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氏历代名人简介
高 柴 柴 望(宋) 柴 车
柴 举 柴随亨 柴 奇
柴 武 柴元亨 柴世需
柴 文 柴元彪 柴 杰
柴 绍 柴 瑾 柴 震
柴再用 柴元裕 柴道人
柴克宏 柴潜道 柴维道
柴守礼 柴 涓 柴文显
柴 后 柴禹声 柴 伸
柴 荣 柴通玄 柴 望(明)
柴成务 柴 哲 柴本勤
柴禹锡 柴国柱 柴绍炳
柴宗庆 柴 升 柴大纪
柴 涓 柴 虎 柴树藩
柴中行 柴 经
高 柴
字子羔,是敬仲高侯的十代孙。也是齐太公(即姜太公)的十九代孙。春秋时齐人,孔子弟子,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封共诚侯,配祀孔庙。家语记其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执亲之丧,泣血三年,未尝见齿。避难而行,不径不窦。孔予曰:“柴也愚"盖言其性之拘执也。智不足而薄奄祭,方正炎盏,有为南守。
据资料介绍,1999年9月28日是孔子2550周年生日,由此可推知高柴迄今,约2540年左右。
柴 举
高柴之孙,名举。为纪念其祖父,遂以王父(即祖父)名为氏,是为柴姓之源。柴举为柴姓之始祖。
汉将柴武
柴武字子贤,为汉武成候之子。初拜大将军,为刘邦斩韩信于参合有功,封棘蒲候。高祖刘邦死后,皇太后吕雉专权,把持朝政,结党营私,有僭位之意。柴武身为汉室重臣,不能坐视,遂与太尉周勃、左右丞相王陵、陈平密商,策划削弱诸吕势力。柴武向周勃建议道:“少帝是太后谋杀了别人母亲而夺来的儿子,年幼无知,大权旁落,决不能继承皇位;而梁王吕产,淮阳王刘武,恒山王刘义,皆非真孝惠帝之子,都是吕后党羽,更不能让他们取得皇位。’’只因当时三位大臣各有打算,未能取得一致意见。因之,柴武的建议未被采纳。后来,少帝的年纪也渐渐的大起来了,自己也知道并非惠帝的张皇后所生,他也不免常常发出牢骚。他常说:“皇后怎么能够杀了我的生身之母而冒充我的母亲呢?我成人之后,一定要报仇。”太后得知少帝在发牢骚,把少帝幽禁在宫中,宣称少帝患病,任何人不得与少帝相见。太后告诉群臣说:“皇帝长期患病,久治不愈,现在精神失常,不能继承皇位统治天下,应该另立皇帝。”群臣都顿首回答:“皇太后的意旨,是为天下老百姓着想,对于安家庙,保国家,必定产生深远影响,群臣顿首奉诏。”于是太后废弃了少帝,立恒山刘义为皇帝,改名为刘弘。(由于太后称制治理天下,所以新皇帝不改年号)自从刘弘登上皇位,太后见后党羽毛已丰,益发肆无忌惮,把吕氏兄弟都册封了诸候王。封吕肃王的弟弟为梁王,吕肃王之子东平候吕通为l燕王,封外孙张偃为鲁王。纪元前180年,太后病重,于是又下令任命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率北军。吕王吕产统率南军。太后临终时告诫吕产、吕禄说:“封立吕氏诸王,大臣心中多不服,我一旦去世,皇帝年幼,恐怕大臣会乘机向吕氏发难。你们务必要统充禁军,严守宫廷,千万不要为送丧而轻离禁地,以免被别人所制。”临终前,留下遗诏,命“吕王吕产为相国,女为皇后。”
诸吕本打算乘机发难,因惧怕大臣周勃、灌婴、柴武等人,不敢冒然行事。但诸吕叛迹已露,周勃等人哪里还能不知,早同心戮力、图谋诛除吕氏,已如箭在弦上,待机而发。此时柴武与周勃等人意见已取一致,乃定策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因柴武等匡助汉室有功,均有升迁。
