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宗谱考证
 
江汉柴氏史考略(二) 文/柴德钧

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指正。



 远祖溯源

 

节  概述
江汉柴氏族脉,前人有谱数页,简约溯源:

【遐嵇明末清初我华祖自江西游武昌过汉水择里居落在天邑大拔港越数十年有坟墓三塚旁沟一条祭田八分尚未成册复分钦镇金银四大支钦祖迁居本县八字脑支河进至丁铁口镇祖迁居沔阳张家垸有墓七塚祭田数亩终落狗尾河只有金祖随母离祖落在德安应邑各风港业入军家不可漫扮银祖迁监利无迹

【族议字派:华元天如,世志亨科。祖德必成,宗道光明。仁义正大,诗礼传家。文章济美,长发其祥。永著后代,遵效前良。衍庆丕振,富贵日昌。】

注:摘自现存二本手抄本首页现存二本手抄本(以下简称墨谱)分别为仙桃柴家湾柴金武先生、洪湖柴家湾柴道炎先生收藏至今。

谨审慎解读墨谱,并依据墨谱上溯华祖世系族源,下考华祖世系第三世钦、镇、金、银四大支脉

 

第二节  柴氏起源

《通志·氏族略》(宋郑憔著)载:

【柴氏:姜姓。齊文公子髙之後。髙孫傒以王父名為氏。十代孫高柴,仲尼弟子,孫舉,又以王父名為柴氏。漢有棘蒲侯柴武。裔孫守禮,五代周太祖無後,以守禮子榮為嗣。是為世宗。】

柴氏之先,源自炎帝姜姓之太公、齐文公一脉,出自高氏。我得姓始祖柴举公世居山东平阳,自汉初柴武公佐汉建功,聚族山西河东平阳,历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郡望山西河东平阳郡(注:汉置平阳县、魏置平阳郡) 唐代中叶以后渐渐势微,五代时再用公、世宗先后崛起自五胡之乱抱谱东渡至南宋南渡,柴氏先后有部分支脉系南迁至江南信安、衢州等地后支出余干等多地聚居,至南宋时柴氏再度中兴。南宋以后,元代时柴氏一度沉寂,至明清时柴氏逐步恢复生机,柴氏人口大繁衍,迁徙至各地。

 

第三节  远祖探脉

江西柴源柴氏宗谱世系总引(注:摘自江西南溪柴氏宗谱):

:晋建兴五年,(公元317年)司空回之子琰,随五王渡江居住信安(今信安郡)是为过江一世。  (即浙江派一世祖)琰之十六世孙,曰行吉,生三子:长季思、次季兴,幼季恕。继兴后六世孙日仲苏,仲苏之子日彦幽,由信安始迁江山,(衢州府江山县)即今长台(今长台村)。彦幽生伯博、伯博生文经,文经生子五。其三曰承昌,实琰之二十六世孙。以外父毛元质,仕於乐平,公从之于官……路经余干(饶州府余干县)之政新乡,见土壤丰腴,乃立别业於此,遂为家焉。即今江西省万年县柴源挡马儿源。承昌为江西派柴源柴氏代世祖。(承昌取妻毛氏,子孙代单传)。承昌之四世孙曰君奭,生子三:长杞、次基、幼贲。既数世子孙益繁,因名其所居柴源。厥后分析散处,今周村……由宋至今,徙居年代莫详。而谱之编次则以承昌为一世而析。杞、基、贲三位各为一支。

 

南溪出土之《先考竹隐柴公圹志》

柴姓之先,当五代后周时,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彭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陵之母弟也。枝派特蕃衍,钦后取备先恪,袭爵崇义公,自宋天圣迄绍兴,凡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讳昌始自衢徙家饶之余干,益绳绳诜诜,敦诗书,取功名。大门户人因姓所居里口口口口口叶而至高祖讳景逊,曾祖讳允中,祖讳昂是,生考讳汝为字国佐,天赋质朴,冠衣襜如口口口口与人处刓崖异绝,矫饰初若三以瘉人促席细语,则明达周详,处事中意,闻者敬服。家自口口口口稱未贬而靡靡如南家阮,不能自振,考勤于稼穑,不赖邪赢,资以日裕,则拓疆畎,構室庐。以囗先志。痛祖不终养,不见苟完,养祖母陈惟谨,年八十有四,既疾且肃心长斋精祷,遂瘳,越明年乃终,人谓诚孝。

初,强恕先生元裕以濂洛正学囗于乡,簦笈坌集,其犹子南溪先生中行、蒙堂先生中守、筠赛先生中立皆从之游南溪入侍经筵,出秉麾钺,嘉谟伟绩,精忠劲气,载在国史。传仅一再,家已不竞,群从议建乡校,祠之咨决囗。孝考笃从祖亲亲之谊,不待佥谋,遽割便近百数十亩,构大成正殿以倡之乡城。赵氏亦建学以祠其先丞相忠定公,租率取其曾玄共业,或诉之官,还之,得自便,售易考,凡得数十斛。既程侯公闾来莅政,以兴学为务,急知不可夺,则劝以义,考率先悉归之,学无难色,侯大喜,洁进之,复其征于时君子之言,谓人情自甘隐约,累铢寸拮据,率瘏以成厥家者,虽鸱夷公子且莫肯轻委其资,今一朝举二义,倜傥卓越如是,是非其胸中有过人远者未易能也。自是守吾州者廉不如宝侯汝舟,亦敬考有加,其有以取之矣。每岁旱,辄捐私笺祷而屡应,里中赖之。居多竹,谓为竹隐翁,郡刺史野云廉公大书以匾。晚益有志,训诸孙励文雅以无忘奕世,而天不假年,只囗囗囗。

