出差外调或函调造成不少损失。有些负责的村长还来信或来电话说明他村无柴姓人,或把原信退回;而大多数村长是不负这种责任的。

  二、从调查访问中看到的问题

  1.由于社会历经动乱,各地家谱大多被毁,或失散难得,或残缺不全,完整者百无一二。碑刻和宗祠,保存下来的虽然还有,但毁坏的石碑、祠堂,或祠堂被占作别用的也不少。这对于我们编写宗谱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2.经过对山东、河南的调查,可知被调查的柴氏族人,几乎全是山西洪洞在明朝外迁的移民后代(有一、二处的柴族人不知其先祖来历),河北省虽未能前去调查,但也是山西在明朝的迁民重点,从其寄来的几处柴氏家史看,也都是洪洞县迁民。估计总的情况,也大致和山东、河南相同。

  3.浙江及其他南方各省的柴氏族人,多是从山东和中原河南迁去的移民后代。浙江的柴族人有的写信来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山东邹县迁去的,要求对邹县详细调查,能给南迁者找出个来龙去脉,以便他们来山东寻根问祖。遗憾的是我们虽努力查访,也没有老谱可以查出来。被称作客家人的南方同胞们,曾于1996年组织了一行人到河南访问,他们看到了中原河南人的风俗习惯和他们一样,又看到一些历史文物,高兴地说:“河南是我们的老家”。客家人是包括柴姓人在内的中原移民的后代。

  三、对编纂《中华柴氏宗谱》的不同态度

  (一)对柴氏家族的调查,接触到了不少柴氏人,对编写柴氏宗谱绝大多数是热心拥护、积极支持的,但也有少数人态度冷淡,不支持的:

  1.1997年秋,我到了邹县。访问了火车站东平阳路上的一家柴姓人。男主人外出,女主人是一位不到三十岁名叫张静的人,她开水果店。当我说明来意,她即请我进店坐下,献茶给我。她说,她公爹回滕州老家了,今下午即归,要我稍等,即可见面。见她生意红火,忙着售货,我离开车时间又不远,把外调信和调查表给她,说明我要走了。她小心的收放好信件,急忙拿了一些香蕉、苹果往我提包里装。我执意不要,并说“你们是做生意的,样样东西都有本钱。”她立即说道:“你不要这样说,咱们都是柴家人,不能客气。’’我勉强收了两个苹果。她送我出门说,“你老走好,等我爸回来,我叫他和你联系”。我为柴家有此良媳而喜!

  2.青岛某医院有位先进工作者柴某(女),绍武先生在去年曾给她寄过调查信和登记表,久未回信。要我到青岛去见见她。我先用电话联系上她,问起是否收到柴氏家族的调查信,登记表填好没有?她竞质问我说:“这种事不是自愿的吗?”我听她这一言,还能再说什么?

  3.到了江苏睢县,访问了新华书店的党支书柴家振同志。他召集族人代表设筵欢迎。到郑州访问省办公厅行政处付处长柴炳旺等同志,他们也是如此热情,并在席后摄影留念。在此认识了热心于编谱事业的柴本林和柴新军等年轻干部,他们都有奉献精神,是编谱的可靠后继人。

  农村的柴族同胞,纯朴而又热情,干部对编写宗谱之事也多支持,如山东单县的柴王楼、河南博爱县的东良仕村等等皆是。也有多次联系而不协作支持的,如荣城市武家村的柴姓村干部是如此。

  (二)请看一位张姓友人对编写柴氏宗谱的认识和态度

  前年秋,我到河南汝阳县去访问。刚一到,人生地疏,不知柴姓住在何处而心闷。有人建议我到地名办公室去找一位叫张建国的同志问一问。遵此前往,张建国同志让我入室坐下,即给我一杯茶水,我见他平易近人,当即说明寻找柴姓人的来意。他说“县里防疫站有个副站长姓柴,叫柴安琪,你稍休息,我带你去见他。”当我们去到柴安琪家中,张先替我说明来意。安琪接待了我。张建国同志临走时,问安琪说:“柴老师今晚住哪里?叫他到我家住吧?”安琪说:“今晚要召集一些柴族人来和他说话,让他在我家住下吧。”