文帝14年冬(前168年)匈奴老上单于率十四万骑兵攻入朝那县和萧关,杀此地都尉,虏猎了许多百姓和牲畜财产,匈奴骑兵直抵彭城县境,并派一支骑兵深入腹地,到了雍县的甘泉宫。当时文帝亲临前线劳军,颁布军事训令,奖赏有功将士,准备亲自统兵去征伐匈奴占群臣劝阻他亲征,文帝竟然不从,皇太后出面坚决制止,文帝才打消了统兵亲征的念头。于是派东阳候张相如为大将军,棘蒲候柴武为侍卫大将军,迎击匈奴,苦战了一个多月,才把匈奴逐出国境。柴武因战果卓著,又加封为高唐候。
(采自《资治通鉴》)
柴 文
柴武之孙。晋末平阳(今山东邹县)太守,仍居祖籍。(太守,官名,秦本名郡首,汉景帝时始称太守。宋以后改郡为府,故知府亦称太守。相当于地方专员之级别。)
唐将柴绍
柴绍是唐朝的开国元勋(566—635年)。山西平阳(现临汾市)人。字嗣昌,自幼矫健勇猛,以任侠名于乡里。高祖李渊妻以第三女平阳公主嫁之,成为李渊的东床快婿。根据正史记载,他累从高祖征伐,屡建奇功,被封为霍国公。并拜为右骁卫大将军。与其妻平阳公主组织了娘子军,协助李世民征战,平薛举,破宋金刚,攻王世充,俘窦建德,平定天下。确为兴唐的功臣,尤以柴绍有出色的才华,为人所称道。有一次,吐谷浑率众犯边,他奉命抵御。突然狂风怒号,黄尘蔽天,沙如雨下。大家正在莫名其妙之际,他当机立断,捉住了这个机会,自己大模大样地端坐在帐前,并且遣人弹琵琶,还叫来两个女子对舞。这样,把四面包围的虏兵看得目瞪口呆,一个个心中七上八下地以为唐营有什么神通。没想到他利用敌人分神的时刻,派出了精骑,从敌人的后面进击,结果把吐谷浑的大队人马打得落荒而逃。唐军大获全胜而归。
柴绍于贞观(627年)年间,授右骁卫大将军,华州(今陕西华县)刺史,徙谯国,封谯国公,卒赠荆州都督。
[附]: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一623年),唐初女将.高祖第三女,柴绍妻。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将起兵反隋,遣人密召柴绍妻于长安(今陕西西安)。绍间道赴太原(今属山西),回平阳(归雩县今陕西户县)庄所,散家财,招引数百人起兵以应李渊。遣家童马三宝说服聚众于司竹园(在今陕西周至)的胡人何潘仁及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义军首领,率军来归。屡挫隋京师留守派来的讨伐军,攻占了周至、武功、始平(今陕西、周至、武功、兴年)等地,队伍迅速扩大到七万人。李渊大军渡过黄河后,率精兵万余与李世民会师与渭北.,置幕府,参加围攻长安的战斗,营中号日“娘子军。唐朝建立后,封为平阳公主。
(采自《中华军事人物大辞典》)
柴再用
南唐汝阳(地名,春秋齐邑。故城在今山东禹城县西南)人,始名存。初隶孙儒,后儒败.,归杨行密。勇敢善战,所向克捷。论功授光州刺史。唐天佑初,梁王朱全忠攻淮南,抵光州。再用严设守备,鏖战通宵,斩获朱全忠之众万余人,佐行密建吴国。历任吕军指挥使,累加得胜军节度使。
柴克宏
南唐汝阳人。柴再用之子。好施予,不事产业。事李憬,为抚州刺史。吴越侵常州,憬授克宏右卫将军,出兵御敌。枢密副使李徵古轻其为人,给戈甲皆朽钝。既至常州,犹驰使趣其归,克宏怒斩来使,拒不从命。及战,大破吴越兵,后高官至奉化军节度使。
柴守礼
后周,尧山人,字克让,妹归太祖郭威为后,后无子,以守礼之子为子。是为世宗。世宗即位,守礼以光禄卿致仕。徙居洛阳,终世宗之世,未尝至京,官至太傅。
柴 后
后周,守礼女弟,归太祖郭威。太祖微时,喜饮博任侠,不拘细行,后常谏止之。及太祖即位,后已卒。追册封为皇后,谥圣穆。
柴 荣
柴荣五代后周皇帝。