考以宋宝佑壬子六月八日生,皇庆改元,寿六十又一,以疾终于正寝,十一月廿三日也。娶李公囗囗囗黎,团湖公宏之从孙庭秀,幼在庭阶,大父许以谨守,谓考曰:“此称吾家儿,昭穆序,盍子之由是嗣?”囗囗囗同里史书黄州贰车元美之曾孙,父藻安韶,克世其家,故考选焉。孙男三:宗良、宗何、俊,孙女一,许婚李外孙母氏从孙也,曾孙愿奴,曾孙女一。庭秀方处卜厝地也,有梦考如平生,曰:“幸语吾儿,吾先垅有可藏,无远取。”明日果得吉于溪南祖母承宅之右,以三年正月封瘗。

考笃俭勤,才振抚克成立,以不坠我旧囗肖孤,将求当世名笔,以昭我先德。葬日薄姑述其概,纳诸圹云。男囗囗泣血谨志。眷从仕郎囗囗囗囗水州判官李济 填讳

【按】:17年5月2O日赴南溪实地调研见圹志真迹,以口代缺损抄之并断句。

至今为止,在我见过的各地民间柴氏宗脉史料记载中,惟南溪出土之元代《先考竹隐柴公圹志》,脉络清晰、逻辑严谨,值得后世研究宗脉时采信的手原始史料

 

《旧五代史.恭帝本纪》记载:

庚寅,皇弟特进检校太保、左骁卫上将军、燕国公、食邑三千户 宗让加检校太傅,进封曹王,改名熙让;熙谨拜光禄大夫、检校太保、右武卫大将 军,封纪王,食邑三千户;熙诲拜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左领卫大将军,封蕲王,食邑三千户。

【按】:比对《新旧五代史》之所有关于五代时【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只有《恭帝本纪》记载了相关史实,与南溪出土元代国佐公圹志之记载,【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只有一人即蕲王【熙诲】,则该圹志的陈述南溪柴氏族脉时,或指【蕲王】一脉。(注:因该圹志在记载此处时有缺,抱憾。)若采信该圹志之宗脉传承,则南溪始祖承昌公为蕲王之孙。该论断仍需更多更详实史料佐证

 

江山柴氏宗谱元彪公序文:

柴氏之先,出自齐太公姜姓齐文公子高后,高孙傒,以大父之名为氏。十世孙高柴,字子羔,孔子弟子,封共城侯。其高柴子举复以其父之名为氏,遂为柴氏。枝分派别,或入於晋,或入於邢,或入於河之东北,不可概举。

今惟晋邢之谱,尚可考证。晋州一派汉有柴武,侍卫大将军,定策立文帝,封棘浦侯。征匈奴有功,封高唐侯。裔孙平阳柴文,为晋阳太守,因家焉。

晋步兵校尉柴琰,字叔圭。会建兴之衰,衣冠弟姪随五马南渡,徙居江左。后又值桓元僭窃,始迁居东阳之信安郡,郡南一百里之江山松冈里。唐即郡为州县。因钱氏割据遂改今名。  琰之子匡,晋右卫殿中将军。匡之子珉,晋武骑常侍,石城令。珉之子楷守伏波将军。楷之子俭守金城将军。俭之子法姜为齐招远将军,武骑常侍。法姜之子昭全,为梁绥安令。

晋州临汾柴绍字嗣昌,尚唐高祖平阳公主。高祖即位拜大将军。吐谷浑宼边,敕绍讨平之后,转梁都左卫大将军,出为华州刺史。绍生侍卫将军威哲。卫州刺史襄阳公令武,与南祖琰实此一派者也。

邢州一派柴守礼生荣。因其姑适太祖。为圣穆皇后养荣为子,是为世宗,孝武睿文皇帝,生恭帝宗训,冀王熙谨。世宗之弟彦贵虢州防御使,生肃阁门祇侯。肃曾孙之子生咏,以比部员外郎封崇义公,生左侍禁若讷,亦封崇义公,晋州族人东头供奉官。延珂生用政。用政生右侍禁元亨。元亨生供备库副使愈。愈生南唐江州刺史克宏【按:该处存疑问,待考】。则邢晋之通谱由来尚矣。

暨宋室南迁,世宗属渡江而南者,十房仅存其二一房,居毗陵一房来衢,令叔夏袭封崇义,知有晋州族在,长房叔夏请於宋朝,奉周室位板奉安於衢之景福院,遂家於衢。诏令叔夏袭封崇义公。嗣事如故。按邢州族谱,后特书衢州江山柴氏为亲族。考之世次,叅之衢谱,即晋州谱也,则叔夏与天用是为伯仲行。天用二子禹功禹声,从两程夫子门人龟山杨时学,又与国器为伯仲行。其源流大略可见矣。

缅怀前代,唐明宗天成四年,柴自牧廷封居第二。宋太祖开宝元年,柴成务廷封居。成务盖兵部员外郎,自牧之子也,相距六十年间,柴氏父子两魁,天下可谓贵矣。迨至禹锡,字元圭。宋太祖朝枢密使,擢镇宁节度使。生宗庆字天佑。尚太宗鲁国长公主。除千牛卫上将军,驸马都尉。皆通谱系。有曰:义者名在元符,上书之党。有曰:衮者名在元符,元佑之党。他如凛柏台之望,而班执法者瑾也,卫也,升云阁之长,而谥宪肃者中行也。一门竟爽簪笏辉煌,表表英伟,皆晋邢二派中人。故并书之。

苏氏族谱有曰:其初一人之身而已晋邢一也。始分而终合,天理人事循环。大宗一脉之不可泯者。如是余因叙其始末。使后人知所自出云尔。

【按】:摘抄该序文时未改动原谱文之笔误。

 

: 959年封蕲王,南溪谱载承昌公生于1019年,此时蕲王至少有六十多岁,今南溪中行广场之铭文记述中行公为世宗第十三世孙,或为佐证之一。江山柴氏宗谱现存早序文即元彪公序文(注:元彪公为柴氏四隐之一,声震江南,名册国史。),直陈中行公系柴氏为邢柴系南迁衢一脉,该圹志年代与可采信之元彪公序文异地同时代,均早于南溪谱之早序文(注:南溪谱早序文为明洪武年间)。宋史记载,柴中行江西余干人南溪谱记中行为南溪人,余干柴氏悉出南溪。这个籍贯两史料相互佐证了,在其他史料中则无任意两个史料能相互印证中行的父亲是谁。当前能够确定的是中行公与南溪的关系:1圹志记载【其犹子南溪先生中行、蒙堂先生中守、君寮先生中立,皆从之游南溪而入侍经筵,出秉麾钺…】2,宋史记载中行公【号南溪先生】,南溪谱载也是【南溪先生】,这些史料相互佐证。但中行的父亲是谁等等无史料相互佐证,则需更多史料求证