  此次外调归来,想起张建国同志其人,心情总不平静。觉得他本是一位外姓人,和我素昧平生,萍水相逢,确对我一见如故,热情相助。而我对他也没有陌生之感,且很想念他。给他寄了一信,以表谢意。1998年1月15日他回信说:“我惦念你的工作进行得怎样?认为你要把的柴姓都摸清,也真要费一番周折辛劳。但要真编出书来,在你柴门来说是无价之宝,是对社会也有相当的借鉴价值。因此,我希望你成功,也预祝你成功!你在离休之年依然有这雄心壮志,对我有很大启发,使我异常敬佩,所以你需要我帮忙的地方,随时可以告诉,我一定尽力。我仰慕你的为人,叹服你的意志,望今后互相沟通情况,不断联系”。这样,开始了我俩以后的书信来往。

  “柴兄!来信多次捧读,深感完成一项事业是要付出大的代价的。你已逾古稀,还有这么大雄心壮志,奔波与祖国的天南地北,辛辛苦苦,兢兢业业地去做那些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也是人们所企望的事情,这种老当益壮的精神难能可贵。盛世修志,编写谱志是国家昌盛,物阜民康的象征。你能把柴氏家族的来龙去脉及繁衍发展,弄出个子丑寅卯来,并且变成文字,不单是归属于编史修志的范畴,而对国家的人口学、姓氏研究的探讨、对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有价值的依据。同时,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姓氏繁杂,家庭众多,你的创举,对各个家族编写他们自己的发展史更是个借鉴。我渴等你辛苦的成果。"“上次你光临汝阳,来时匆匆,去时迅速,我们未得畅叙,终是遗憾!因此,我盼望你在时间允许的恰当时机,一定来汝,我们好作深刻侃谈,希你一定来!”

  “我写的《地名故事》早已成书,作为留念尚可,却无欣赏价值,寄去,请直言指教。"

  愚弟 张建国

  1999年3月25日

  我之所以把张建国同志信中的话,不惜笔墨的引述,不仅是他的话,给了我温暖,给我以动力和支持,更重要的是他的话是对我们编写宗谱重大意义的精辟分析。他说得淋漓尽致,使人看了能受教益。这与那些漠不关心宗谱事业的柴族人,是何等鲜明的对照!

  正象他来信说的“我们有共同的语言,观点一致,志趣相同,不能中断联系。”没有想到,在我为柴氏家族事业的奔波中,能遇到这样志同道合的益友!理解万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毗邻",人生有一知己,我心足矣!

  (三)感谢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国历史博物馆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援

  我早在十年前从《山东风物志》一书中,看到在“临淄齐国故城’’中有高侯墓,产生了缅怀先祖之心。原没想到我能编写《中华柴氏宗谱》之书。联想到要去拍一张高侯墓照,载于谱中,以作纪念。但只为一张照片需往返一千七、八百里。在我的繁忙时间里是很不便前往的。我想起临淄区齐国博物馆,素知该馆的同志们工作积极,对参观者热情接待。于是产生向他们求助的念头,给他们写去一封信,恳求他们代我拍一张高侯墓照。这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写的。可真没想到仅仅两周的时间,接到了齐国历史博物馆寄来一封信。拆而视之,果然是一张高侯墓照,真是喜出望外,感激万分!如何感谢呢?信封里除一张照片外,连片纸只字也没有。我立刻领会到这是雷锋精神——办好事不留名。

  我为此事经常思考:他们在百忙中仅为一位陌生人的一封信所求,不辞辛劳为之效力,使我深受教育,雷锋精神永在。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人间自有真情在。

  我写信给他们表示谢意,并永远向他们学习!

  编 者


邳州 徐州网站建设 柴氏家族 柴氏宗族 中华柴氏文化联谊会
中华柴氏文化联谊会关键词: 柴氏家族 柴氏宗族 中华柴氏文化联谊会
技术支持:邳州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