后周(951—960年)时邢州龙岗人(今河北邢台西南)。周太祖郭威养子,太祖皇后之侄。后周初建时,以非太祖亲生之故,受部分朝臣排斥,不得入京,授官澶州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候。在任期间,盗不犯境,深受百姓爱戴。显德三年(950年)被召入京,任开封府尹,封晋王。统管天下兵马及禁军。951年郭威去世,因无嫡嗣,传位柴荣。是为柴世宗。
郭威死后,柴荣面临的是一个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局面。正当新君初立,国内政治动荡不安的严峻时刻,北汉皇帝刘崇见后周丧乱未已,人心摇动,便乘机大举入侵。
刘崇为了一举成功,又派人前往契丹,许以重利,求借精兵。契丹派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衮率一万多骑兵抵达晋阳(北汉都城今山西太原市)。刘崇亲自率领三万人马,以义成节度使白从晖为统帅,武宁节度史张之徽为前部总指挥,汇合契丹骑兵,自团柏(今山西祁县东南六十里)南下,直扑后周边镇潞州(今山西长治市)
北汉军队来到边界,屯兵于潞州以北梁侯驿。后周边将李筠得到警报,急遣部将穆令均率二千步兵迎战,自率大军撤到梁候驿东南的太平驿,筑垒固守。
张元徵与穆令均交战,假意撤退,以便诱敌深入。穆令均不知是计,纵马追杀,结果遭迂伏击,战败被杀,折损士兵上千人。李筠放弃太平驿向南逃遁,在上党(今山西长治市)据城自保。
前线失利消息传到京都,朝野震动。柴荣召集群臣,宣布御驾亲征。亲征的意义十分重大,作为一国之君,临阵督战,不仅便于及时确定制胜方略,而且能够稳定军心,提高士气,增强步队的战斗力。战士为了捍卫自己的君主,则会舍生忘死,奋勇冲杀,往往能够转移战局,反败为胜。当时虽有一部分大臣出来劝阻,认为不应轻举妄动。但柴荣对眼前局势已经作了冷静的分析,认为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这一战关系国家存亡,绝不能临敌退缩。因此,排除了重重阻力和干扰,决心亲临阵战,挫败强敌。
北汉军队乘胜南下,进逼潞州。大敌当前,柴荣指挥若定,对兵力和将帅进行了妥善的布置和调整。制定了三路反击的战略决策。一路由磁州(今河北省磁县),固镇(今河北磁县西北)向西北抄到敌后,一路从晋州(今山西临汾市)向东北击敌侧面;一路在泽州(今山西晋城县)集结,正面迎敌。
为了解除后顾之忧,柴荣同时大赦天下,给被贬降的官员恢复原职,减免各地欠交的赋税,在任的文武百官一律给予重赏,这些措施,暂时安定了国内局势。
一切准备绪,于显德元年(954年)三月十一日柴荣委任枢密使郑仁海为东京留守,亲自率军从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出发,十六日到达怀州(今河南沁阳县)柴荣考虑到自己兵力上不占优势,北汉又有契丹相助。这一战能否胜利,对将士们的斗志和战机的把握,至关重要。因此,柴荣自从离开都城,即一路急行。想趁部队士气旺盛之时,与刘崇展开决战。
刘崇没料到柴荣竞能亲自督战,大意轻敌,不理会潞州守将李筠,率队绕道南下。当晚驻军高平(今山西高平县)以南。次日后周的先锋部队与北汉军遭迂。北军一战即退。柴荣担心他们此远遁,挥军紧追。同时令泽州刺史史彦崇率兵驻守北行要隘。断敌归路。刘崇停住大军,命中路军在高平西南的巴公原列阵,令部将张元徵率军在东侧、杨衮率契丹骑兵在西侧严阵以待,后周的军队,由于前部急行追敌,后路军未能及时赶到,这样以来两军人数的对比更为悬殊。后周的将士不免有些惊惧。而柴荣豪情勃发,信心百倍,他临时调整阵形,命义成节度使白重赞与侍卫、马步都虞候李重进率左路军在西面,樊爱能,何徽率右路军在东面,监军向训、郑州防御使史产超率精锐骑兵在中央,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率禁卫军负责护卫,柴荣骑在披着铁甲的战马上,在阵前督战。