 

18年5月30日从亳州柴大民转发来的三义堂柴谱中有重大发现,丰富了衢州柴氏的构成,从而能够释南溪柴脉来源,南溪柴谱与南溪圹志同时认为承昌公徙自衢州,谱上认为是衢州东晋南迁柴,且南溪谱原序之陈述族源模糊,而圹志认为是徙自衢崇义公柴系,宋史记载崇义公令居衢州为绍兴年间,承昌公为北宋人,这个因素一直困扰着理顺承昌公的来源。现在这个世系图明确,禹锡公后代自北宋初年已迁衢,这样理顺了圹志所记南溪柴系徙自崇义公柴系的逻辑。

 

读南溪《柴氏宗谱》原序(原序见南溪《柴氏宗谱》):

【原序:洪武甲寅侍先兄饶州余干得遇南溪族侄贵承因得族谱流派之详故我兄编辑全谱一样三本留一本付贵承 携二本归于嵩里 后四十五年 永乐庚子予男重授职主事公差到彼得会族之耆德彦圭景丹访其族因甾题卷末又廿年正统己未春有饶之俊彦柴汝霜因卖商此谱家到言其族之远大繁盛子喜又得重见是编知始末事实思前人积善流芳子孙绵远信不诬也因书以记为后日之佐证耳

时正统四年岁在已未正月望日

封赠奉直大夫工部都水司员外郎东渡三十六世孙德辰撰】

【注】:作者所陈述的南溪柴氏族源没有充分足以采信的史料,彼时贵承公(即南溪柴氏负责与浙柴系合辑宗谱的关键人)已不知宗脉来源,仅是《原序》作者之侍先兄(即德载公)与贵承公合计确认南溪柴氏宗脉来源于东渡嵩里柴氏,没有注明足以采信的依据(注:据该原序陈述之理解,彼时南溪柴氏贵承公与晋东渡浙柴系德载公合辑宗谱一样三本,留一本留贵承公,携二本归于嵩里)。衢州柴氏结构复杂,来源不一,《原序》作者为晋代五胡之乱时南渡柴氏,依据是其侍先兄(即德载公)所揖全谱,于是将南溪柴氏系于该支柴氏,而衢州柴氏还有一支为崇义公柴系【袭封崇义公令居衢州】,近年在南溪出土的元代早期圹志则陈述南溪柴氏徙自崇义公柴系,圹志早于《原序》,而二者说法不一。这里有两点说明:  

一、绍兴年间袭封崇义公令居衢州时,该支柴氏是北宋天圣年间已迁衢州还是随宋室南渡而来?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南溪一世祖【徙家饶之余干】是在北宋中早期。

二、南溪柴氏来自衢州的哪一支柴氏,现在发现在徽州柴氏宗谱里有世系传承明细记载,世宗之堂兄弟禹锡公之子宗愈公在北宋初年南迁衢州。在考略已知史料之指向,南溪柴氏或为北宋初年邢柴系迁衢州柴系,尚有待发现史料佐证后确认。谨留待后世再考。

圹志主人国佐公是宋末元初人,其子元英公是元代中早期人,在南溪圹志中有时间记载,贵承公是明代早期人,这个时间段有文字记载南溪谱序文中可考。他们是第十三代,而中行公是第十代,为南宋中期,与贵承公相隔约二百年早期年间之南溪谱序文在陈述南溪宗脉时没有前人的文字依据,仅为当时两地柴氏宗亲的合志,可采信度不足以掩前朝旧文

 

随着各地柴氏史料越来越多地汇集,关于我南溪祖脉溯源,除南溪柴谱之外的各种史料均相互印证地指向崇义公、周世宗之邢柴系,以及参照宋史,初步判断南溪柴氏宗脉系出世宗一系,或为世宗叔父守义公→禹锡公→宗愈公之后裔。正式提出质疑南溪柴谱明初原序陈述南溪柴系出东晋初东渡柴氏一脉。

 

《廿二史劄记-宋史》记载:

【宋太祖为军士拥戴,既登极,迁周恭帝及符太后于西宫,易其帝号曰郑王,太后曰周太后。作周六庙于西京,遣官迁其神主,命周宗正郭以时祭享。又遣工部侍郎艾颖拜嵩陵(太祖)、庆陵(世宗)。建隆三年,郑王出居房州。开宝六年,郑王始殂,距禅位已十四年矣。宋祖素服发哀,辍朝十日,谥曰恭帝,命还葬庆陵之侧,陵曰顺陵。

仁宗嘉祐四年,诏取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长一人,岁时奉周祀。寻录周世宗从孙柴元亨为三班奉职。(先是加恩郭氏,至是又恩及柴氏)又诏周世宗后,每郊祀录其子孙一人。至和四年,遂封柴咏为崇义公,给田十顷,奉周室祀,并给西京周庙祭享器服。

神宗又录周世宗从曾孙思恭等为三班奉职。熙宁四年,崇义公柴咏致仕,子若讷袭封。

徽宗诏柴氏后已封崇义公,再官恭帝后为宣教郎,监周陵庙,世为三恪。(颜师古曰“恪,敬也。言待之加敬,亦如宾也。周以舜后(陈)并夏后(杞)、(殷后)宋为三恪也。”)

南渡后,高宗又令柴叔夜袭封崇义公。

理宗又诏周世宗八世孙承务郎柴彦颖袭封崇义公。

此皆见于本纪及续通鉴长编者。盖柴氏之赏延直与宋相终始,其待亡国之后,可谓厚矣。】

 