刘崇见后周阵上兵微将少,更加轻敌,甚至后悔向契丹借兵。刘崇当即命令东侧部队首先出击。张元徵得令,率领一千骑兵,冲击后周的右路军。
两军刚一交锋,后周的樊爱能、何徽带领骑兵转身逃,右路军即刻崩溃。一千多步兵纷纷向北汉军投降。柴荣见军情危急,赶紧率领禁卫军,不顾刀锋箭羽,亲自突入阵中督战,国君的英勇无畏,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为了捍卫君主,人人奋勇杀敌,无不舍生忘死。禁卫军将领赵匡胤对身边战将们说:“皇上危急到这种地步,我等还不死战,更待何时?’’当即与禁卫军统帅张永德,各率二千人,加入战斗,抡在高地,从左右两翼夹击。后周军队士气大振。
刘崇得知柴荣也在军中,便鼓励张元徵,催促他早点进兵,不料他刚刚阵前察看战况,战马忽失蹄跌倒,张元徵跌落马下,被后周士兵杀死。张元徵是北汉的猛将,他一死,北汉军士气顿时低落,这时南风越刮越大,后周将士顺着风势,奋力反击。北汉军兵败如山倒,已溃不成军。北汉的三万大军还剩下一万多人,且战且退。后周节度使刘词率后路军赶到,三军会师,柴荣挥军掩袭,一直追到高平。杀得北汉军尸横遍野,丢弃御用器物、军需物资,铠甲兵器,各色牲畜,不计其数。
北汉皇帝刘崇,乔装打扮,乘着契丹所赠的花骝马,带着一百多骑兵,狼狈逃窜,昼夜兼程向北方急奔。一路之上,不敢停留,伏在马上,免强支持到晋阳。
柴荣率领后周将士,冒死奋战,而右路军主帅樊爱能、何徽却带着数千骑兵向国内奔跑,沿途抢劫,驱散民夫,造成军需物资的严重损失。为了严明赏罚,整肃军纪,战斗结束的当天晚上,柴荣即下令将临阵投降的右路军步兵,统统抓回,全部杀掉。右路军主帅樊爱能、何徽,枭首示众。从此以后,骄傲的将领,纪律松弛的士兵,才开始知道畏惧军令,军队中的容忍放任的积弊,终于禁绝了。
高平战役结束后,柴荣重新分布兵力,对北汉采取战略反攻。在短期内又连克数州。但因连日淫雨无法继续作战,只好班师回国。此刻柴荣即把治军重点放在精兵简政上面,对军中老弱病残人员遣返务农,并广招绿林豪杰,加强禁卫军,实现了兵在精而不在多的治军方针。柴荣并注重发展生产,充实国力,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为以后对后蜀、南唐、契丹的武力征战,奠定了雄厚的军事、经济基础。
显德二年(949年),契丹军队屡次骚拢后周的北部边境,由于防守空虚,致使契丹骑兵,渡河南侵,民不安居,柴荣根据边将的报告,参照边区地图,确定了移军镇守的策略,将许、曹二州的驻军北调,选要害之地,筑垒戍导。契丹兵从此不敢过河抡掠,北部边民渐渐有了耕作放牧的机会。
为了夺取被后蜀占据的陇西故地,柴荣又发兵袭取西川。后因周军队所向,战无不胜,后蜀守城将士,统统献城,请降。后周战士先后将秦、凤、成阶、四州收复,归入后周版图。显德三年(956年),柴荣为了加快战争的进程,决定亲征南唐,坐镇淮南。后周大将李重进与南唐大将刘彦贞对阵时,一鼓作气,杀入敌阵,大败南唐大军,斩首二万,杀死刘彦贞,俘虏偏将咸师朗,缴获铠甲等物资三十万件,战马五百匹。柴荣一连攻下淮南数州。南唐皇帝李景派使者上表请和,希望纳贡称臣,并愿割让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柴荣志在尽收江北之地,拒绝接收降表。