至于崇义公一支是否为世宗后裔,宋史记载【钦后取备先恪袭封崇义公取《柴氏宗谱》以其长者为世宗后】,并未确认所封之崇义公为世宗嫡传,但宋室以其为世宗后。即受封崇义公者不一定是世宗直系,但宋室初封崇义公以其继世宗后以奉周祀,因此,我们确认崇义公一支为继嗣世宗的后裔。

 

 

 南溪调研

 

江汉柴氏宗亲4月21在仙桃召开柴氏宗谱编纂筹备会暨柴氏宗谱编纂委员会次会议之后,舍弟正军联系江西柴长勇先生,请求江西柴氏给予我江汉柴氏史料帮助,由是江西柴长勇先生与宿松柴绍松先生召集赣、皖、鄂三省柴氏宗亲各携谱牒会于宿松,协助我江汉柴氏寻找族源。4月29日,笔者道炎先生、族侄柴龙一行三人赴会宿松,查阅多套柴氏宗谱并得到江西南溪柴氏谱局柴爱卿先生、柴建社先生、柴育进先生、柴长勇先生等九人积极协助寻找我华祖身世,寻找到南溪《柴氏宗谱》(以下简称‘《南溪谱》’)记载有一条线索,南溪柴氏第十世祖哥公迁居复州后不详。结合“我华祖自江西游武昌过汉水择里居落在天邑大拔港”之墨谱记载,展开对祖哥公、华祖的考证。

江西南溪柴氏谱局确认,江西柴氏聚族而居者悉数出自南溪承昌公世系,将承昌公世系外迁后不详者名单一一列举,迁复州者仅祖哥公一人,古复州即现在的天门、仙桃、洪湖、等区域,州治在沔阳后迁竞陵。在祖哥公所有记载线索直指向我华祖,我拍案而起,道炎先生热泪盈眶。

:18年8月2O日,江汉柴氏续谱委以墨谱之记载【我华祖自江西游武昌过汉水…】,寻访武昌柴氏,在江夏柴军先生的热情帮助下,我们彻夜拜读江夏柴氏宗谱,江夏柴氏先人徙自南溪,未见有前人迁徙江汉平原的记载。

《南溪谱》载显示:南溪始祖承昌公系东渡二十六世,生于1019年农历12月12日。该项记载已通过查阅江南三大《柴氏宗谱》证实(注:《南溪谱》载《原序》中记载,江南三大《柴氏宗谱》悉数出于明代洪武年间)。

《南溪谱》之《原序》作者自署:‘时明正统四年(即1449年)岁在己未正月望日   

封赠奉直大夫工部都水司员外郎东渡三十六世德辰撰。

东渡三十六世与南溪第十世为

《南溪谱》载:柴中行公(生于1175年。按:此处年代摘自南溪谱,与宋史1190年进士之记载不符逻辑,待考。)、祖哥公等都是南溪第十世。

《宋史. 柴中行传》载:‘柴中行绍熙元年进士’即1190年进士。

《南溪谱》载:祖哥公之曾祖父季卢公“派洪名杰宋政和丙申进士初授潭州沣陵簿转江陵节度使终授承务郎致土配许氏、张氏、鲍氏俱葬欧村姜寅住”。(宋政和丙申即1116年)。

《南溪谱》载:南溪始祖承昌公至祖哥公世系:

一世祖:承昌公生子一人孟公。

二世祖:孟公生子一人瑀锡公。

三世祖:瑀锡公生子一人君奭公。

四世祖:君奭公生子三人杞公、基公、贲公。

五世祖:基公生子四人子权公、延之公、道夫公,延济公。

六世祖:道夫公生子三人季卢公、民望公、叔明公。

七世祖:季卢公生子一人子寿公。

八世祖:子寿公生子四人三省公、三思公、三英公、三俊公,四兄弟中三俊公是老四。

九世祖:三俊公生子一人即祖哥公。

十世祖:祖哥公迁居复州不详。

从南溪《柴氏宗谱》与江汉《柴氏宗谱》之记载,南溪柴氏谱局与江汉柴氏续修宗谱委员会研讨决议,以祖哥公迁复州为我华祖自江西游武昌过汉水择里居落于天邑大拔港。即南溪祖哥公为江汉柴氏始祖华祖。

【按:确认祖哥公为华祖为同一人,各种确认条件基本符合,江汉《柴氏宗谱》记叙模糊,“我华祖自江西游武昌过汉水择里居…”,则无史料佐证具体年代。按照时间逻辑以及生物学逻辑逐代推演,华祖迁来复州的大致时间或在明代中晚期,而祖哥公迁复州较为合乎年代时间概念或在元代及明代初期,所以在年代时间概念上有待进一步考证或发现新的史料,但南溪《柴氏宗谱》在时间记载上本来存在很多谬误,所以江汉柴氏续谱委与南溪谱局在确认祖哥公与华祖为同一个人时,确认了祖哥公与华祖的年代时间概念在逻辑范围之内,因此南溪谱局会商江汉柴氏续谱委之决议案确认:  南溪、江汉两地柴氏各项宗谱史料记载均相互印证并符合逻辑,南溪柴氏第十代祖哥公即为江汉柴氏始祖华祖。】

 

 

第三章   华祖世系考

 

 江汉柴氏老大房天钦公世系

我江汉柴氏墨谱记载,华祖世系之第二世单传,第三世【尚未成册复分钦镇金银四大支】。

,老大房天钦公世系居天门柴垴,历代外迁者颇多,因年代久远,仅为现存长者口述,尚未收集到老大房外迁(如长者口述柴垴之少三房迁为丁家嘴柴氏一脉)的可采信考证史料。

 

第二节 江汉柴氏老二房天镇公世系

老二房天镇公世系棋布江汉,在城市化进程中迁徙至各地,核心聚集区为仙桃市西流河镇之永善柴家湾和洪湖大同湖农场二分场、五分场柴家湾。现存墨谱为老二房天镇公世系历代诸祖公所记录,因此天镇公之世系传承记载十分完整。

 

【按】:天门市芦市镇熊老村柴家垴之始祖墓,位于柴家垴北院中路西约百二十米丁字河口东北岸。17年5月28日江汉柴氏天门柴道胜先生,柴新华先生,柴汉平先生,柴南林先生。仙桃洪湖柴贺海先生,柴道新先生,柴道炎先生,柴敢发先生,柴德钧先生,一同拜祭华祖及诸祖三墓。


17年10月,柴树林先生、柴道新先生、柴敢发先生三人寻镇祖墓及诸祖七坟。

江汉柴氏第三世祖镇祖墓,位于红土垸柴家七坟,历代先人往祭,当地人称柴家大坟。

17年冬至日,江汉柴氏宗亲委主任柴道炎、柴敢发、柴春芳、柴德钧一行四人会同中华柴氏宗亲会赴新郑拜谒周世宗陵 (庆陵)、柴道炎、柴德钧为世宗柴荣敬献花篮。

18.01..(农历大寒节),江汉柴氏为华祖、镇祖举行迁坟活动,分别取天门柴家垴华祖墓(共三祖坟)附近一抔土、仙桃红土垸镇祖坟及诸祖坟(共七座坟)上一抔土,筑新墓于仙桃柴家湾地界永丰垸之西流河左岸河堤之上。
江汉柴氏之仙桃柴家湾族众、洪湖柴氏族众、陈场柴氏宗亲,监利柴氏宗亲代表柴先刚、柴清香、柴祖德、柴移龙、柴祖清、柴向阳等宗亲以及沙市柴家台宗亲代表柴家松等礼成迁坟仪式。

18年清明节,江汉柴氏(仙桃、洪湖、天门、监利)为一世祖二世祖以及三世祖镇公举行盛大立碑典礼,南溪柴氏谱局不远千里参加立碑典礼。

 

第三节 应城调研老三房金祖公世系考之应城调研

17年10月15日,我们一行四人(柴道炎先生、柴道新先生、柴敢发先生以及笔者)驱车至应城调研柴氏宗族,会同应城柴氏族长柴华明先生、柴炳林先生、柴文广先生等召开关于江汉柴氏、应城柴氏两地柴姓的世代讨论悬而未决的宗族世系事宜研讨会。

研讨会由江汉柴氏宗族委员会主任柴道炎先生主持,柴道炎先生以他亲历的十年前两地柴氏第三次研讨会的备忘录分歧点开始,逐一阐述,得到了研讨会的一致认可。

应城柴氏族长柴华明先生、柴炳林先生两人回忆讲述他们亲历的江汉柴氏、应城柴氏两地柴姓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前后历经四代人,共同探讨过三次的简况,本次研讨是第四次,核心问题是关于江汉柴氏认为应城柴氏是江汉柴氏老三房天金公后人,而应城柴氏认为两地柴姓同宗同祖,但不能确认为江汉柴氏老三房。我认真听取了他们的回忆之后,我追询柴华明先生的话外之音,得到的回答是“我知道你们的陈述都是有理有据,我却不能推翻前人的记载,因为我可以得罪活着的人,但我不能得罪死去的人。”  

我仔细地阅读两地柴氏的墨谱:江汉柴氏的老谱以及原谱序关于老三房天金公的记载为“只有金祖随母离祖落在德安应邑葛风岗业入军家不可漫攀”其世系的记载为“老三房天金公妣周,生子如信妣黄、如伶妣彭,如伶公生子世朝妣吴。”应城柴氏老谱原谱序关于始祖的记载为“始祖仁公迁居德安府应城县之马旺团葛风岗遂家焉受军粮七担四斗有零...故立谱派以入籍葛风岗者为世祖。清同治十三年孟春月上浣之吉十六世烈武诗文拜撰”

【按】:江汉柴氏的墨谱以及原谱序关于老三房天金公的记载,字数虽然不多但信息量却不少,告诉我们:

天金公随母离祖,即母壮子少,尚未自立远离家乡,不可能不吃苦。

迁居地为德安应邑葛风岗。

行为事实是业入军家。

“不可漫攀”这四个字写得很重,既表达了江汉柴氏对天金公世系倨傲的不满情绪也表达了天金公世系在原谱序记载的那个时候强于江汉柴氏世系,两者之间不和谐。

关于江汉柴氏第三世老三房天金公世系的记载止于江汉柴氏第五世,即“世”字辈,后世无记载,两者不和谐或始于兹。

江汉柴氏的墨谱以及原谱序关于老三房天金公的记载对照应城柴氏老谱原谱序记载的相同点:1)迁址同为德安应邑葛风岗。2)两者记载同为“入军家”3)应城柴氏老谱原谱序关于始祖“故立谱派以入籍葛风岗者为世祖”的记载,即应城柴氏另立谱派、另立门户以入籍葛风岗者为世祖,之前的祖宗不做记载了,两者记载遥相呼应。(注:应城柴氏宗谱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第九世为空白,无人名无任何记载。)

【再按】:据应城柴氏族长柴华明先生(注:华明先生今年85岁)亲口告诉我,他们早年听前辈们说,两地柴氏一直有联系,研讨世系认可以及两地柴姓世系关系,数百年来的悬案我们终于解决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并责成我起草决议案,及至稿成,议稿时则未能统一口径。

    

《江汉柴氏宗族应城调研后记》

基于江汉柴氏与应城柴氏研讨有异议,故江汉柴氏本次续修谱牒收录老三房天金公世系仍沿袭墨谱记载止于第五世。

本次研讨会次日,应城柴文广打来电话,说明可以在我们新续修的江汉柴氏宗谱中注明应城柴氏宗族是江汉柴氏的老三房天金公世系,只是当前合谱难度大,留待后人处理。

     江汉柴氏第十五世柴德钧 17年IO月16日

 