显德四年(951年)二月,柴荣再一次亲征南唐,此次已营造了一百艘大型舰船,培训了一支强有力地水战部队,南唐军极为震恐,前线守军非降即逃。南唐皇帝李景已弃都南遁。到了显德五年(952年),柴荣已攻下淮南,江北地区的十四个州城,已全落入后周手中。
柴荣攻下江北以后,驻军建安,下令召见南唐皇帝李景,李景十分恐惶,派大臣钟谟、李德明为特使代为进见。柴荣接见了这两位特使,对他们说:“你们自以为是唐室后裔,礼仪之邦,为什么不惜丧权辱国,远涉江海,结纳契丹。你们赶快回去回报你们的国王,让他跪到我的面前,只要扣两个头,万事全休。如若不然,我将打开你们都城的府库,犒赏我的三军将士,到时候你们别后悔。”两个特使吓得胆战心惊,连一句话都没敢说,告辞回去,见了李景,详细描述了柴荣英明威武的形象,感到南唐根本不是他的敌手。李景只好向柴荣上书认罪,请求“保江南之地,以养宗庙",给南唐一线生机。奏书中陈词恳切,语调凄凉哀婉。柴荣这才答应了投降罢兵的要求。然后,班师凯旋回京。
柴荣平定了南唐之后,便又平定北方的边患。显德六年(953年)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柴荣作了第五次也是后一次的亲征。他率领大军出京师、经沧州,兼程北进,所到之处,州县闻讯而降。一连收复了瀛、莫二州(河北省河间、雄县南)十七个县,合一万八千三百六十户。这是柴荣一生中为辉煌的时期。在决定继续进军收取幽州(今北京市),指日可待之时,柴荣感到身体不适,只好地停留。谁知病情日见沉重。以至一卧不起,殿前指挥张永德代表众人催促柴荣起驾回国;但因病情日益加重,终于在显德六年六月,在回京途中逝世。年仅三十九岁。
柴荣是五代时期具有雄才伟略的帝王,他仿效唐太宗李世民渴望扫平战乱,建立不朽功业,可惜英年早逝,壮志未酬,令人感叹!
(搞自<中华军事人物)大辞典)
柴成务
宋·曹州济阴人(今山东馆陶),字宝臣,博学稽古,有声词学,乾德六年(963—968年)中戊辰科状元之后,官授陕州军事推官,又迁大理寺丞,太平兴国五年转太常丞,再迁殿中侍御史以光禄少卿奉使高丽,国人信服。淳化二年(991年)为京东转运使,召拜司封郎中,知制诰。历官中外,皆有能名。真宗即位(997年),迁至给事中,知梓州,以判尚书刑部致仕。景德六年去世。享年71岁。著文集卷。
(采自(中国历代状元谱>)
柴禹锡
宋·大名人,字元圭。少时,有客见之日:“子质不凡,若辅以经术,必致将相。”由是留心学问。事太宗,累官至枢密副使。出知沧州,在任勤于政治,后授镇宁军节度使,历知经,贝二州,俱有惠绩。景德(1004—1007)中卒。
柴宗庆
宋·大名人,禹锡孙。字天佑,尚太宗女鲁国长公主。仁宗时,累官静难、永清、彰德诸军节度使,卒谥荣密。
柴 涓
宋·字浩然。以荫至通直郎,知鄂州阳县。靖康初(1126—1127),京师被围,檄召天下兵,鄂诸县兵皆来集,涓独以所募六百请行。涓驰先犯锋镝,乘胜追北十余里与敌迂,飞矢猬集,涓遂壮烈殉国。
柴中行
南宋·余干人,字与之。绍兴元年进士,累官右文殿修撰,主管鸿庆宫。常与弟中守、中立讲学南溪之上,人称南溪先生。著有《易录集》、《传书集》、《传诗讲义》、《论语童蒙说》。宋史有传。(另参看江西万年县谱志——本谱转载。)
柴 望
柴望(1212-1280);
“柴氏四隐”(柴望、柴随亨、柴元亨、柴元彪)之首。浙江江山人,字仲山,号秋唐,又号归田。宋嘉熙(1237—1238年)为大学上舍,除中书奏名。淳裕6
9(1245年)丙午元旦,日蚀,诏求直言。因著有《丙丁龟鉴》十卷上陈。事涉迷信,上极不满,下望于临安狱。京兆尹赵忠斋(即赵圻)疏救得免,放归田里。一时名流祖钱涌金门外者车盖遮道。各赋诗序相赠。既归,和渊明归去来辞以自遣。居长台之高斋。有楼日奇气,厅日百客,日与宾,僚啸傲其间。