第四节  江汉柴氏老四房银祖公世系考之监利支脉考略

读监利《柴氏宗谱》
《宗派引》(老派)记载:万国显仕宏,元自昌大宗。诗书承先祖,文章庆时逢。盛世纯风美,宝善广吉祥。荣茂长发远,敦伦启厚芳。(大清光绪三十年甲辰吉旦) 这段《宗派引》至少告诉我们两条信息:
其一,本宗谱以【万】字辈为监利柴氏世,至正当盛年的祖字辈已传承十五代。结合当前监利柴氏辈份现状,可以告诉我们始迁监利的大致时间。其二,光绪三十年编制本字派时,本族人应已不知万字辈之前的宗派,即迁徒年代久远尚未成册,与始迁之前原柴氏宗族已无联系或无直接证据证明本族与之前原族的直系关系。所以才会自编《宗派引》。

【注】:江汉(天门仙桃洪湖)《柴氏宗谱》前言中说明,【尚未成册复分钦镇金银四大支】,告诉我们四个祖公分迁各地时并未造谱成册编制宗派引,四个祖公后人各自编制《宗派引》,所以才有各自有谱有宗派引的局面。
监利《柴氏宗谱》收录的早的序文是《柴氏源流四邑总序》(乾隆五十六年天腊节抄 裔孙宾师发成大来氏谨撰)。
读该《序》以及该谱历代谱《序》,告诉我们以下信息:
1该《序》撰写者为湖南柴氏宗族的人。

2、该《序》开篇即追溯柴氏之源,篇首【粤稽】二字或给后人考证史实时留下修改的余地。
3该序句所述【予祖系出黄帝齐文公子高之别族也】,实际上柴氏源自炎帝。我始祖柴举系出齐文公之子高的十代孙高柴,且后代多聚居山东平阳,至汉代时才以柴武为核心聚族山西河东,后数百年改名平阳郡。即我们所知道的柴氏郡望平阳郡,而姓氏分堂号,则是唐、宋以后,所以柴氏郡望【平阳郡】随着不断繁衍,繁叶茂,分立很多不同的堂号,而平阳堂是其中大的一支。(该观点出自《中华姓氏考》、哥伦比亚大学所藏《柴氏宗谱》。该《序》在叙述守理公、宗训公、元裕公、中行公为直系传承,并述宋太祖封宗训公为梁王。这段记述谬误颇多。据新、旧《五代史》、《宋史》记载,守理公(其它文献俱称守礼)为周世宗之父,显德六年世宗病回京师即封其子宗训公为梁王,月世宗崩,梁王即位,次年正月陈桥兵变,赵宋夺皇权,宋太祖降帝为郑王,郑王至房州,恭帝英年早逝,葬于庆陵之侧。宋史从未有过封梁王的记载,仅在五代后周时宗训公做了梁王后即皇帝位,未来得及改年号被夺了权。《岳飞传》之枪挑小梁王纯属虚构。南宋中行公是强恕先生元裕公的【犹子】即侄子,三柴是指南溪先生中行、蒙堂先生中守、筠寮先生中立三兄弟。并非该《序》所言南溪先生中立。(注:本观点来自《宋史柴中行传》、南溪《柴氏宗谱》、南溪出土元代早期圹志《竹隐柴公圹志》。

由是观之,该《序》多谬误,撰写者已至垂暮,或来自道听途说或来自少年读史之模糊记忆,或记述所知之历代史上柴氏名人,则述宋代柴氏史上名人为直系,因强恕先生为南宋大儒(与二程、朱熹比肩),为江西柴氏史上名人,遂号《强恕堂》,诸多失实则不足采信。

4、该《序》所述之源流四邑,已不知源流始未,因撰写者【宦游山西陕西及本省靖州屡得山阴宗人之乞求世系方明渊源致仕教授德三弟合志编为一谱】,这句话撰写者说明了自已编谱的来龙去脉,所以【特为守序以待后来克绳祖武之人大期拣阅梨梓不为在生前感其厚德】,这句话告诉我们,撰写者仅是把自已知道的东西写下来,待后来者在完成宗系考证时参阅。关于迁监利一支没有具明史料来源,即没有文字依据,仅是人为【合志】而已。监利《柴氏宗谱》各代之《序言》多沿袭了该《序》观点,却不具明该《序》观点之原委,遂成监利柴氏宗亲与湖南岳阳、华容等四处柴氏宗亲联谱之事实。
5监利《柴氏宗谱》之《老序》(同治辛未岁阖族公撰)详细说明了监利柴氏与湖南华容、岳阳等四处柴氏联谱的细节过程,谱上该《老序》载:【昔先人因我族稀少,同四邑合立祠字于岳阳楼下,春秋义举,礼隆稞献…本欲与同宗伯叔兄弟勤为成书,实非余一人之力所能及也,惜乎空劳纂辑罔费搜罗,上不能考成其不朽之轶,下不能为其子孙联其一本之谊,生平憾事无逾于此,聊寄所怀,以俟后之贤肖者。】我看了这段文字,肃然起敬,所以摘抄并断句。这篇《序》写于同治辛未年,已远离乾隆五十六年的那篇《序》,并且是在乾隆五十六年以来一直延续的谬误观点之上写出来的,更是在嘉庆十六年监利柴氏与湖南四邑柴氏联谱之后写出来的,其求是之精神赢得我的崇高尊敬。基于这篇老《序》,才有了后来光绪三十年监利柴氏自立《宗派引》,即使与湖南柴氏联谱之后仍保持着自己一脉的独立性,【以俟后之贤肖者】能考祖之源,寻木之本。

这篇老《序》讲述了撰写者发现前人之记叙失实并误将监利柴氏系于湖南四邑柴氏之中,且已与四邑柴氏联谱,当世也没有人支持自己的观点,以一人之力不能矫正宗谱史上错误论断,遗憾之余只能将自己的观点写下来,留给后人去考证。后来光绪三十年监利柴氏诸公至少有部分人采信了本《序》观点,在仍与四邑联谱之状况下,独立编制《宗派引》,佐证了我们确认监利柴氏并非湖南四邑柴氏支脉的论断。