宋端宗(1279年)登基,柴望咏史诗百首进呈,授迪功郎、国史馆编校。
宋亡,自号宋道臣,与兄弟吟咏于田园之间,屡征不出。人号《柴氏四隐》。有《四吟集》,集中诗词歌赋均有,约十余万言。享年69岁,葬于长柴望所著《丙丁龟鉴》列举自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年)至五代后晋天福十二年间,凡迂丙午、丁未年份,约有半数发生战乱。柴望上陈此书,意在要求宋理宗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不料触怒皇上,被逮入狱。此书现存衢县鱼山村,与家谱放在一起。《四隐集》中也颇多佳作,为世所称道。
柴随亨
宋·江山人,柴望从弟,字瞻屺,宝秸进士。历知建昌军。宋亡,遁迹不仕。
柴元亨
宋.随亨弟,字吉甫,与随亨同举进士。历官朝散大夫,荆湖参制。宋亡,不仕。与从兄望及兄随亨,弟元彪,称《柴氏四隐》有诗文,日《柴氏四隐集》。
柴元彪
宋.随亨弟,字炳中,号泽瞿居士,尝官察推。宋亡,不仕,所著日《袜线集》,后编入《柴氏四隐》中。
柴 瑾
宋·江山人,字怀叔。师事徐存。以进士卒鄱阳。岁饥,便宜以常平米发赈。太守难之,答日:“设有咎,下官当自受之。”入为殿中侍御史,福建漕侠有《退翁集》。
柴元裕
宋·余干人,字益之。通五经,尤长于易。以穷理尽性为本,四方从学者众。题所居斋日强恕,学者称强恕先生。著《春秋尚书论语解》、《易系大学中庸解》。
柴潜道
元·衰陵人,博极群书,工词翰,高尚不乐仕进。教授乡间,以德义陶其后进。人号为秋岩庄靖处士,有《秋岩小稿》。
柴 涓
宋·永丰人,字益深。早年师从号称东南三贤的吕祖谦,(即《东莱博议》的作者),由是其学处处必以圣贤为师表。年方四十不在去应举业。
柴禹声
宋·西兴人。(属浙江萧山,今归杭州)字元振,曾从杨时受业,多次乡荐,当时学者以他为宗师。绍兴年间,高闶在太学曾举荐至史馆任职。兄禹功,安懋绩。晚年也师从杨时,当时人认为兄弟两人都能了解杨时的学识。
柴玄通
宋·阌乡人(今河南阌乡县西),字又玄。为道士于承天观,年百余岁,善“辟谷,长啸”之术。真
(998--1022年)多次晋京,召见谈话时,多以“修身慎行”为内容。后向皇帝写了遗表,自称罗山太乙洞主,点香端坐而卒。
柴 哲
宋·江西永丰人,字吉卿,从学于范浚,深得物理性命之学,而对于治心养气,更是衷心信服。
柴国柱
明·西宁卫人。万历中由荫历西宁守备,骁勇善射,击寇南川,冲锋陷阵,勇冠一军。录功进都指挥佥事,累擢都督佥事,陕西总兵官,改镇甘肃。河套松山诸部长合兵入寇,国柱檄诸将败之。寻移镇沈阳,谢病归,天启初录功加左都督。
柴 升
明·内乡人,字公照。成化进士,授工科给事中。弘治时,任广东布政使,讨南海贼有功。正德间,进吏部侍郎。刘瑾诛,擢南京兵部尚书。
柴 虎
明,太祖时以功升指挥副使,从参政朱亮祖讨方国珍,守温州。
柴 经
明.鄞人。字季常,正德进士,授刑部主事。凡冤狱必湔雪惟允。历迁oh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署大理事。经天性孝友,居官侃侃,虽有过不宣,有一善即扬之。故人皆称为长者。
柴 车
明人,字叔舆,永乐中以举人授兵部主事,累官本部侍郎。英宗初,西制不靖,以车廉干,命赞甘肃军务、破朵儿只伯,威镇西陲。后升兵部尚书。
柴 奇
明.昆山人,字德美。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曾任吏科给事中,南光禄少卿,应天府丞、府尹等职。著有《黼安逸稿》十卷。德关自登进士为官之后,曾参与吏部政事,上书当时的太宰杨文襄。提出东南水利建设的意见。后来李充嗣开白茅港,疏浚吴淞口,基本上采取了德美的意见。此外,他的诗也写得好。当时评论说,德美的诗,意境开拓、文字流畅,无艰涩呆滞之弊。特别是七言绝句更有风韵。
柴世需
明·阳谷人,字无功。中乡试亚元,有文名,尤长词赋。善真草隶篆。选任中书,纂修国史。书成,迁工部司务。督修内苑工程,综理详密,为时所重。升本部员外郎。
柴 杰
明‘鄞县人,字廷俊,天顺举人。在去京城考进士时,正好迂到船夫深夜啼哭,并欲投水自尽。柴杰问其原由,知道是官府逼租,柴杰捐出自己的路费,让船夫去偿清官租。第二年柴杰下第归乡,又迂到前次船夫,夜间把妻子打扮一番,愿伴宿以报答柴杰的救命之恩。遭到柴杰的严词拒绝。
柴 震
明·乌程人(今浙江吴兴)字景春,永乐中由国子生任为兵科给事中,又提升为大理寺少卿。平生廉洁刚直,处事公正认真,人都不求他办私事。到死时,身无分文,两袖清风。
柴道人
明昆山人,太学生,家世富显。曾因事赴京城,回时到了镇江,忽写信给所有亲属,叫把家财尽数散发给内外亲戚及族人0自己削发为僧,居于武当。师父化去后,入伏牛山修道。过了二十年,重叉回到武当。嘉靖末年,朝廷任他官职,也辞而不。
柴惟道
明·严州人(今浙江建德市),学允中,号白岩山人,著有《玩梅亭诗集》。
柴文显
明·建德人,自幼从师学业,尤精于《中庸》。号柴中庸。正统十年,登进士,巡按福建,居官风采凛然。当时太监王振,恶其与己不合,借帮福建发生寇乱,罗织罪名问死罪。天下人都为文显含冤而不平。
柴 伸
明·云南人。弘治中期(1488—1505)任广东龙门知县,才行卓异,任内多有惠民的施政,城池公署,多所建立。卒于任期之内。县民感怀他的德行。立了牌位来祭祀他。曾著有《愚牧解》为人传颂。
柴 望(与前面宋代江山人的柴望同姓名)
明·钱塘(今杭州)人。字宗礼,性敦朴,见义勇为。元朝末年,括苍金观为元明州(今宁波)学官。元亡,退居钱塘。因贫,母死不能葬,哀伤过度而死,金妻也相继而死。柴望出于友谊,便捐资替金观一家治丧,并遍告金观的亲友,使得金一家的灵柩得以归葬原藉。当时人一致称赞柴望的义举。称他为“柴义士”。
柴本勤
清·鸟程人,字功造。号松崖,工书画篆刻。
柴绍炳
清·仁和人,字虎臣,号省轩。少博闻强记,下笔辄数千言,人称其文为西陵体。明亡,弃诸生,隐居著述。凡天文、舆地、历法、礼制、乐律、与夫农田、赋役、水利、兵戎之事,莫不穷原竞委。尤好关闽濂洛之学,动履必准规则。著有《省轩文钞》、《青风堂诗》、《古韵通》、《白石轩杂稿》、《考古类编》诸书。
柴大纪
(1730—1788年)清,江山人,字肇修,号东山。少年时,在私塾读书,很会写文章。二十八岁去考秀才时,督学窦光鼐见其身体魁梧,气宇不凡,劝他改习武举。三年后,考中武举人。1763年又中武进士。分发到福建当守备。历任福建水师提标,左营守备,右营游击,澎湖水师营游击、参将,湖南洞庭协副将,福建海坛镇总兵。
当时台湾是一个府的建制,府治设台南,下属三个县,隶属于福建省。军事上在台湾设总兵一员,驻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驻兵三千。所以,柴大纪是台湾的高军事长官。
明朝末年,台湾曾沦为荷兰殖民地。康熙元年(1662年)二月,民族英雄郑成功赶走了荷兰侵略者,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父子即以台湾作为反清复明的基地。康熙十三年(1674年)参军陈永华组织“天地会”,准备进行持久的反清斗争。至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郑成功之孙郑克爽投降清廷,中国版图统一。但台湾的反清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至1721年朱一贵起义之后,到1786年,又爆发了“天地会”的林爽文起义。