监利《柴氏宗谱》卷二记载:【乾隆四年十月廿八日立据】之《正契河约》(该文书与嘉庆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监利县正堂晓谕之《河案新批》,构成后世柴家河之始未。)该文书早于嘉庆十六年七十多年尚且存世而未见万义公以上之片言传世,亦未见有祖源之记载,说明早在乾隆四年,当世诸公(文契签名中有仕字辈)已不知支派始祖万义公从哪里迁来。(注:监利谱载柴家河有发掘先祖碑,乎记录者浓墨重泼华丽词藻而只字不记碑文,惟望文兴叹。)

嘉庆十六年辛未岁隆恩名科氏谨撰《续修谱序》记载:【家世相传朴者耕秀者读大迪前光家声丕振奈世远年湮没,人丁繁衍,未获寻源访本。余与谟叔以祖宗之传授,寻访查对溯源…】该《序》直接讲叙了监利柴氏在嘉庆十六年时只能清楚知道万义公以下支派,万义公以上发源分派之祖是隆恩公与他的谟叔去寻访查对未获寻源访本。由此知之,有明确记载上溯宗派之源止于万义公,所以我们考证监利柴氏族源从万义公开始向上溯源。
江汉(天门仙桃洪湖)柴氏与监利柴氏之研究
纵观江汉(天门仙桃洪湖)《柴氏宗谱》(以下简称江汉谱)与监利《柴氏宗谱》(以下简称监利谱)对比研究发现:
1江汉谱载【尚未成册复分钦镇金银四大支】记载信息为,银祖迁监利之时我江汉柴氏一支并无谱册。监利谱显示,万义公迁监利后至乾隆四年之间传承了四至六代人(《正契河约》之)或至明文记载之乾隆五十年之前监利柴氏并无谱册亦无谱辈字派传世。现有宗谱编纂逻辑沿于乾隆五十年,《宗派引》编于光绪三十年。这一点,两谱一致。两地字派都是后世编制(注:金祖迁应城之柴氏也是后世编制字派)。
2江汉谱载【银祖迁监利无迹】即银祖迁地为监利。至今为止,在可考之史料与现存监利柴氏惟当前监利柴氏一支,具有排他性,构成监利柴氏为银祖支脉的依据之一。
3江汉谱载【银祖妣张】,监利谱载【万义公妣张】,且万义公为监利柴氏始祖,两者之母妣姓氏相同,银祖迁监利后世之记载为万义公,二者或同为一人。
4江汉谱之记载可以知道,银祖为四兄弟之老四,父亲早逝,母亲或下堂,四兄弟各奔东西,迁监利时或值青年时期,谱上仅载银祖夫妻二人之名姓,并未记载第二代以后的人名,则银祖迁监利后仅在婚后青年时期回过故土,其子孙与故土并无联系。(注:钦祖迁本县、镇祖迁沔阳之后世诸代俱有记载,并未遗漏。)这一点与监利谱显示监利第四代时即已不知迁自哪里相吻合。
5江汉谱、监利谱所载之银祖迁出时间与万义公迁监利时间高度一致。

其一,银祖为江汉柴氏第三世,迁监利或在明代中或清代早期(注:以我本人之直系传承向上溯历代祖公之排序至华祖而得时间之概念。)。
江汉柴氏传承至今,钦金二祖之后世传承代数与监利柴氏万义公以下支脉传承代数一致,惟镇祖后世传承略迟,盖镇祖之后世当世者为【宗、道、光丶明、仁】,且族丁中【宗】字辈仅余二、三人,【仁】字辈族丁不超过十人,其余数百族丁都是【道、光、明】三代,实为之老中青三代,则镇祖后世代长房或迟或没,以致有辈份之平。
其二,监利谱载万义公妣张氏有生卒年记载,佐证万义公与银祖为同时代人,则银祖与万义公或为同一人。
6大寒节礼成华祖镇祖迁坟仪式时会聚监利宗亲,祖斌宗亲讲其祖曾口传监利始祖为兄弟四人且兄弟间有产生误会。吻合江汉谱记载之钦镇金银四祖且有文字表示镇祖金祖世系之间有误会。另外,柴移龙堂屋祖宗牌上有"平陽高风"四字(注:应城柴氏谱中有记载佐证,详见《应城调研》章节。)
7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陈场柴氏父子二人四处访祖,桨船至仙桃柴家湾与成、宗两代祖公续族时曾口传祖上之嘱,称其祖自监利柴氏宗族分支迁现址,监利仍有大批柴氏宗亲,只是多方寻访未得其所,嘱后世再访。
结论
综上所述,研讨监利柴氏始祖万义公迁入监利与江汉柴氏银祖迁监利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诸项史实吻合,我们确认:
监利始祖万义公即银祖,监利柴氏为江汉柴氏老四房银祖支脉。


江汉柴氏老四房天银公世系之监利柴氏支脉考略后记

现在对监利柴家河以及湖南四邑宗谱纲领性序文即【四邑源流总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或更为贴切,即该序作者不是老糊涂了而是大智慧,有意拼凑柴氏史上各支脉历代名人为直系,以表达柴氏一家亲,从而将监利柴家河和湖南四邑柴氏中没有找到族源的各个不同支系的宗脉,合志为一个支脉一个谱系,使我柴氏各支系不至于无祖源可考,于彼时社会是一件事关家族兴衰的大事。这是处理当时各个柴氏支系没有找到自已祖源的具有智慧的方案,今四邑谱各自仍具有独立性,柴家河谱历代诸公也有【昔先人因我族稀少同四邑合立祠字于岳阳楼下春秋义举礼隆夥献】的陈述,也是对这段合谱往事的具体记载。谱中记载所谓发掘的墓碑,于谱序中大写特书而不记碑文,或有意坐实合谱之可考【信不为诬也】。这样解读,则监利柴家河宗谱之总序与历代之序言相互印证,整部宗谱从逻辑上没有不能解释的地方了。写到这里,想到我在《考略》里偏执地求证史实而对于四邑源流总序之智慧陈述颇有微词而惭愧,由衷称赞前人处理宗族事务的智慧。

  江汉柴氏第十五世德钧记于18年05月15日

 