台湾居民有很多是福建、广东的移民,林爽文本人是福建漳州人,移居台湾彰化,社会联系广泛,又有“天地会”作组织号召,所以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十几万,声势极为浩大。台湾知府孙景燧急忙赶到彰化,督率知县俞峻、副将赫生额、游击沈世文征剿。林爽文率众夜袭彰化县城击毙孙景燧、赫生额、俞峻等,清军全军复没。乾隆帝急忙调李侍尧任闽浙总督,命令原闽浙总督常青渡海去台,围剿林爽文起义军。
林爽文雄心勃勃,他进攻目标是府城台南。所以夜袭彰化后,第二月又攻克诸罗城,一月后,再攻克凤山县,便向府城进发。
这时总兵柴大纪率众守卫府城,出驻临埕桥,扼守通往府城的道路,在提督黄仕简的支援下,柴大纪重新攻占诸罗、凤山,又移军驻守诸罗。因为守府攻城的功劳,柴大纪受到乾隆的嘉奖,赏赐花翎。
诸罗城扼通府城的要道,林爽文用全力再来攻打,在城下,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自二月至四月,林爽文连攻十次。柴大纪率几千士卒,面对几万人的义军,双方众寡悬殊,而柴大纪广有机谋,英勇善战,督率游击杨起麟,守备邱能成等频频出击,对方死伤数千。四月以后,战斗更为激烈。而将军常青出援无功,提督任承意畏崽不前,林爽文围城益急。昼夜围攻不息。柴大纪屡出奇兵,先后百余战,牢牢地守住诸罗城。林爽文又采用里迎外合的计策,暗暗地派遣部下张慎微去假投降,被柴大纪识破擒杀。林爽文分兵进攻蓝水港粮道,又被柴大纪击退。八月骁将总兵蔡攀龙驰援诸罗,与柴大纪共守,柴大纪信心更足了。
二月以来柴大纪战功卓著,屡受乾隆嘉奖。四月,赐荷包奶饼。六月,授柴大纪福建陆路提督,并兼领台湾总兵事,又封他“壮健巴图鲁”的名号,加参赞大臣的头衔。十一月,授柴大纪为太子少保,并诏令改诸罗县为嘉义县。同时,因常青年老出师无功,以福康安、代常青为将军,率军进攻义军根据地大里村,以减轻嘉义(此后诸罗即改称嘉义)的压力。因柴大纪誓死守卫嘉义地,乾隆又进封柴大纪为一等义勇伯。
十二月,福康安援军到,嘉义解围。不料,柴大纪竞以守城功大,居功自傲,在戎马倥偬之中,出城迎接福康安时礼节不周,福康安便怀恨在心,一定要置之死地来泄私愤。于是向乾隆上疏,攻击柴大纪以前的奏报不实。当时乾隆尚有袒护柴大纪之意;但福康安心仍不甘,自恃他是皇亲国戚,清廷贵族(他是乾隆皇后富察氏的娘家侄儿,大学士傅恒的儿子,而且据说是乾隆的私生子),他的权势炙手可热,足使朝野侧目。他一面买通了刚从浙江回转的侍郎德成,诬告柴大纪的贪赃枉法,又攻击柴大纪平时纪律不严,酿成百姓造反,要求把柴大纪押解到京城正法。乾隆不得已改变初衷,命令大臣李传尧、徐嗣曾、琅矸等人审理此案。在众大臣的竞相攻击之下,乾隆乃下令剥夺柴大纪职衔,逮捕治罪。以“纵驰令黩、贻误军机”的罪名,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七月,柴大纪被斩弃市。一人得罪,全家遭殃,儿子也被送往新疆伊犁为奴。
柴大纪祠和冲天楼原在江山市上台镇,已毁于日军侵略江山之时,现祠堂已作公用。
(采自浙江江山市政协文史资料特辑《江山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