【注】:2O18年3月5日,江汉柴氏续谱委与监利柴氏在尺八镇举行脉脉研讨会。

热烈庆祝江汉柴氏宗亲与监利柴氏宗亲脉络研讨会圆满成功。

决议:

1、监利柴氏为江汉柴氏老四房天银公世系。

2、江汉柴氏与监利柴氏本次合志续修宗谱,合立谱辈字派,用于二十世以后子孙合用字派。

【注】:监利柴氏先祖万义公为江汉柴氏第三世天银公,监利柴氏第十八世即江汉柴氏第二十世。

研讨会代表:江汉柴氏柴道炎、柴道新、柴敢发、柴德钧。

监利柴氏:柴先富、柴小华、柴移龙等三十多位宗亲。

 

 

第四章   江汉各地柴氏不同支脉世系考略

 

一、荆州(沙市)柴家台柴氏支脉代表柴家松先生和诸宗亲多方查访未获族源,仍在持续调研中。

二、江汉柴氏仙桃郑场朱垸、仙桃谢场柴氏、潜江熊口柴氏支

1、仙桃郑场朱垸柴氏简谱,无堂号,无来源,无始祖世系。柴汉邦、柴汉石二位口述及提供手写记录近三代先人。

2、171222郑州会议期间,我在庆陵之侧的符后陵遇亳州柴氏宗亲,受托寻找其族载迁至沔阳的支系,终于为其寻到仙桃谢场柴氏,双方谱载之人名与谱辈字派均相同。

潜江柴氏:

南溪调研时发现,南溪周村支谱记载,南溪第21世肇六公迁潜江。尚未与潜江柴氏确认;

潜江柴氏在明代有名人柴恪。从时间逻辑上看,潜江柴氏或有多支族脉;

潜江熊口柴氏疑似迁自天门柴垴,无有力佐证史料。

 

江汉柴氏史考略后记

我们续修江汉《柴氏宗谱》,举族之力,在上溯族源下收族众的过程中,广泛查阅各种史料,力争系统地理清宗脉,请求各地柴氏史料支持,还原我族历史,在此向所有为我江汉柴氏续谱工作提供调研帮助和史料支持的各地柴氏宗亲,以及异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陈述实以及老谱上的文字记载,力求地叙述前人的各个视角,以前人已确认的史料依据,以逻辑性确认为准则,不循物、不欺心、不惑俗,可以示子孙。

我们在本次续修江汉柴氏宗谱的过程中,局限于能力或客观条件,诸多不足或谬误请各位宗亲以及俟后世贤明校正或发现更多史料再考。

                  江汉柴氏第十五世德钧记于18年09月09日

 

 

新编江汉《柴氏宗谱》词条目:

 

周世宗柴荣

周世宗柴荣(921-959),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谥睿武孝文皇帝,字子耀,河北邢州尧山人。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少从太祖,及长,承周统,复柴姓,年号显德,在位六年,励精图治,史称【周世宗改革】。文治武功,奠定大一统基础,功彪千秋,而天不假年,崩年三十有九,寝庆陵。史【五代明君】。

 

江汉柴氏始祖碑文 

江汉柴氏族脉,前人有墨谱数页,简约溯源:【我华祖自江西游武昌过汉水择里居落于天邑大拔港…尚未成册复分钦镇金银四大支…】考江西南溪《柴氏宗谱》录第十世祖哥公迁复州者合族议决即我江汉柴氏始祖华公。曩者钦后取备先恪,取《柴氏宗谱》以其长者为世宗后,奉周祀。自宋天圣迄绍兴袭爵崇义公。南溪始祖讳昌公自衢徙家饶之余干,益绳绳诜诜敦诗书取功名,传至第七世即我华祖之曾祖讳季卢公【派洪名杰宋政和丙申进士初授潭州沣陵薄转江陵节度使终授承务郎】、祖讳子寿考讳三俊。我华祖择里居天邑生元祖衍天钦天镇天金天银祖公四大支脉,棋布江汉天门仙桃洪湖应城监利。今当盛世续谱寻源访本收族归宗以成数百年夙愿,族议迁天门柴垴华祖墓及诸祖凡三冢于仙桃柴家湾地界永丰垸西流河左岸河堤之上,江汉柴氏共聚墓前,敬祖凝族,因碑焉。 

                          时二零一八年清明 

                       江汉柴氏第十五世德钧敬撰 

 

江汉柴氏三世祖镇公碑 

初,敢发公首倡续谱,道明道新贺海绍乾正钧宗亲应者云集,次年春族中诸长者会于仙桃,组续谱委举道炎公为帜。上溯我华祖始自南溪徙天邑柴垴,传二世元祖,三世四祖少怙,天钦天镇天金天银祖公四散,钦祖居天邑柴,镇祖迁沔阳红土垸后避祸夜担终落狗尾河柴家湾,金祖离祖随母入应城葛风港军家,银祖出监利辗籍柴家河。我三世祖天镇公繁四世祖如像公如仪公,衍五世祖世显世魁世名世文世则世法六公。红土垸凡三代墓七冢人谓柴家大坟蒙周姓人世代守护,七十年前家父与树林公曾随先人往祭,今循之迁诸祖七坟于柴家湾之西流河左岸河堤之上。昔我族先人世代勤于渔穑,至必、成诸辈资以日裕,则拓疆畎构祠堂。后连年战乱,水患频发,一时生计窘迫,少壮者多外迁垦荒,抱团者续聚大同湖遂成仙桃洪湖北南柴家湾。深追先世之艰,冀来者以望族焉。 

                                  时二零一八年清明 

                               江汉柴氏第十五世德钧谨纳诸碑云


江汉柴氏史考略(一)文/柴德钧_宗谱考证

http://www.chaishiw.com/article.php?id=114



邳州 徐州网站建设 柴氏家族 柴氏宗族 中华柴氏文化联谊会
中华柴氏文化联谊会关键词: 柴氏家族 柴氏宗族 中华柴氏文化联谊会
技术支持:邳州慧网